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仕英专利>正文

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681 阅读:3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塔内设一个以上(含一个)具有喷雾和抽风双重效果的新型射流元件喷雾推进雾化装置(ZL90106170.0)可采用全上喷式或上、下喷结合式。每个装置外装设一风筒和相连的淋水筛网,并将冷热风区隔离构成一次和二次进风口。塔内还设有淋水板和筛网收水器等。由此避免热风回流和多个装置相互干扰、降低淋水声,增大风量,改善传热效果,降低工作水压、温降效果突出。在标准条件下,当水压为0.07~0.1MPa时水温降7℃~12℃。(*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以空气为冷却介质,使循环水降温的循环水冷却塔。属于无填料、无电力风机的强制通风冷却塔。广泛地应用于电力、冶金、石油、化工、纺织、轻工、制冷空调等部门。目前国内外开发的无填料、无风机的喷射式冷却塔是利用压力喷头将水雾化,并引射冷风使热水与冷风在雾状条件下进行热交换使热水降温(见日本专利特公昭55-14336);有的则在塔中央设置的旋转水管上钻小孔喷雾,管内设置水轮机叶片,管上设置风叶抽风,使热水冷却(见日本专利特公照55-17316)。喷射式冷却塔存在气水比小、降温效果差、工作水压高、喷头口径小,易堵塞的问题。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CN1061277A)和二次引射风喷雾冷却塔(CN1092857A)是利用喷雾推进雾化装置(CN1060979A)设计的无填料、无风机的强制通风冷却塔,取得了良好的降温效果,但由于在塔形、风道、淋水、收水、消音等方面的不完善,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的优越性未充分得到发挥,故存在工作水压稍高(0.15MPa)、飘水偏多、结构震动大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它解决了以往冷却塔工作水压稍高,飘水偏多、结构震动大等问题,使喷雾推进雾化装置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取得突出的降温效果,且降低嗓音,简化塔的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如下两种结构实现第一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称为上喷型。具有塔体4、塔架7、进水总管9,进水支管8,积水盘11、出水管10、进风口6、出风口15、收水器14,其特征是在塔体4内下部,塔架7内上部位置设置一个以上(含一个)上喷型推进雾化装置2,且每个装置2置于一个风筒3内,风筒3外侧设淋水筛网1、两者用连接件连为一体并固定于塔架7上,在淋水筛网1上、下的塔架7各侧面分别形成二次进风口5和一次进风口6。塔体4内壁装设一层以上(含一层)的环状淋水板13。第二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称为上、下喷结合型。具有塔体21、塔架29、进水总管18、进水支管22、积水池16、进风口17、出风口26,其特征是在塔体21上部装设二个以上(含二个)转轴线为竖直方向的下喷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5,每个装置25置于一个风筒23内,在塔体21下部设二个以上(含二个)的上喷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19,其转轴线与水平线夹角α在0°~90°的范围内。在装置25内的风叶和旋转喷头之间装收水筛网24。也可以在装置19外装设风筒33在塔体21中部装有一层竖直的淋水网31,一层以上(含一层)水平淋水网30、32。上述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19、25,均为同一种装置,及专利技术“喷雾推进雾化装置”专利号为ZL901061700(公开号CN1060979A)附图说明图1.上喷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结构图图2.图1A向视图图3.上、下喷结合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结构图图4.图3B向视图实施例1上喷型、4个雾化装置见图1、图2.冷却塔塔体4为四面体,且塔体置于四面敝开的塔架7上面。在两者之间的高度位置设置4个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每个装置2置于一个风筒3内,风筒外侧装淋水筛网1,将4个风筒3连为一体。筛网1用连接件固定于塔架7内壁中上部高度位置,淋水筛网1上部和下部塔架7各敝开侧面分别形成二次进风口5和一次进风口6。塔体4内壁装一层环状淋水板13在塔架7敝开的各侧面外表面可装设百叶窗12。收水器14采用筛网置于塔顶部。进水支管8采用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的低位立管,一端用法兰与进水总管9连接,另一端用法兰与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连接。当压力水(热水)由进水总管9进水支管8进入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的喷头,以雾状的形式喷出时,产生的喷雾推力带动装置上的风叶快速旋转抽风。一次冷风从一次进风口6进入风筒3,二次冷风从二次进风口5进入经风筒3外侧进入塔内并被旋转射流引射。两股风叠加与雾流进行热交换,使热水降温并经筛网1后下落于积水盘11由出水管10引出。湿热风由上部的出风口15排除。上述上喷型冷却塔利用筛网的水膜作用,透水不透气,致使风筒和筛网一方面将冷热风区隔离避免热风回流和多个装置相互干扰,同时使下落水滴分散、减速。又因采用机械抽风和二次射流抽风叠加,增大了风量。最终实现了冷却塔雾化效果好,降温效果突出,工作水压低、淋水嗓音小、结构振动小,安装高度低,塔结构简化。实施例2,上、下喷结合型,上、下各四个雾化装置。见图3,图4冷却塔塔体21为四面体,有相对的两侧面为簿壁,相对的另两侧面为敝开(或装百叶窗27)的进风口。塔体21置于四面敝开的塔架29上。在塔体21顶部装设四个转轴线竖直方向的下喷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5,每个装置25置于一个风筒23内,同时在塔体21下部设四个上喷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19,轴线夹角0<α<90°。在每个装置19外也可以加一风筒33。在装置25内的风叶和旋转喷头间装收水筛网24在塔体21中部装一层竖直淋水网31、上、下共两层水平淋水网32、30,四面体塔体有相对两侧面外可装百叶窗27。四个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5对称布置,并将它们布置于左右两风斗28内。当压力水(热水)经进水总管18、进水支管22,同时进入上、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5、19。上喷装置倾斜喷雾。冷风从风筒33入口、下部塔架29的进风口17、风斗28的上部进风口20以及两侧百叶窗27间隙吸入冷风,在塔内与雾滴进行热交换使热水降温。冷水经筛网落于积水池16,湿热风由上部出风口26排出。上述冷却塔适用于大中型冷却塔采用。因塔内有足够的喷射空间和高度,避免多个装置雾化相互干扰,反而使风道更为流畅,因此可提高塔的淋水密度,减少塔的占地面积、高度和造价。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经济效果如下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本专利技术得到了突出的降温效果。试验表明,当塔的工作水压为0.10MPa时,大气干球温度为33℃,湿球温度为26℃,进塔水温39℃,出塔水温为32℃,温降7℃;大气干球温度为30℃,湿球温度为24℃,进塔水温为44℃,出塔水温为32℃,温降12℃;进塔水温32℃,出塔水温为28℃,温降4℃,而且将水压降至0.07MPa时,塔的温降不变。其性能优于现行玻璃钢冷却塔。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塔借助于喷雾推进雾化装置的离心增压效果,在很低的水压下得到了冷却循环水所需的气水比和雾化状况,用液力风机代替了电动风机,用雾流和筛网取代了填料,在此基础上匹配适当的塔体、风道、淋水装置,从而取得了突出的温降效果。由于本塔的温降大、工作水压低节省了风机电耗,在有的换热系统中仅利用系统余压便能工作,节省了水泵,加上塔的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修量小、维护方便、成本低廉、无风机噪音,同时对旧塔的改造也很方便,很容易被用户接受。因此,可以创造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占领国内市场并走向世界。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具有塔体(4)、塔架(7)、进水总管(9)、进水支管(8)、积水盘(11)、出水管(10)、进风口(6)、出风口(15)、收水器(14),其特征是在塔体(4)内下部,塔架(7)内上部位置设置一个以上(含一个)上喷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且每个装置(2)置于一个风筒(3)内,多个风筒(3)外侧设淋水筛网(1),两者用连接件连为一体并固定于塔架(7)上,在淋水筛网(1)上、下的塔架(7)侧面分别形成二次进风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喷雾推进通风冷却塔,具有塔体(4)、塔架(7)、进水总管(9)、进水支管(8)、积水盘(11)、出水管(10)、进风口(6)、出风口(15)、收水器(14),其特征是在塔体(4)内下部,塔架(7)内上部位置设置一个以上(含一个)上喷型喷雾推进雾化装置(2),且每个装置(2)置于一个风筒(3)内,多个风筒(3)外侧设淋水筛网(1),两者用连接件连为一体并固定于塔架(7)上,在淋水筛网(1)上、下的塔架(7)侧面分别形成二次进风口(5)和一次进风口(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仕英
申请(专利权)人:魏仕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