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2159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其包括内管、外管及至少一根中管,内管、中管及外管依次同轴套接,内管及中管外壁靠近外管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铆片,第一铆片靠近中棒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铆杆,第一铆杆插入内管或者中管,外管及中管内壁靠近内管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铆片,第一铆片靠近外管的端面与第二铆片靠近内管的端面抵接,中管或者内管外壁均设置有至少一条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槽,第二铆片分别置于相邻的中管或者内管的导向槽内滑动,同一内管或者中管连接的第一铆片及第二铆片不处于同一侧壁。利用第一铆杆增加了第一铆片与内管或者中管的连接强度,使中棒在拉伸时第一铆片不易产生脱离,从而使中棒的使用过程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折雨伞中棒
本技术涉及雨伞配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多折雨伞中棒。
技术介绍
目前雨伞的中棒通常由内管、中管及外管依次套接而成,同时为了防止中棒分裂,通常会在内管及中管靠近外管的端部固定一个抵接块,同时在外管及中管的侧壁靠近内管的位置压凹形成凹槽,利用凹槽与抵接块抵接从而防止内管、中管及外管脱离。由于抵接块直接卡接于内管及中管的端部,此时在雨伞长时间使用之后抵接块会因受到凹槽不断施加的冲击脱离与内管或中管的连接而掉落,此时内管、中管及外管之间会发生脱离,从而影响雨伞的使用。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在中棒拉伸时,使内管、中管及外管不易产生分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包括内管、外管及至少一根中管,所述内管、中管及外管依次同轴套接且三者的内壁分别与其套接的内管或者中管贴合,所述内管及中管外壁靠近外管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铆片,所述第一铆片靠近中棒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铆杆,所述第一铆杆插入内管或者中管,所述外管及中管内壁靠近内管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铆片,所述第一铆片靠近外管的端面与第二铆片靠近内管的端面抵接,所述中管或者内管外壁均设置有至少一条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槽,所述第二铆片分别置于相邻的中管或者内管的导向槽内滑动,同一所述内管或者中管连接的第一铆片及第二铆片不处于同一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铆片及第二铆片对内管、中管及外管之间的位置进行限定,同时第一铆片连接有插入内管或者中管的第一铆杆,此时第一铆片不易产生脱离,从而使中棒的使用不易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铆片远离中棒轴线的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铆杆,所述第二铆杆分别穿过外管或者内管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两根第二铆杆增加了第二铆片与外管或者中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第二铆片的连接强度,使第二铆片在受到第一铆片施加的冲击时不易掉落,增加了中棒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第二铆片连接有两根铆杆,从而增加了第二铆片的长度,此时增加了内管或者中管插入套接于其外的中管或者外管的深度,使内管或者中管不易发生弯曲,更进一步增加中棒使用时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及中管靠近外管的一端均连接有限制其位置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插置于内管或者外管端部的卡接件、于卡接件内滑动的限位柱及驱动限位柱移动的弹性件,所述卡接件侧壁开设有卡接槽,所述限位柱置于卡接槽内滑动,所述弹性件置于卡接槽内驱动限位柱朝向远离中棒轴线的方向移动,所述中管外壁靠近其两端的位置与外管及内管外壁靠近中管的位置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柱远离弹性件的一端同时穿过相邻管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柱远离弹性件的一端直径小于限位柱靠近弹性件的一端的直径,且所述限位柱的侧壁呈倾斜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机构内管、中管及外管的位置进行限定,使中棒在使用时不会产生收缩,使中棒的使用过程保持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铆杆穿过中管或者内管插入卡接件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铆杆对卡接件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卡接件不易与中管或者内管脱离,从而使中棒的使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连接的限位柱与套接于该内管的中管连接的第二铆片抵接,所述中管连接的限位柱与套接于该中管的中管或者外管连接的第二铆片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铆片驱动限位柱朝向中棒的轴线方向移动,此时限位柱不会导致中管及外管产生远离中棒轴线方向的形变,此时使用者不会感到扎手,使雨伞的使用不会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铆片垂直于中棒的轴线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倒角,同一所述第二铆片的第二倒角靠近中棒轴线的一端相互靠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倒角增加了第二铆片与楔形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第二铆片与楔形面之间的压强,使楔形面不易发生损坏,从而使限位柱的移动不易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或者中管内壁均同轴设置有套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套管减少了内管、中管及外管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了内管、中管及外管的磨损,使中棒的使用过程不易受到影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铆片垂直于中棒轴线的两个端面均开设有第一倒角,所述第一倒角远离中棒轴线的一端相互靠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倒角使第二铆片的棱边不会直接与套管内壁接触,从而使套管内壁不易产生磨损。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利用第一铆片连接的第一铆杆增加其与内管及中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利用第二铆片连接的第二铆杆增加其与外管及中管的连接强度,使内管、中管及外管不易发生脱离,从而增加了中棒使用时的稳定性;2、利用第二铆片对限位柱施加朝向中棒轴线的力,使限位柱朝向中棒的轴线方向移动,此时中管或者外管不易发生变形,使中棒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不易感到扎手。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限位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施例用于展示中棒端面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内管;11、导向槽;12、限位孔;2、中管;21、第一连接管;22、第二连接管;23、第三连接管;3、外管;4、第一铆片;41、第一铆杆;42、第一倒角;5、第二铆片;51、第二铆杆;52、第二倒角;6、限位机构;61、卡接件;611、卡接槽;62、限位柱;621、连接柱;622、楔形面;63、弹性件;7、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包括截面呈多边形的内管1、外管3及中管2,截面的边数大于四,优选为正八边形,内管1、中管2及外管3均呈两端开口结构,其依次同轴套接且三者的内壁分别与其套接的中管2或者内管1贴合。如图2和图3所示,当中棒处于拉伸状态时,内管1外壁及中管2外壁靠近外管3的位置皆连接有第一铆片4,第一铆片4靠近中棒轴线的端面一体成型有第一铆杆41,第一铆杆41穿过内管1或者中管2。外管3内壁及中管2内壁靠近内管1的位置皆连接有第二铆片5,第二铆片5远离中棒轴线的端面一体成型有两根第二铆杆51,第二铆杆51穿过外管3或者内管1铆接,第一铆片4靠近外管3的端面与第二铆片5靠近内管1的端面抵接,同一内管1或者中管2连接的第一铆片4及第二铆片5不处于同一侧壁。利用第一铆片4及第二铆片5对内管1、中管2及外管3之间的位置进行限定,同时第一铆片4连接有插入内管1或者中管2的第一铆杆41,此时第一铆片4不易产生脱离,从而使中棒的使用不易受到影响,同时利用两根第二铆杆51增加了第二铆片5与外管3或者中管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第二铆片5的连接强度,使第二铆片5在受到第一铆片4施加的冲击时不易掉落,增加了中棒使用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1)、外管(3)及至少一根中管(2),所述内管(1)、中管(2)及外管(3)依次同轴套接且三者的内壁分别与其套接的内管(1)或者中管(2)贴合,所述内管(1)及中管(2)外壁靠近外管(3)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铆片(4),所述第一铆片(4)靠近中棒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铆杆(41),所述第一铆杆(41)插入内管(1)或者中管(2),所述外管(3)及中管(2)内壁靠近内管(1)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铆片(5),所述第一铆片(4)靠近外管(3)的端面与第二铆片(5)靠近内管(1)的端面抵接,所述中管(2)或者内管(1)外壁均设置有至少一条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槽(11),所述第二铆片(5)分别置于相邻的中管(2)或者内管(1)的导向槽(11)内滑动,同一所述内管(1)或者中管(2)连接的第一铆片(4)及第二铆片(5)不处于同一侧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1)、外管(3)及至少一根中管(2),所述内管(1)、中管(2)及外管(3)依次同轴套接且三者的内壁分别与其套接的内管(1)或者中管(2)贴合,所述内管(1)及中管(2)外壁靠近外管(3)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铆片(4),所述第一铆片(4)靠近中棒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铆杆(41),所述第一铆杆(41)插入内管(1)或者中管(2),所述外管(3)及中管(2)内壁靠近内管(1)的位置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铆片(5),所述第一铆片(4)靠近外管(3)的端面与第二铆片(5)靠近内管(1)的端面抵接,所述中管(2)或者内管(1)外壁均设置有至少一条平行于其轴线的导向槽(11),所述第二铆片(5)分别置于相邻的中管(2)或者内管(1)的导向槽(11)内滑动,同一所述内管(1)或者中管(2)连接的第一铆片(4)及第二铆片(5)不处于同一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铆片(5)远离中棒轴线的端面均固定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铆杆(51),所述第二铆杆(51)分别穿过外管(3)或者内管(1)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折雨伞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及中管(2)靠近外管(3)的一端均连接有限制其位置的限位机构(6),所述限位机构(6)包括插置于内管(1)或者外管(3)端部的卡接件(61)、于卡接件(61)内滑动的限位柱(62)及驱动限位柱(62)移动的弹性件(63),所述卡接件(61)侧壁开设有卡接槽(611),所述限位柱(62)置于卡接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金嘉金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