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609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组端板,包括:第一端板,包括第一电极引出槽和第一减重腔,第一电极引出槽上设置有第一引出口,第一引出口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一电极引出槽的腔体和第一端板的内侧面,第一减重腔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地第一支板,将第一减重腔分隔为多个第一子腔;第二端板,包括衬板槽、第二电极引出槽和多个第二减重腔,衬板槽设置于第二端板的内侧面上,第二电极引出槽上设有第二引出口,第二引出口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第二电极引出槽的腔体和第二端板的内侧面,第二减重腔内设有多个间隔设置地第二支板,将第二减重腔分隔为多个第二子腔。该模组端板能够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轻自身重量,有利于电池模组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模组端板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常,动力电池为了获得更高的电压或更大的电流,会将多个电池通过串联或并联连接起来组成电池组使用。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减小电池组受到的磕碰、挤压等外力作用,通常将电池组置于具有保护功能的模组结构件中组成电池模组,通过模组结构件对各个电池进行固定和保护。为了保证模组结构件的强度,目前现有的模组结构件存在尺寸大、用料多、重量大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电池模组的重量,不利于电池模组的轻量化,还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浪费,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虽有部分厂商在对模组结构件进行轻量化设计,但是其往往是通过减小模组端板和上盖板的厚度来实现的,降低了模组结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使得电池模组的安全存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组端板,该模组端板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能够减轻自身重量,有利于电池模组的轻量化。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端板(1),包括第一电极引出槽(11)和第一减重腔(12),所述第一电极引出槽(1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引出口(111),所述第一引出口(111)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槽(11)的腔体和所述第一端板(1)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减重腔(12)内设有多个第一支板(121),多个所述第一支板(121)间隔设置将所述第一减重腔(12)分隔为多个第一子腔(122);/n与第一端板(1)相对设置地第二端板(2),包括衬板槽(21)、第二电极引出槽(22)和多个第二减重腔(23),所述衬板槽(21)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板(2)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槽(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板(1),包括第一电极引出槽(11)和第一减重腔(12),所述第一电极引出槽(11)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引出口(111),所述第一引出口(111)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槽(11)的腔体和所述第一端板(1)的内侧面,所述第一减重腔(12)内设有多个第一支板(121),多个所述第一支板(121)间隔设置将所述第一减重腔(12)分隔为多个第一子腔(122);
与第一端板(1)相对设置地第二端板(2),包括衬板槽(21)、第二电极引出槽(22)和多个第二减重腔(23),所述衬板槽(21)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板(2)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电极引出槽(22)上设有第二引出口(221),所述第二引出口(221)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槽(22)的腔体和所述第二端板(2)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减重腔(23)内设有多个第二支板(231),多个所述第二支板(231)间隔设置将所述第二减重腔(23)分隔为多个第二子腔(2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槽(22)内设有第三减重腔(222),所述第三减重腔(222)内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支板(2221),所述第三支板(2221)将所述第三减重腔(222)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腔(12)设置为与所述第一端板(1)的内侧面平行,所述第二减重腔(23)设置为与所述第二端板(2)的内侧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重腔(12)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板(1)内,所述第二减重腔(23)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二端板(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端板,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吉兵丁涛汤杰刘金成袁中直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