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583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脱扣机构、灭弧装置、动触头组件、静触头、手柄以及控制漏电功能的电路板,壳体一侧还装设有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一上一下设置且第二接线端子位于第一接线端子的前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漏电断路器,两接线框错位设置,增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提高安全性;两接线框呈阶梯式设计,方便用户接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漏电断路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脱扣机构、灭弧装置、动触头组件、静触头、手柄以及控制漏电功能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一侧还装设有可供电线进入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这种漏电断路器两接线端子并排设置,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减小,使用电安全系数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工作稳定的漏电断路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脱扣机构、灭弧装置、动触头组件、静触头、手柄以及控制漏电功能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一侧还装设有可供电线进入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一上一下设置且第二接线端子位于第一接线端子的前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的接线框与第二接线框错位设置,增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提高安全性;两接线框错位呈阶梯式设计,方便用户接线。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在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之间设有绝缘架,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有第二接线框、位于第二接线框内的第二接线板,所述第二接线框装设在绝缘架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有第一接线框和第一接线板,所述第一接线板包括位于第一接线框内的第一连接板以及由第一连接板向上延伸出接第一线框外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套设在绝缘架外周。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架和接线端子的结构简单,第二连接板绕绝缘架外周设置,从第二接线端子的上侧通过,两接线板隔开,安全性高。r>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绝缘架包括有安装板以及位于安装板两侧的侧板,所述的安装板下部与两侧板形成供第二接线框装设的绝缘腔,安装板上部与两侧板形成弧形滑道,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有第一片板以及位于第一片板两侧的第二片板,其中一第二片板与第一连接板一体设置,在第一接线板与绝缘架安装配合时,所述第一片板抵触安装板外壁,两侧的第二片板分别与对应的两侧板外壁抵触。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安装板下部与两侧板形成供第二接线框装设的绝缘腔,便于第二接线框的装设,隔开两接线端子,且第一片板抵触安装板外壁,两侧的第二片板分别与对应的两侧板外壁抵触,便于第一接线板的装设与第二接线板绝缘隔开。本技术的再进一步设置:所述动触头组件中的转动臂上铰接有脱扣拉杆,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漏电脱扣器和漏电拉杆,漏电拉杆一端与漏电脱扣器配合,漏电拉杆另一端与脱扣拉杆配合,漏电脱扣器带动漏电拉杆前后移动带动脱扣拉杆转动从而实现动触头组件转动分闸。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漏电时,漏电脱扣器带动漏电拉杆,从而带动脱扣拉杆,使得动触头组件转动,断路器断开,结构简单,断路器断开快捷,可有效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实行保护。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漏电拉杆与脱扣拉杆配合的一端上开设有活动槽,脱扣拉杆上设有锁钩,锁钩滑动设置在活动槽内。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锁钩可在活动槽内灵活活动,给以脱扣拉杆自由活动的空间。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腔,所述的安装腔经壳体上设有的隔板隔开,所述脱扣机构、灭弧装置、动触头组件、静触头以及脱扣拉杆装设在靠近壳体前端的一侧安装腔内,电路板、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绝缘架、漏电脱扣器以及漏电拉杆装设在靠近壳体后端一侧的安装腔内,隔板上开设有供漏电拉杆滑动的槽口。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隔板将安装腔隔开,使断路器内部空间很好的优化,各零件组装方便;且漏电拉杆滑动设置在隔板的槽口中,便于其滑动,滑动位置固定,工作稳定。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是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硬质片板一体折弯成型。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第一接线板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方便。本技术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安装板的上部外壁上开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片板卡设在第一安装槽内实现第一接线板与绝缘架的定位安装,所述侧板下部开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接线板卡设在第二安装槽内实现两者的定位安装。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两接线板的安装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图1去掉盖体后的结构图,其中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为上,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为前;图3为图1去掉座体后的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子与绝缘架的装配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接线端子与绝缘架的装配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绝缘架与第一接线板的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脱扣拉杆与漏电拉杆的装配图;图8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壳体的内部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断路器闭合状态的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断路器断开状态的结构图;图1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断路器脱扣状态的结构图。壳体1,脱扣机构2,灭弧装置3,动触头组件4,手柄5,电路板6,第一接线端子7,第二接线端子8,绝缘架9,第二接线框81,第二接线板82,第一接线框71,第一接线板72,第一连接板721,第二连接板722,安装板91,侧板92,绝缘腔121,弧形滑道122,第一片板10,第二片板11,第一安装槽911,第二安装槽921,转动臂41,脱扣拉杆42,漏电脱扣器13,漏电拉杆14,活动槽141,锁钩421,安装腔15,隔板16,槽口161,座体171,盖体172,第一隔板181,第二隔板18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如图1-1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设有脱扣机构2、灭弧装置3、动触头组件4、静触头、手柄5以及控制漏电功能的电路板6,所述壳体1一侧还装设有可供电线进入的第一接线端子7和第二接线端子8,所述第一接线端子7与第二接线端子8一上一下设置且第二接线端子8位于第一接线端子7的前方;在第一接线端子7和第二接线端子8之间设有绝缘架9,所述第二接线端子8包括有第二接线框81、位于第二接线框81内的第二接线板82,所述第二接线框81装设在绝缘架9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7包括有第一接线框71和第一接线板72,所述第一接线板72包括位于第一接线框71内的第一连接板721以及由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脱扣机构、灭弧装置、动触头组件、静触头、手柄以及控制漏电功能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一侧还装设有可供电线进入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一上一下设置且第二接线端子位于第一接线端子的前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脱扣机构、灭弧装置、动触头组件、静触头、手柄以及控制漏电功能的电路板,所述壳体一侧还装设有可供电线进入的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一上一下设置且第二接线端子位于第一接线端子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之间设有绝缘架,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有第二接线框、位于第二接线框内的第二接线板,所述第二接线框装设在绝缘架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有第一接线框和第一接线板,所述第一接线板包括位于第一接线框内的第一连接板以及由第一连接板向上延伸出第一接线框外的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套设在绝缘架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架包括有安装板以及位于安装板两侧的侧板,所述的安装板下部与两侧板形成供第二接线框装设的绝缘腔,安装板上部与两侧板形成弧形滑道,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有第一片板以及位于第一片板两侧的第二片板,其中一第二片板与第一连接板一体设置,在第一接线板与绝缘架安装配合时,所述第一片板抵触安装板外壁,两侧的第二片板分别与对应的两侧板外壁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维峰林凯胡广召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奥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