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891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具有用于与龙头主体固定相连的连接端,所述内管具有第一贯通孔,所述外管具有与第一贯通孔相连并一起构成流水通道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内管具有插入外管内的轴杆部;所述外管具有分体设置的上管段、下管段和滑套,所述上管段设置有用于与出水管固定相连的连接部,所述下管段的上端与上管段相抵接,所述下管段的下端套设在内管的外围;所述上管段形成有供滚珠由外至内安装而与轴杆部抵接的贯通部,所述滑套可滑动套设在上管段上并堵住所述贯通部的入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于滚珠的安装是采用由外至内的安装方式,大大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了单个产品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
本技术涉及水龙头接头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
技术介绍
诸如厨房洗菜盆使用的水龙头,一般都包括龙头主体、阀门、接头以及出水管,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整个水龙头处于关闭和出水状态,所述龙头主体通过接头而与出水管相连,由于所述出水管需要根据实际用水情况而朝向不同的位置,所述出水管需要呈可转动状态。本申请人曾申请并公告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7777840U公开一种转动内置的水龙头接头,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还包括位于内管和外观之间的若干个第一滚珠和若干个第二滚珠,所述内管具有插入外管内的轴杆部,所述轴杆部和外管内壁之间还分别形成有第一环形缺槽和第二环形缺槽,所述第一环形缺槽和第二环形缺槽一起组成用于容设若干个第一滚珠的环形容置槽。其确实不会像传统技术那样出现卡住的情形,使用起来稳定性也极强,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组装工人在实现往轴杆部和外管内壁内安装第一滚珠时,存在组装效率低的缺陷,进而直接造成单个产品的成本无法进一步下降。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以解决现有技术在往外管内壁的环形缺槽内安置滚珠时具有效率较低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具有用于与龙头主体固定相连的连接端,所述内管具有第一贯通孔,所述外管具有与第一贯通孔相连并一起构成流水通道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内管具有插入外管内的轴杆部;其中,所述外管具有分体设置的上管段、下管段和滑套,所述上管段设置有用于与出水管固定相连的连接部,所述下管段的上端与上管段相抵接,所述下管段的下端套设在内管的外围;所述上管段形成有供滚珠由外至内安装而与轴杆部抵接的贯通部,所述滑套可滑动套设在上管段上并堵住所述贯通部的入口。进一步,所述轴杆部在和所述贯通部相对应的位置还形成有抵顶限位槽,所述抵顶限位槽的深度和贯通部的深度之和等于滚珠的直径。进一步,所述贯通部为沿着上管段周向环形设置的环形通槽。进一步,所述滑套与所述上管段和下管段之间通过用于密封与出水管之间间隙的密封圈来定位。进一步,所述滑套上还形成有用于与密封圈相抵接的凸缘部。进一步,所述外管上还设置有卡接口,并通过卡接座与出水管固定相连,所述卡接座为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呈C字形,所述金属弹片中部还具有凸台。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其在组装时,先将上外管、滑套、下外管、金属弹片以及内管等组装完成,然后再来安装滚珠,由于所述上外管形成有贯通部,由此滚珠可以从外往内安装,所述滚珠通过贯通部往内塞,直至抵顶在内管的轴杆部上,当所需的滚珠全部安装好之后,移动所述滑套,让滑套可以阻挡住所述滚珠从贯通部漏出的出口,该出口即是贯通部组装滚珠时的入口,如此即完成了整个龙头接头的组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对于滚珠的安装是采用由外至内的安装方式,大大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了单个产品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滑套在滚珠未完全组装完成时的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滑套在滚珠完全完成后的组合示意图。图中:内管-10;连接端-11;第一贯通孔-12;轴杆部-13;抵顶限位槽-131;外管-20;第二贯通孔-21;上管段-22;连接部-221;贯通部-222;下管段-23;卡接口-231;滑套-24;凸缘部-241;滚珠-30;密封圈-40;金属弹片-50;凸台-5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包括内管10和外管20,所述内管10具有用于与龙头主体固定相连的连接端11,所述内管10具有第一贯通孔12,所述外管20具有与第一贯通孔12相连并一起构成流水通道的第二贯通孔21;所述内管10具有插入外管20内的轴杆部13,上述特征与现有技术功能和结构也基本相同,在此就不进行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核心改进点在于,所述外管20采用分体式结构,具体是具有上管段22、下管段23和滑套24,所述上管段22设置有用于与出水管固定相连的连接部221,所述下管段23的上端与上管段22相抵接,所述下管段23的下端套设在内管10的外围;所述上管段22形成有贯通部222,所述贯通部222供滚珠30由外至内安装,从而与轴杆部13相抵接,所述滑套24可滑动套设在上管段22上并堵住所述贯通部222的入口。如此,本技术涉及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其在组装时,先将上外管20、滑套24、下外管20、金属弹片50以及内管10等组装完成,然后再来安装滚珠30,由于所述上外管20形成有贯通部222,由此滚珠30可以从外往内安装,所述滚珠30通过贯通部222往内塞,直至抵顶在内管10的轴杆部13上,当所需的滚珠30全部安装好之后,移动所述滑套24,让滑套24可以阻挡住所述滚珠30从贯通部222漏出的出口,该出口即是贯通部222组装滚珠30时的入口,如此即完成了整个龙头接头的组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对于滚珠30的安装是采用由外至内的安装方式,大大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了单个产品的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贯通部222为沿着上管段22周向环形设置的环形通槽。所述贯通部222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方便安装,即采用由外至内的方式进行安装,至于其是采用完全的槽形结构,还是间隔形成的若干个孔,或者是部分槽部分孔都行,只要能实现内外贯通,方便滚珠30安装即可。优选地,所述轴杆部13在和所述贯通部222相对应的位置还形成有抵顶限位槽131,所述抵顶限位槽131的深度和贯通部222的深度之和等于滚珠30的直径。如此,当滚珠30安装完成之后,所述滚珠30的位置会被相对固定,让滚珠30所起到的转动支撑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作为所述滑套24可滑动套设在上管段22上并堵住所述贯通部222的入口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滑套24套设在上管段22外并同时还套设在下管段23内,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需要安装滚珠30时,所述滑套24位于相对较下方的第一工作位置,在滚珠30被安装完成时,所述滑套24位于相对较上方的第二工作位置,此时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定位滑套24的结构:所述滑套24与所述上管段22和下管段23之间通过密封圈40来定位,所述密封圈40是用于密封连接部221与出水管之间间隙的密封圈40,即在安装滚珠30完成时,由于安装有密封圈40,利用密封圈40的宽度作为支撑,所述滑套24上的凸缘部241和密封圈40的支撑关系,让滑套24可以被准确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具有用于与龙头主体固定相连的连接端,所述内管具有第一贯通孔,所述外管具有与第一贯通孔相连并一起构成流水通道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内管具有插入外管内的轴杆部;/n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分体设置的上管段、下管段和滑套,所述上管段设置有用于与出水管固定相连的连接部,所述下管段的上端与上管段相抵接,所述下管段的下端套设在内管的外围;/n所述上管段形成有供滚珠由外至内安装而与轴杆部抵接的贯通部,所述滑套可滑动套设在上管段上并堵住所述贯通部的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具有用于与龙头主体固定相连的连接端,所述内管具有第一贯通孔,所述外管具有与第一贯通孔相连并一起构成流水通道的第二贯通孔;所述内管具有插入外管内的轴杆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分体设置的上管段、下管段和滑套,所述上管段设置有用于与出水管固定相连的连接部,所述下管段的上端与上管段相抵接,所述下管段的下端套设在内管的外围;
所述上管段形成有供滚珠由外至内安装而与轴杆部抵接的贯通部,所述滑套可滑动套设在上管段上并堵住所述贯通部的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转动内置式龙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部在和所述贯通部相对应的位置还形成有抵顶限位槽,所述抵顶限位槽的深度和贯通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荣东洪扁东洪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里维斯精密五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