一种管式离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244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式离心机。该管式离心机包括圆柱形壳体、转鼓、集液盘、进料管、出料管和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转鼓在圆柱形壳体内转动,在转鼓底部内侧壁上固设进料分散结构,进料分散结构引流由进料管进入的料液并均匀分散至转鼓底部内侧壁上;进料分散结构为伞状罩体,伞状罩体由下罩壳和上罩壳围成,上、下罩壳竖直间距3‑5cm;伞状罩体经沿转鼓周向设置的若干个支撑件与圆柱形壳体内侧壁焊接固定;在下罩壳中部设开口,开口与一管体的出口固连,管体的进口与进料管出口密封相连。该管式离心机能够保证进料后迅速分散分离处理,离心效率大大提升,拆卸转鼓后收集菌体或菌渣方便,不易在拆卸或移动转鼓过程中造成菌体的掉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式离心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管式离心机。
技术介绍
现有发酵行业在发酵结束后,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处理,一般采用离心的方式分离上清液和菌体或菌渣,根据实际需要收集获得的上清液或菌体产品。这一操作较常用的设备为离心机。管式离心机作为现有分离设备,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进料管中的料液直接进入转鼓后,初期分散受限,无法做到及时、快速均匀的分散离心;2、分离结束进行菌体或菌渣收集时,拆卸转鼓移出的过程容易出现其内菌体的大量掉落,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污染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管式离心机,能够保证进料后迅速分散分离处理,离心效率大大提升,拆卸转鼓后收集菌体或菌渣方便,不易在拆卸或移动转鼓过程中造成菌体的掉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管式离心机,包括圆柱形壳体、转鼓、集液盘、进料管、出料管和驱动机构,圆柱形壳体、转鼓和集液盘同轴安装,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转鼓在圆柱形壳体内转动,在转鼓底部内侧壁上固定设置一进料分散结构,所述进料分散结构引流由进料管进入的料液并均匀分散至转鼓底部内侧壁上;所述进料分散结构为一伞状罩体,伞状罩体由下罩壳和支撑于下罩壳上方的上罩壳围成,上罩壳和下罩壳竖直间距为3-5cm;伞状罩体经沿转鼓周向设置的若干个支撑件与圆柱形壳体内侧壁焊接固定;在下罩壳中部设有一开口,开口与一管体的出口固连,管体的进口与进料管出口密封相连。所述支撑件为凹型支撑槽件。所述凹型支撑槽件为弧面凹型槽件或折线型槽件。在上罩壳内底壁上设置辐射状引流槽。在上罩壳内底壁上设置若干个凸出于上罩壳内底壁设置的叶片状凸起,相邻叶片状凸起围成相互连通设置的引流槽。所述的管式离心机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支撑固定所述圆柱形壳体和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设于支撑座顶端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经传动机构驱动与转鼓相连的转轴转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管式离心机通过在转鼓内底壁上设置进料分散结构,使最初进入转鼓内的料液即快速实现了分散,保证了进料后迅速分散分离处理,离心效率大大提升;通过在进料分散结构上设置凹型支撑槽件,一方面起到对伞状罩体的支撑固定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对转鼓内分离的大部分菌体的支撑,避免拆卸转鼓后移动过程中造成其内壁上的菌体或菌渣的快速掉落,避免了浪费,经济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进料分散结构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上罩壳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座、2圆柱形壳体、3驱动电机、4转鼓、5集液盘、6进料管、7出料管、8进料分散结构、8.1下罩壳、8.2上罩壳、8.3竖直杆、8.4支撑件、8.5开口、8.6管体、8.7叶片状凸起、8.8引流槽、9壳门。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4所示,该管式离心机包括支撑座1,在支撑座左侧支撑固定有圆柱形壳体2,在支撑座上方设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设于支撑座顶端的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经传动机构驱动与一转鼓4相连的转轴转动,转鼓设于圆柱形壳体2内,在转鼓上方设置与转鼓顶面的出液口相连通的集液盘5,在转鼓下方的支撑座上设有进料管6,进料管出口穿过支撑座与设于转鼓底端面上的进口密封相连,在集液盘5外侧壁上设有出料管7;圆柱形壳体、转鼓和集液盘同轴安装。在圆柱形壳体前侧铰接设有一壳门9,壳门在转鼓工作时盖合在圆柱形壳体上并经锁紧件与圆柱形壳体锁紧。壳门与圆柱形壳体锁紧用锁紧件为现有管式离心机壳门常规锁紧设置,此处不再详述。在转鼓底部内侧壁上固定设置一进料分散结构8,所述进料分散结构引流由进料管6进入的料液并均匀分散至转鼓4底部内侧壁上;所述进料分散结构为一伞状罩体,伞状罩体由下罩壳8.1和支撑于下罩壳上方的上罩壳8.2围成,下罩壳的外径大于上罩壳外径,在上、下罩壳之间支撑设置至少两个竖直杆8.3;上罩壳和下罩壳竖直间距为4cm;伞状罩体经沿转鼓周向设置的若干个支撑件8.4与圆柱形壳体内侧壁焊接固定;在下罩壳中部设有一开口8.5,开口与一管体8.6的出口固连,管体的进口与转鼓底端进口固连。所述支撑件为折线型槽件,折线型槽件即图2中支撑件8.4的纵向剖开口,从其侧面看为一三角形。这一结构的设置,能够对逐渐沉积至转鼓四周的菌体或菌渣实现一定的支撑,尤其对于转鼓底部积聚的菌体实现支撑。当然,折线型槽件由于高于转鼓底端面,故其与转鼓底端面之间也会积聚一定的菌体或菌渣,该折线型槽件并非对转鼓内全部菌体实现支撑,而是能够很好的保证转鼓拆卸下后转移时不造成转鼓内壁上菌体的大量掉落,从而避免了浪费和污染。在上罩壳内底壁上设置若干个凸出于上罩壳内底壁设置的叶片状凸起8.7,相邻叶片状凸起围成相互连通设置的引流槽8.8。使用时,将待分离的发酵液通过管路与进料管6的底端进行连接,发酵液由进料管6进入转鼓,由于转鼓在驱动电机3驱动下做离心运动,进入转鼓底部的发酵液首先受到进料分散结构8的分散,在下罩壳8.1的开口进入,在下罩壳和上罩壳8.2之间的空腔向四周甩出至转鼓内侧壁,实现进入的料液快速分散,上罩壳8.2底壁上的引流槽8.8设置,也保证了料液的均匀甩出。随着料液进入的增多,转鼓内料液实现液体向上运动并进入集液盘5、而菌体或菌渣则被离心挂在转鼓下部侧壁上,上清液由出料管7收集。待离心结束,拆卸下转鼓,此时,因为转鼓内底壁设有支撑件8.4,对底部积聚的菌体形成支撑,避免了转鼓拆卸后移动过程中其内的菌体的掉落,待转鼓完全从圆柱形壳体2内取出,通过外部工具将转鼓底部的菌体刮下,然后转动转鼓,将支撑件上方的菌体刮下,已实现菌体的收集和上清液的分离,使用灵活,避免了菌体的浪费。上述实施例的管式离心机,还可以在上罩壳的罩面上对应引流槽的槽面均匀分散设置引流口,如此可以缓解上罩壳对进入转鼓内料液的隔档力。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
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未详述之处,均为本
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式离心机,包括圆柱形壳体、转鼓、集液盘、进料管、出料管和驱动机构,圆柱形壳体、转鼓和集液盘同轴安装,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转鼓在圆柱形壳体内转动,其特征在于,在转鼓底部内侧壁上固定设置一进料分散结构,所述进料分散结构引流由进料管进入的料液并均匀分散至转鼓底部内侧壁上;/n所述进料分散结构为一伞状罩体,伞状罩体由下罩壳和支撑于下罩壳上方的上罩壳围成,上罩壳和下罩壳竖直间距为3-5cm;伞状罩体经沿转鼓周向设置的若干个支撑件与圆柱形壳体内侧壁焊接固定;在下罩壳中部设有一开口,开口与一管体的出口固连,管体的进口与进料管出口密封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离心机,包括圆柱形壳体、转鼓、集液盘、进料管、出料管和驱动机构,圆柱形壳体、转鼓和集液盘同轴安装,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转鼓在圆柱形壳体内转动,其特征在于,在转鼓底部内侧壁上固定设置一进料分散结构,所述进料分散结构引流由进料管进入的料液并均匀分散至转鼓底部内侧壁上;
所述进料分散结构为一伞状罩体,伞状罩体由下罩壳和支撑于下罩壳上方的上罩壳围成,上罩壳和下罩壳竖直间距为3-5cm;伞状罩体经沿转鼓周向设置的若干个支撑件与圆柱形壳体内侧壁焊接固定;在下罩壳中部设有一开口,开口与一管体的出口固连,管体的进口与进料管出口密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离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芳坤徐振华史新会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天天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