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9068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左侧上端开设有上通孔,所述上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立柱的中部开设有圆槽,所述圆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圆柱,所述立柱的左侧下端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下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立柱和围栏,起到了安全防护作用,同时配合立柱中的圆槽和圆柱,则是保证了围栏在放置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通过多根圆柱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滑下支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再通过螺杆和螺纹槽固定住圆柱,最终达到了让围栏更好的支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安全防护装置
,具体为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位置进行,在施工的现场需要在基坑的四周设置围栏,来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现有的围栏在安装的过程中,会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此时安装起来十分的麻烦,并且不能保证围栏的稳固性,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导致施工人员的损伤和经济损失,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具备便于安装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具备便于安装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防护装置不方便安装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的问题。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左侧上端开设有上通孔,所述上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立柱的中部开设有圆槽,所述圆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圆柱,所述立柱的左侧下端开设有下通孔,所述下通孔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立柱的正面后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正面活动连接,所述立柱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围栏。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与圆柱接触的位置的均设置有弧槽,所述圆柱的表面相对应弧槽的位置设置有齿槽,通过在圆柱上设置弧槽,同时配合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的齿槽,使得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可以夹持圆柱更加的牢固,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所述圆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正截面为梯形,通过在圆柱的底端设置底座,加大了圆柱底部的重量,保证了圆柱能够正常的下滑。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所述底座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底面为圆形,所述橡胶垫的直径大于圆槽的直径,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橡胶垫,增大了底座的防滑能力,同时让橡胶垫大于圆槽,则是保证了圆柱不会缩进到圆槽的内部。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所述立柱的左端和右端均螺纹连接有横杆,两个所述横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通过在立柱的左右两端设置横杆和支撑杆,起到了支撑起围栏的效果,便于围栏的安装。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所述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与螺杆呈L型分布,通过增设把手,同时让把手与螺杆呈L型分布,便于操作人员拧转螺杆来固定圆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立柱和围栏,起到了安全防护作用,同时配合立柱中的圆槽和圆柱,则是保证了围栏在放置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通过多根圆柱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滑下支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再通过螺杆和螺纹槽固定住圆柱,最终达到了让围栏更好的支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2、本技术通过在圆柱上设置弧槽,同时配合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上的齿槽,使得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可以夹持圆柱更加的牢固,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正剖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立柱;2、上通孔;3、第一固定杆;4、圆槽;5、圆柱;6、下通孔;7、第二固定杆;8、螺纹槽;9、螺杆;10、围栏;11、弧槽;12、齿槽;13、底座;14、橡胶垫;15、横杆;16、支撑杆;17、支撑块;18、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3,本技术的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立柱1,立柱1的左侧上端开设有上通孔2,上通孔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3,立柱1的中部开设有圆槽4,圆槽4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圆柱5,立柱1的左侧下端开设有下通孔6,下通孔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7,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槽8,螺纹槽8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螺杆9,螺杆9的一端穿过立柱1的正面后与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的正面活动连接,立柱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围栏10,通过立柱1和围栏10,起到了安全防护作用,同时配合立柱1中的圆槽4和圆柱5,则是保证了围栏10在放置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通过多根圆柱5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滑下支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再通过螺杆9和螺纹槽8固定住圆柱5,最终达到了让围栏10更好的支撑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与圆柱5接触的位置的均设置有弧槽11,圆柱5的表面相对应弧槽11的位置设置有齿槽12,通过在圆柱5上设置弧槽11,同时配合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上的齿槽12,使得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可以夹持圆柱5更加的牢固,保证了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圆柱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13,底座13的正截面为梯形,通过在圆柱5的底端设置底座13,加大了圆柱5底部的重量,保证了圆柱5能够正常的下滑。底座1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4,橡胶垫14的底面为圆形,橡胶垫14的直径大于圆槽4的直径,通过在底座13上设置橡胶垫14,增大了底座13的防滑能力,同时让橡胶垫14大于圆槽4,则是保证了圆柱5不会缩进到圆槽4的内部。立柱1的左端和右端均螺纹连接有横杆15,两个横杆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6,支撑杆1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7,通过在立柱1的左右两端设置横杆15和支撑杆16,起到了支撑起围栏10的效果,便于围栏10的安装。螺杆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把手18,把手18与螺杆9呈L型分布,通过增设把手18,同时让把手18与螺杆9呈L型分布,便于操作人员拧转螺杆9来固定圆柱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立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的左侧上端开设有上通孔(2),所述上通孔(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3),所述立柱(1)的中部开设有圆槽(4),所述圆槽(4)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圆柱(5),所述立柱(1)的左侧下端开设有下通孔(6),所述下通孔(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7),所述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槽(8),所述螺纹槽(8)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螺杆(9),所述螺杆(9)的一端穿过立柱(1)的正面后与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的正面活动连接,所述立柱(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围栏(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立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的左侧上端开设有上通孔(2),所述上通孔(2)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3),所述立柱(1)的中部开设有圆槽(4),所述圆槽(4)的内壁活动连接有圆柱(5),所述立柱(1)的左侧下端开设有下通孔(6),所述下通孔(6)的内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7),所述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槽(8),所述螺纹槽(8)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螺杆(9),所述螺杆(9)的一端穿过立柱(1)的正面后与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的正面活动连接,所述立柱(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围栏(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施工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3)和第二固定杆(7)与圆柱(5)接触的位置均设置有弧槽(11),所述圆柱(5)的表面相对应弧槽(11)的位置设置有齿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翔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