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3228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包括变摩擦阻尼器,内套管,设于该内套管里的若干预拉杆以及设于该内套管外的外套管;其中,所述变摩擦阻尼器包括依次相连的上摩擦板、中摩擦板及下摩擦板,上摩擦板和中摩擦板两者的接触面为嵌合的锯齿状起伏坡面,中摩擦板与内管套连接设置,下摩擦板与外管套连接设置。该耗能装置能够消耗地震作用下的能量,减小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及加速度,消除或降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残余变形和损坏,有效避免主体结构构件出现明显塑性变形,同时由于其方便拆卸及安装,起到耗散能量的摩擦耗能器均处于弹性阶段,能够明显降低结构震后的修复费用和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土建耗能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其严重的灾难,传统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延性设计方法,即在地震作用下,结构部分构件提前屈服和破坏,但整体不至于丧失功能,依靠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从而达到保证主体结构安全的目的。这种传统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虽然能在避免建筑出现损伤乃至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的破坏方面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在中等强度地震或强烈地震中,却不能有效地控制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多数大地震过后,结构虽然未倒塌,但不可修复或继续使用,只能推倒重建。近年来,可恢复功能体系由于其耗能效果好,震后残余位移及位移角较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目前,在框架结构中所采用的耗能支撑主要为屈曲约束自复位耗能支撑,虽然该类结构可以减小结构的位移角及残余位移角,但是由于其截面尺寸较大,震后对耗能支撑维修较为复杂,同时由于该类耗能支撑启动力及刚度较小,在大震及巨震下对地震能量的耗散有限,容易导致结构产生高阶模态效应,因此其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耗能支撑装置包括变摩擦阻尼器,内套管(1),设于该内套管(1)里的若干预拉杆(2)以及设于该内套管(1)外的外套管(3);其中,所述变摩擦阻尼器包括依次相连的上摩擦板(4)、中摩擦板(5)及下摩擦板(6),上摩擦板(4)和中摩擦板(5)两者的接触面为嵌合的锯齿状起伏坡面,中摩擦板(5)与内管套(1)连接设置,下摩擦板(6)与外管套(3)连接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耗能支撑装置包括变摩擦阻尼器,内套管(1),设于该内套管(1)里的若干预拉杆(2)以及设于该内套管(1)外的外套管(3);其中,所述变摩擦阻尼器包括依次相连的上摩擦板(4)、中摩擦板(5)及下摩擦板(6),上摩擦板(4)和中摩擦板(5)两者的接触面为嵌合的锯齿状起伏坡面,中摩擦板(5)与内管套(1)连接设置,下摩擦板(6)与外管套(3)连接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摩擦板(5)和下摩擦板(6)两者的接触面为嵌合的锯齿状起伏坡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摩擦板(5)与下摩擦板(6)之间设有摩擦片(7)。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耗能支撑装置还包括与建筑结构件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8)及第二连接板(9),其中,第一连接板(8)与外套管(3)相连接,第二连接板(9)与内管套(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设有变摩擦阻尼器的无预应力自复位耗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预拉杆(2)为2-4根,其通过内套管(1)两端的端板(10)设于内套管(1)内,端板(10)分别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玮周臻赵坤松马俊峰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