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闸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3148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利闸门,其结构包括驱动器、外框、闸门、透水口、清泥机构,驱动器通过于外框与闸门相连接,闸门与外框的内壁间隙配合,透水口与清泥机构为一体化结构,清泥机构嵌固于闸门的底部,当闸门上升开启时,蓄水槽内的水流能够对清除辊上的联动板进行冲击,从而使水流能够持续的对清除辊上黏附的淤泥和石块进行冲洗,避免了清泥机构的底部容易黏附淤泥与石块的情况,通过水流对开合板上的滚动柱产生的推力能够使滚动柱沿着滑动槽向下滑动,从而使滚动柱上的刮刀能够对底板上表面残留的淤泥进行刮除,避免了小部分粘性较强的淤泥不容易冲洗干净继续黏附在底板上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闸门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利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水利闸门。
技术介绍
通过关闭水利闸门,能够起到拦洪和挡潮等作用,反之开启闸门,能够进行泄洪和取水等作用,广泛的安装于河道和滨海地区等大型水域地区,基于上述描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一种水利闸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例如:由于海中的粘稠淤泥较多,特别是与海水相贯通的水渠,由于长期跟随海水进行潮起潮落,且水渠的水量不足与大海的水量比拟,以至于被海水带来淤泥和石块会堆积水渠上,从而使水渠上的水闸在开启时,底部会黏附淤泥和石块的混合物且容易风干凝固,以至于水利闸门再次关闭时水渠底部会出现缝隙,导致对水利闸门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利闸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利闸门,其结构包括驱动器、外框、闸门、透水口、清泥机构,所述驱动器通过外框与闸门相连接,所述闸门与外框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透水口与清泥机构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清泥机构嵌固于闸门的底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清泥机构包括壳体、蓄水槽、清除辊,所述蓄水槽嵌入于壳体的内部位置,所述清除辊与壳体的内壁靠下端活动卡合,所述蓄水槽呈倒梯形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清除辊包括联动板、活动环、中心轴,所述联动板嵌固于活动环的外表面位置,所述中心轴的外表面与活动环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联动板设有八个,且均匀的在活动环上呈圆形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联动板包括滑动板、导轨,所述导轨与滑动板活动卡合,所述滑动板设有两个,且在导轨的两边呈对称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滑动板包括结合环、回弹片、开合板、框体,所述结合环安装于框体的内壁靠右位置,所述回弹片的一端与结合环相连接,所述回弹片与开合板嵌固连接,所述开合板与结合环活动卡合,所述开合板设有六个,且两个为一组均匀的分布于框体的右侧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开合板包括滚动柱、挡板、滑动槽、底板,所述滚动柱与滑动槽活动卡合,所述挡板与底板嵌固连接,所述滑动槽与挡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滚动柱的外表面始终与底板的上表面相贴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滚动柱包括刮刀、清洁块、承接柱、卡合辊、刮除机构,所述刮刀嵌固于承接柱的外表面位置,所述清洁块安装于两个相邻的刮刀之间,所述卡合辊固定于承接柱的中心位置,所述刮除机构与卡合辊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清洁块采用密度较大的聚醚海绵材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刮除机构包括伸缩板、弹力条、外壳,所述伸缩板与外壳活动卡合,所述弹力条安装于外壳与伸缩板之间,通过淤泥对伸缩板产生的挤压力,能够使伸缩板沿着外壳向左侧滑动。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当闸门下降闭合时,通过清泥机构上的透水口能够将水流导入蓄水槽中,从而使闸门上升开启时,蓄水槽内的水流能够对清除辊上的联动板进行冲击,故而使连接联动板的活动环能够沿着中心轴进行转动,以至于水流能够持续的对清除辊上黏附的淤泥和石块进行冲洗,避免了清泥机构的底部容易黏附淤泥与石块的情况。2、通过水流对开合板上的滚动柱产生的推力能够使滚动柱沿着滑动槽向下滑动,再配合通过清除辊的转动,能够使滚动柱进行滚动复位,从而使滚动柱上的刮刀能够对底板上表面残留的淤泥进行刮除,避免了小部分粘性较强的淤泥不容易冲洗干净继续黏附在底板上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利闸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清泥机构内部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清除辊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联动板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滑动板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开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滚动柱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刮除机构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驱动器-1、外框-2、闸门-3、透水口-4、清泥机构-5、壳体-51、蓄水槽-52、清除辊-53、联动板-a1、活动环-a2、中心轴-a3、滑动板-a11、导轨-a12、结合环-b1、回弹片-b2、开合板-b3、框体-b4、滚动柱-b31、挡板-b32、滑动槽-b33、底板-b34、刮刀-c1、清洁块-c2、承接柱-c3、卡合辊-c4、刮除机构-c5、伸缩板-c51、弹力条-c52、外壳-c5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例图1-例图5所展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利闸门,其结构包括驱动器1、外框2、闸门3、透水口4、清泥机构5,所述驱动器1通过外框2与闸门3相连接,所述闸门3与外框2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透水口4与清泥机构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清泥机构5嵌固于闸门3的底部。其中,所述清泥机构5包括壳体51、蓄水槽52、清除辊53,所述蓄水槽52嵌入于壳体51的内部位置,所述清除辊53与壳体51的内壁靠下端活动卡合,所述蓄水槽52呈倒梯形结构,能够增强其内部水流排出的水压。其中,所述清除辊53包括联动板a1、活动环a2、中心轴a3,所述联动板a1嵌固于活动环a2的外表面位置,所述中心轴a3的外表面与活动环a2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联动板a1设有八个,且均匀的在活动环a2上呈圆形分布,能够在水流的冲击下配合活动环a2进行转动,从而使水流能够持续对黏附在其表面的淤泥和石块进行清洗。其中,所述联动板a1包括滑动板a11、导轨a12,所述导轨a12与滑动板a11活动卡合,所述滑动板a11设有两个,且在导轨a12的两边呈对称分布,当联动板a1朝下方转动时,滑动板a11能够沿着导轨a12倾斜的边向前滑动,从而使夹在两个相邻的联动板a1之间的石块能够随着间距增大而掉落。其中,所述滑动板a11包括结合环b1、回弹片b2、开合板b3、框体b4,所述结合环b1安装于框体b4的内壁靠右位置,所述回弹片b2的一端与结合环b1相连接,所述回弹片b2与开合板b3嵌固连接,所述开合板b3与结合环b1活动卡合,所述开合板b3设有六个,且两个为一组均匀的分布于框体b4的右侧位置,当框体b4右侧表面的淤泥和石块清洗大半时,失去大量淤泥挤压的开合板b3能够在回弹片b2的推动下沿着结合环b1快速反弹,从而将残留的小部分淤泥清除。本实施例的详细使用方法与作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海中的粘稠淤泥较多,特别是与海水相贯通的水渠,由于长期跟随海水进行潮起潮落,以至于被海水带来淤泥和石块会堆积水渠上,从而使水渠上的水闸的底部会黏附淤泥和石块的混合物且容易风干凝固,导致对水利闸门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通过清泥机构5上的蓄水槽52与清除辊53的配合则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当闸门3下降闭合时,通过清泥机构5上的透水口4能够将水流导入蓄水槽52中,从而使闸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闸门,其结构包括驱动器(1)、外框(2)、闸门(3)、透水口(4)、清泥机构(5),所述驱动器(1)通过外框(2)与闸门(3)相连接,所述闸门(3)与外框(2)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透水口(4)与清泥机构(5)为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泥机构(5)嵌固于闸门(3)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闸门,其结构包括驱动器(1)、外框(2)、闸门(3)、透水口(4)、清泥机构(5),所述驱动器(1)通过外框(2)与闸门(3)相连接,所述闸门(3)与外框(2)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透水口(4)与清泥机构(5)为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泥机构(5)嵌固于闸门(3)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泥机构(5)包括壳体(51)、蓄水槽(52)、清除辊(53),所述蓄水槽(52)嵌入于壳体(51)的内部位置,所述清除辊(53)与壳体(51)的内壁靠下端活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除辊(53)包括联动板(a1)、活动环(a2)、中心轴(a3),所述联动板(a1)嵌固于活动环(a2)的外表面位置,所述中心轴(a3)的外表面与活动环(a2)的内表面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利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板(a1)包括滑动板(a11)、导轨(a12),所述导轨(a12)与滑动板(a11)活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利闸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a11)包括结合环(b1)、回弹片(b2)、开合板(b3)、框体(b4),所述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双泰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