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和烘干模块及晾衣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90491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和烘干模块及晾衣机,包括上壁具有出气孔的壳体、壳体内的发热部件和散热风机,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上壁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隔热腔,隔热腔与上气流空腔相通,散热风机将隔热腔内的气流吹入至上气流空腔内;散热风机吸入的气流集中地导入到隔热腔内,以疏散隔热腔内原本滞留的气流,并将气流挤压至烘干模块的上气流空腔内,并用发热部件对流入气流进行加热处理;从而不仅使得隔热腔内的气流得以疏散、流通,防止隔热腔内的热气流瘀滞使烘干模块的壳体发烫,避免无意间烫伤使用者;并且能够加快烘干模块的加热速度,提高晾衣机的烘干衣物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和烘干模块及晾衣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家居领域的晾衣机,尤其涉及一种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和烘干模块及晾衣机。
技术介绍
现代家居生活中,人们为了生活的快捷与方便,通常会在阳台区域安装带烘干功能的晾衣机,以便在短时间内烘干衣物。申请公布号为CN108330660A、CN108330661A及授权公告号为“CN209010799U”等系列专利中所公开为常规的烘干模块,通常包括长筒状壳体和位于长筒状壳体内的发热部件、风机模块,长筒状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空气在风机模块的作用下从进风口引入,经发热部件加热后从出风口吹出。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会使长筒状壳体的侧壁温度较高,使用者可能会被壳体的侧壁所烫伤。有鉴于此,本技术将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更好的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和烘干模块及晾衣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壁具有出气孔的壳体、壳体内的发热部件和至少一个散热风机,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上壁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隔热腔,所述的隔热腔与所述的上气流空腔相通,所述的散热风机将隔热腔内的气流吹入至所述的上气流空腔内。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下壁之间形成下气流空腔,所述的隔热腔与所述的下气流空腔联通,所述的散热风机将隔热腔内的气流吹入至所述的下气流空腔内。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发热部件的侧部设有隔热板,所述的隔热板与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的隔热腔。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散热风机安装于壳体的端部,在散热风机内侧的壳体内设有导风部件,所述的导风部件将散热风机引入的气流同时导入到所述的隔热腔内。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隔热板与壳体的上壁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使隔热腔与上气流空腔联通的上气流入口。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隔热板与壳体的下壁之间留有间距以形成使隔热腔与下气流空腔联通的下气流入口。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发热部件包括发热体和导热部件,所述的导热部件包括容置所述发热体的中空部及与中空部一体成型的呈辐射状的多个带透气孔的散热片。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散热片包括对称于中空部且斜向上的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的第一散热片、第二散热片与上壁之间形成所述的上气流空腔;所述的散热片还包括对称于中空部且斜向下的第三散热片和第四散热片,所述的第三散热片、第四散热片之间形成所述的下气流空腔。另一主题:烘干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系统。另一主题:晾衣机,包括晾衣部件和烘干模块,所述的烘干模块与所述的晾衣部件通过伸缩组件连接。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散热风机吸入的气流同时、集中地导入到隔热腔内,隔热腔内涌入的气流可以冲散隔热腔内原本滞留的气流,使隔热腔内的气流得以疏散、疏通,并挤压至烘干模块的上气流空腔内,并用发热部件对流入上气流空腔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处理;从而不仅使得隔热腔狭小空间内的气流得以疏散、流通,防止隔热腔内的热气流瘀滞使烘干模块的壳体发烫,避免无意间烫伤使用者;并且能够加快烘干模块的加热速度,提高晾衣机的烘干衣物的效率。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说明
技术介绍
和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为烘干模块的结构拆解图;图2为烘干模块内气流走向的示意图一;图3为烘干模块内气流走向的示意图二;图4为烘干模块内发热部件与壳体的结构拆解图;图5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6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一;图7为晾衣部件与烘干模块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晾衣机,包括晾衣部件10和烘干模块20,烘干模块20与晾衣部件10通过伸缩组件30连接。其中对于烘干模块20而言:烘干模块20包括长筒状壳体23,长筒状壳体23内安装有发热部件21和风机组件,长筒状壳体23的上壁232和下壁233分别开有出气孔22和进气孔28。通常地,实际工作过程中,风机组件启动,空气从长筒状壳体23的进气孔28被吸入,经发热部件21加热后从出气孔22中排出以对位于烘干模块20上方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发热部件21持续产生的热量会使长筒状壳体23的侧壁温度较高,使用者可能会被长筒状壳体23的侧壁所烫伤。因而,首选对烘干模块20内的散热性能改善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对于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上壁232具有出气孔22的壳体、壳体内的发热部件21和散热风机24;优选地,散热风机24可以有两个,分布布置在壳体的两端。发热部件21与壳体的上壁232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101,发热部件21与壳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隔热腔102,隔热腔102与上气流空腔101相通,散热风机24将隔热腔102内的气流吹入至上气流空腔101内。优选地,烘干模块20上的壳体为长筒状壳体23。当然,实际操作中,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横截面为扇形、椭圆形、矩形等形状的壳体。通过上述散热系统,散热风机24吸入的气流同时、集中地导入到隔热腔102内,隔热腔102内涌入的气流可以冲散隔热腔102内原本滞留的气流,使隔热腔102内的气流得以疏散、疏通,并挤压至烘干模块20的上气流空腔101内,并用发热部件21对流入上气流空腔101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处理;从而不仅使得隔热腔102狭小空间内的气流得以疏散、流通,防止隔热腔102内的热气流瘀滞使烘干模块20的壳体发烫,避免无意间烫伤使用者;并且能够加快烘干模块20的加热速度,提高晾衣机的烘干衣物的效率。当然,烘干模块20的内部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具体实施方式:独立式烘干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壁具有出气孔的壳体、壳体内的发热部件和至少一个散热风机,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上壁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隔热腔,所述的隔热腔与所述的上气流空腔相通,所述的散热风机将隔热腔内的气流吹入至所述的上气流空腔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壁具有出气孔的壳体、壳体内的发热部件和至少一个散热风机,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上壁之间形成上气流空腔,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隔热腔,所述的隔热腔与所述的上气流空腔相通,所述的散热风机将隔热腔内的气流吹入至所述的上气流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部件与壳体的下壁之间形成下气流空腔,所述的隔热腔与所述的下气流空腔联通,所述的散热风机将隔热腔内的气流吹入至所述的下气流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部件的侧部设有隔热板,所述的隔热板与所述的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的隔热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风机安装于壳体的端部,在散热风机内侧的壳体内设有导风部件,所述的导风部件将散热风机引入的气流同时导入到所述的隔热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模块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板与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航君杨利军沈理孟叶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