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2124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低温治疗导管包括输送管,输送管内形成有血液引出通道、血液导入通道以及球囊压力控制通道;输送管上设置有用于阻隔血液流通的球囊,球囊靠近输送管的输送末端设置;输送管上开设自体血引出腔开口,自体血引出腔开口位于球囊的远离输送末端的一侧,自体血引出腔开口连通血液引出通道;血液导入通道从输送管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输送管的输送末端;球囊压力控制通道与球囊内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低温治疗导管,同时设置有血液引出通道和血液导入通道,因此可同步进行输送和抽排,仅需在人体开一个介入创口,极大的减轻的病患痛苦和医护人员的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用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和低温治疗系统。
技术介绍
低温治疗作为一种神经保护方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也证实了低温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亚低温(33-35℃)可以防止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高热,可以在脑出血或脑缺血后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又能降低脑组织的基础代谢,减轻脑损伤后脑组织酸中毒程度,保护血脑屏障,减轻、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细胞结构破坏,促进脑功能恢复,减轻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从而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损伤后脑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同时避免了深低温疗法存在的缺陷。现有的亚低温治疗根据治疗手段分为体表降温和体腔降温,根据降温部分又分为全身低温和局部低温。体表降温致低温速度慢,温度难以达到精准控制,更存在皮肤冻伤的风险。全身低温导致的低温副作用明显,易致患者发生寒颤,更对心肌产生刺激、易导致心律失常。针对于脑卒中的神经保护,局部介入式低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血管内靶向低温指通过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10),所述输送管(10)内形成有血液引出通道(11)、血液导入通道(12)以及球囊压力控制通道(13);/n所述输送管(10)上设置有用于阻隔血液流通的球囊(14),所述球囊(14)靠近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末端设置;/n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从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所述球囊(14)的位置,所述输送管(10)上开设自体血引出腔开口(15),所述自体血引出腔开口(15)位于所述球囊(14)的远离所述输送末端的一侧,所述自体血引出腔开口(15)连通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n所述血液导入通道(12)从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起始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管(10),所述输送管(10)内形成有血液引出通道(11)、血液导入通道(12)以及球囊压力控制通道(13);
所述输送管(10)上设置有用于阻隔血液流通的球囊(14),所述球囊(14)靠近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末端设置;
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从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所述球囊(14)的位置,所述输送管(10)上开设自体血引出腔开口(15),所述自体血引出腔开口(15)位于所述球囊(14)的远离所述输送末端的一侧,所述自体血引出腔开口(15)连通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
所述血液导入通道(12)从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末端,用于将冷却后的血液输送至血管内;
所述球囊压力控制通道(13)从所述输送管(10)的输送起始端开通至所述球囊(14),并与所述球囊(14)内腔连通,用于向所述球囊(14)内输送介质,以控制所述球囊(14)鼓起或收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10)内具有“Y”型分隔壁,所述“Y”型分隔壁将所述输送管(10)内部分割为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血液导入通道(12)以及球囊压力控制通道(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温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14)包裹在所述输送管(10)的外壁上,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和所述血液导入通道(12)的横截面积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温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引出通道(1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训明李明尹志臣高原姜缪文鲍路姿丁玉川吴川杰吴隆飞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