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CT机扫描用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2070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医用CT机扫描用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底座、CT机体、电动移动轨道;底座的上部前后两侧分别向内开设有两组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组滑杆,滑杆的顶部共同安装有一组躺床;所述躺床的左侧端部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枕板,位于转动轴的后端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一转动电机;躺床的右侧壁中部向右伸缩式连接有两组伸缩杆,伸缩杆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一组脚板;躺床的后侧壁右部向下通过左右两组起降杆连接有一组起降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外部电动控制自动调节病人的头部,手臂,脚部的位置,上下躺床电动控制辅助,整体的自动化程度极高,病人体位调节便利,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CT机扫描用病人体位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医用CT机扫描用病人体位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CT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X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在1971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500753U,公告日:2015.07.29)公开了用于医用CT机的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具体涉及与CT机配合作用的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周转板,在周转板.上表面有与人体形状相同的人体凹槽;在人体凹槽位于两个腿脚位置处各有一个腿脚部托板,腿脚部托板与人体凹槽的腿脚位置形状相吻合,在腿脚部托板下方设置有垫片。该调节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只再周转板上的上侧开设凹槽,所起到的作用只是限制躺在上面病人的稳定,而对于一些较为虚弱的病人来说,当其需要进行使用CT机检测时,对于其上下周转板都相当的困难,而且当躺在周转板上之后,由于体力较为虚弱,对于其头部的高度,手臂的位置调整,以及脚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医用CT机扫描用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底座(10)、CT机体(11)、电动移动轨道(12);底座(10)设置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底座(10)的上部前后两侧分别向内开设有两组滑槽(27),滑槽(2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组滑杆(26),滑杆(26)的顶部共同安装有一组躺床(13),位于左侧的前后两组滑杆(26)的左侧共同连接有一组呈U型结构的连接架(30),连接架(30)的左侧壁中部向左连接有横向的活塞杆(29),活塞杆(29)的左端设置有底部固定在底座(10)上表面的第一气缸(28),躺床(13)的中部前后两侧设置有一组呈半圆型结构的CT机体(11),CT机体(11)的前后端连接在...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CT机扫描用病人体位调节装置,包括底座(10)、CT机体(11)、电动移动轨道(12);底座(10)设置为矩形的板状结构,其特征在于,底座(10)的上部前后两侧分别向内开设有两组滑槽(27),滑槽(2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组滑杆(26),滑杆(26)的顶部共同安装有一组躺床(13),位于左侧的前后两组滑杆(26)的左侧共同连接有一组呈U型结构的连接架(30),连接架(30)的左侧壁中部向左连接有横向的活塞杆(29),活塞杆(29)的左端设置有底部固定在底座(10)上表面的第一气缸(28),躺床(13)的中部前后两侧设置有一组呈半圆型结构的CT机体(11),CT机体(11)的前后端连接在电动移动轨道(12)上,躺床(13)的左侧前后部位向下设置有两组呈喇叭状结构的手臂摆动区(20),躺在躺床(13)上的病人的手臂可直接放置在手臂摆动区(20)上,所述手臂摆动区(20)的下侧设置有多组相互滚动的滚轴(21),远离底座(10)左右中心线的滚轴(21)的端部固定安装有导轨,导轨之间通过传动带进行转动连接,位于最左侧的导轨的外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电机(31);所述躺床(13)的左侧端部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有枕板(14),位于转动轴的后端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一转动电机(22),第一转动电机(22)的右侧通过支撑块固定在躺床(13)的后侧壁上;躺床(13)的右侧壁中部向右伸缩式连接有两组伸缩杆(17),伸缩杆(17)的右端固定安装有一组脚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强王充强夏玲朱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