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91917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7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根据红鳍东方鲀幼鱼阶段对光谱和光强的需求,进行幼鱼阶段的光环境调控,在红鳍东方鲀早期发育阶段,通过调控光谱和光强,从而改善红鳍东方鲀的光环境,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而提高养殖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该发明专利技术所使用的光照系统包括一个单光谱LED光源和一个可以调节光强的控制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厂化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外界环境条件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存在巨大影响。光照作为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生态环境因子,可大致分成三个要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光谱组成和光照周期,这3个重要的光照因子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同时三者又具协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对鱼类的摄食行为、生长发育、和存活率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养殖过程中,不同品种鱼类的生长发育需要不同的光照条件。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学特点是其长期对光照条件变化的适应性结果,从而使个体的生存利益实现最大化。由于水的特殊性能,使得入射光由于吸收和反射等很容易被改变;来自于太阳的辐射能很容易被水中的悬浮颗粒选择性地吸收和散射,进而影响光强和光质。在水产养殖中,人们通常会基于海洋生物栖息地环境的光照特点,探究并模拟适宜该生物生长、存活的光照条件。因鱼类生存的环境的差异,光照对鱼类的影响具有种属特异性,且对同一种鱼类的不同生活阶段的影响也会不同。红鳍东方鲀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俗称河豚,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生活水深一般在40-50m,栖息在岛礁区附近,昼沉夜浮,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红鳍东方鲀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含有丰富的多种有益微量元素,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之一。然而河豚的内脏、卵巢、眼球、皮肤、血液均含有毒素,处理不当或误食常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20多年来我国一直禁食河豚。直到2016年9月5号,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药监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河豚生产经营的通知》,对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两个养殖品种进行放开。随着这一政策的颁布,红鳍东方鲀养殖市场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已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对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的不断突破,其在国内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目前人工设施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幼鱼成活率较低,其产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鱼群自身的攻击行为、不合理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质等)、疫病等。有关光照对红鳍东方鲀影响的科学研究相对较少,导致目前设施养殖过程中光照环境的调控没有理论依据可循。针对光谱环境对其生长发育以及生理的影响缺乏研究与技术应用,故设计一个合理的光谱环境对提高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率和促进其生长发育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发育的光照环境调控方法。为实现这一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在红鳍东方鲀幼鱼早期发育阶段,通过联合调控光谱和光强,从而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和生长发育;所述光谱波长为525-530nm的绿光,光强为250±20mW/m2/s;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早期发育阶段为处于体长为9.01±0.70cm~11.60±3.12cm,体重为18.05±3.17g~33.79±5.70g的幼鱼。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筛选平均体长体重规格一致的红鳍东方鲀幼鱼,按常规养殖模式饲养在养殖池中,至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应养殖池环境;(2)在养殖池水面上方90-100cm处设置波长范围为525-530nm的绿光单光谱LED照明灯,设置LED照明灯光强为250±20mW/m2/s;(3)投喂浮性饵料,至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达标。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的体长为9.01±0.70cm~11.60±3.12cm,体重为18.05±3.17g~33.79±5.70g的幼鱼。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常规养殖模式包括使用曝气泵向水体中曝气,每两日换水一次,每次换水体积为50-60%。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养殖池包括PVC塑料养殖桶或装有网箱的水泥养殖池。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养殖池中水体温度为19-21℃,水深为60-70cm。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投喂浮性饵料2次/日,每次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2%。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调节控制器控制光周期,以控制开关灯并至所需强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根据红鳍东方鲀幼鱼对特定光谱环境的需求,人为营造适宜幼鱼阶段生活的光环境,进而提高幼鱼的存活率,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增加养殖鱼福利,提高工厂化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调控红鳍东方鲀幼鱼培育期间的光照参数,进而提高了幼鱼的存活率,促进了幼鱼的生长和发育,从而能够提高红鳍东方鲀工厂化幼鱼培育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下述非限定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步骤和优点更清晰,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根据红鳍东方鲀幼鱼阶段对光谱环境的需求,模拟适宜的光谱环境来改善幼鱼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状况。红鳍东方鲀幼鱼培育均可在圆柱形PVC塑料养殖桶或装有网箱的水泥养殖池中进行,培育水体上方90-100cm处悬置单光谱LED灯1盏;红鳍东方鲀幼鱼培育过程中,在养殖水体上方悬置中等波长范围的LED光源(525-530nm的绿光),光照强度为250±20mW/m2。每个养殖桶采用曝气泵不间断曝气,幼鱼培育水温为19-21℃,培育水深为60-70cm。实施例1按照我国北方现有的红鳍东方鲀培育模式,参照下述的光环境进行设置,在大连海洋大学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实验。设直径80cm,高80cm的圆柱形PVC塑料桶,养殖水深为60-70cm,幼鱼培育水温为19-21℃。在养殖水体上方悬置一个单光谱LED光源(525-530nm的绿光)。作为对照,在另一养殖水体上方同样悬置一个单光谱LED光源(400-780nm的白光)。光强均设置为250±20mW/m2,光周期均设置为12h光照:12h黑暗。每个养殖桶采用曝气泵不间断曝气。每个处理组设有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35尾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长范围:9.01±0.70cm~11.60±3.12cm,体重范围:18.05±3.17g~33.79±5.70g,实验周期为30d。实验期间每日投喂两次饵料(上午8:30和下午15:30),每日投喂饵料的重量按每养殖桶内鱼体总质量的2%进行计算,记录投喂量,投喂后30min收集剩余残饵,烘干称重并记录。每2d更换一次水,换水体积为50%,并用吸底器收集底部粪便,烘干称重并记录。实验结束后,每桶取3尾,测量体长、体重。经30天培育后,绿光组的存活率为59.05%,白光组的存活率为40.00%,绿光组的存活率比白光组高出19.05%。在实验周期第30d时,绿光组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较好(11.60±3.12cm,33.79±5.70g),体长增长了2.59cm,体质量增长了15.74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鳍东方鲀幼鱼早期发育阶段,通过调控光谱和光强,从而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和生长发育;所述光谱波长为525-530nm的绿光,光强为250±20mW/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光照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红鳍东方鲀幼鱼早期发育阶段,通过调控光谱和光强,从而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和生长发育;所述光谱波长为525-530nm的绿光,光强为250±20mW/m2/s;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早期发育阶段为处于体长为9.01±0.70cm~11.60±3.12cm,体重为18.05±3.17g~33.79±5.70g的幼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照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筛选平均体长体重规格一致的红鳍东方鲀幼鱼,按常规养殖模式饲养在养殖池中,至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应养殖池环境;
(2)在养殖池水面上方90-100cm处设置波长范围为525-530nm的绿光单光谱LED照明灯,设置LED照明灯光强为250±20mW/m2/s;
(3)投喂浮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贺刘松涛刘鹰李鑫魏平平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