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0582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包括水渠本体和篦子,所述水渠本体的断面呈顶部开口的U型,该U型的两侧壁顶部设有座圈,所述篦子安装在座圈上方,且所述篦子的顶部低于两侧的路面,所述篦子沿路并排铺设,所述篦子上方铺设有用于对垃圾及杂物进行隔离的隔离层;所述水渠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二垫层,所述第二垫层下方设有第一垫层,且所述第一垫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垫层的宽度。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水渠本体设为明渠,并在明渠上方并排布设篦子,从而在雨量较大时,保证雨水能够及时流入水渠本体;设置在篦子上方的隔离层,能够有效隔离垃圾等杂物,从而保证篦子的透水性,同时能够保证水渠本体内水流的通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
本技术涉及城市生态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目前,为保证下雨时蓄水、渗水的要求,通常需要在道路两侧设排水渠,通过排水渠将路面积水引入河道,从而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排水等水循环的各环节。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城市道路一侧的水渠在施工时,为了保证道路的美观性,通常将水渠的顶部封闭后覆盖在路面下方,仅在路面上预留若干间隔分布的进水口,并在进水口上方放置篦子,这种结构在夏季雨量较大时,往往无法及时将雨水排出,因此容易造成路面积水,而且路面上的垃圾及杂物也容易在经过篦子时,对篦子造成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水渠本体的顶部开口全部裸露,并在上方铺设篦子,同时设置在鼻子上方的隔离层,也可有效隔离垃圾及杂物,保证雨水顺利排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包括水渠本体和篦子,所述水渠本体的断面呈顶部开口的U型,该U型的两侧壁顶部设有座圈,所述篦子安装在座圈上方,且所述篦子的顶部低于两侧的路面,所述篦子沿路并排铺设,所述篦子上方铺设有用于对垃圾及杂物进行隔离的隔离层;所述水渠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二垫层,所述第二垫层下方设有第一垫层,且所述第一垫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垫层的宽度,所述第二垫层的宽度大于所述水渠本体的宽度。采用上述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所述水渠本体为明渠,通过在明渠上方并排铺设篦子,既保证雨量较大时,雨水能够及时穿过篦子流入水渠本体内,同时保证水渠本体的安全性,避免人或车辆坠入水渠本体内,通过在所述水渠本体顶部设置座圈,能够大大提高水渠本体顶部对篦子的支撑强度,设置在所述篦子上方的隔离层,能够对垃圾、树叶等杂物进行有效隔离,从而保证篦子的透水性以及水渠本体内的水流畅通。作为优选,所述水渠本体采用C25无砂大孔混凝土浇筑而成,孔隙率>20%,且壁厚为10cm。作为优选,所述座圈为现浇C30混凝土座圈,所述座圈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篦子的凹槽,且所述篦子底部与所述座圈之间设有弹性橡胶垫,所述弹性橡胶垫的厚度不小于5mm。作为优选,所述篦子为球磨铸铁复合树脂加工而成的明沟篦子,且所述篦子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座圈上;所述篦子上转动安装有提柄,所述提柄呈U型,所述提柄的U型两端通过铰接座安装在所述篦子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提柄的U型底壁上开设有长腰型的连接孔,且所述提柄的高度大于所述篦子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篦子上设有与所述连接孔相适配的固定孔。作为优选,所述隔离层为堆放在所述篦子上方的碎石,且碎石为直径30-40mm的卵石,且散置2层。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垫层为厚度10cm,且孔隙率>20%的透水混凝土垫层。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垫层为压实系数不小于0.93的素土。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将水渠本体设为明渠,并在明渠上方并排布设篦子,从而在雨量较大时,保证雨水能够及时流入水渠本体;2、设置在篦子上方的隔离层,能够有效隔离垃圾等杂物,从而保证篦子的透水性,同时能够保证水渠本体内水流的通畅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篦子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篦子前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第一垫层;2、第二垫层;3、水渠本体;4、座圈;5、篦子;501、提柄;502、连接孔;503、固定孔;6、隔离层;7、弹性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包括水渠本体3和篦子5,所述水渠本体3的断面呈顶部开口的U型,该U型的两侧壁顶部设有座圈4,所述篦子5安装在座圈4上方,且所述篦子5的顶部低于两侧的路面,所述篦子5沿路并排铺设,所述篦子5上方铺设有用于对垃圾及杂物进行隔离的隔离层6;所述水渠本体3的底部设有第二垫层2,所述第二垫层2下方设有第一垫层1,且所述第一垫层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垫层2的宽度,所述第二垫层2的宽度大于所述水渠本体3的宽度。作为优选,所述水渠本体3采用C25无砂大孔混凝土浇筑而成,孔隙率>20%,且壁厚为10cm,如此设置,便于保证水渠本体3的渗水性,从而在雨水沿水渠本体3流动时,一部分雨水透过水渠本体3的侧壁及底壁向外渗,并最终与地下水汇合,对地下水进行补给。所述座圈4为现浇C30混凝土座圈,所述座圈4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篦子5的凹槽,且所述篦子5底部与所述座圈4之间设有弹性橡胶垫7,所述弹性橡胶垫7的厚度不小于5mm,如此设置,便于提高篦子5底部与座圈4贴合面之间的密封性,同时通过设置弹性橡胶垫7,可避免篦子5在安装或更换时,对座圈4造成损伤。所述篦子5为球磨铸铁复合树脂加工而成的明沟篦子,且所述篦子5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所述座圈4上;所述篦子上5转动安装有提柄501,所述提柄501呈U型,所述提柄501的U型两端通过铰接座安装在所述篦子5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提柄501的U型底壁上开设有长腰型的连接孔502,且所述提柄501的高度大于所述篦子5长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篦子5上设有与所述连接孔502相适配的固定孔503,所述固定孔503为螺纹孔,篦子5在安放时,通过提柄501对篦子5转运和安防,两块并列排布的篦子5在放置完成后,将其中一块篦子5的提柄501向相邻的篦子5上翻转,使提柄501水平搁置在两块篦子5上方,此时提柄501上的连接孔502与另一块篦子5上的固定孔503上下对应,将螺栓穿过连接孔502后锁紧在固定孔503上,从而通过提柄501将两块篦子5连接在一起,提高篦子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实现对篦子5的双重固定,降低篦子5被雨水冲走的风险,提柄501折叠后的高度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渠本体(3)和篦子(5),所述水渠本体(3)的断面呈顶部开口的U型,该U型的两侧壁顶部设有座圈(4),所述篦子(5)安装在座圈(4)上方,且所述篦子(5)的顶部低于两侧的路面,所述篦子(5)沿路并排铺设,所述篦子(5)上方铺设有用于对垃圾及杂物进行隔离的隔离层(6);所述水渠本体(3)的底部设有第二垫层(2),所述第二垫层(2)下方设有第一垫层(1),且所述第一垫层(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垫层(2)的宽度,所述第二垫层(2)的宽度大于所述水渠本体(3)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渠本体(3)和篦子(5),所述水渠本体(3)的断面呈顶部开口的U型,该U型的两侧壁顶部设有座圈(4),所述篦子(5)安装在座圈(4)上方,且所述篦子(5)的顶部低于两侧的路面,所述篦子(5)沿路并排铺设,所述篦子(5)上方铺设有用于对垃圾及杂物进行隔离的隔离层(6);所述水渠本体(3)的底部设有第二垫层(2),所述第二垫层(2)下方设有第一垫层(1),且所述第一垫层(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垫层(2)的宽度,所述第二垫层(2)的宽度大于所述水渠本体(3)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渠本体(3)由C25无砂大孔混凝土浇筑,孔隙率>20%,且壁厚为1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用渗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圈(4)为C30混凝土座圈,所述座圈(4)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篦子(5)的凹槽,且所述篦子(5)底部与所述座圈(4)之间设有弹性橡胶垫(7),所述弹性橡胶垫(7)的厚度不小于5m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彩琴张红敏郑稳余雄栗荣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