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包括磨床,磨床的顶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支架和一个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内转动安装有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拉杆头,第二支架上且靠近第一支架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靠近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磨用闷盖,磨用闷盖与拉杆头支架螺纹连接有拉杆,拉杆上套接有主辊,主辊紧密卡接于拉杆头与磨用闷盖之间,磨床的底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磨床磨用工装,本磨用工装通过拉杆、拉杆头和磨用闷盖可以对主辊进行夹持固定,减小其受到的摩擦力,提高去外圆度和精度,大大提高了其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磨床磨用工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装,特别设计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属于磨用工装
技术介绍
磨床是一种用于工件打磨的器械,在对工件进行打磨时需要使用到磨用工装,尤其是对金刚线多线切割主辊的外表面进行打磨时,需要使用磨用工装对主辊进行夹持固定,确保高速转动时主辊不会脱落工装。传统的磨床磨用工装在对主辊夹持时,采用双顶尖顶住主辊,主辊两头顶尖孔与磨床顶尖的接触面积大,主辊受到的摩擦力大,易导致主辊转动偏离中心轴线,影响主辊外圆的圆度,同轴度和外圆精度,大大降低了其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磨床磨用工装,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主辊与磨床顶尖接触面积大而增加其受到的摩擦力,导致主辊转动偏离中心轴线,影响主辊外圆的圆度,同轴度和外圆精度,大大降低了其产品品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包括磨床,所述磨床的顶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支架和一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内转动安装有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拉杆头,所述第二支架上且靠近第一支架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靠近第一支架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磨用闷盖,所述磨用闷盖与拉杆头支架螺纹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上且位于磨床的上方套接有主辊,且所述主辊紧密卡接于拉杆头与磨用闷盖之间,所述磨床的底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杆靠近磨用闷盖的一端设有第二螺纹轴,所述拉杆靠近拉杆头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磨用闷盖靠近拉杆的一端开凿有第二螺纹槽,且所述第二螺纹槽与第二螺纹轴螺纹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杆头靠近拉杆的一端设有第一螺纹轴,且所述第一螺纹轴与第一螺纹槽螺纹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杆头对接于拉杆后位于主辊中心孔内,且所述拉杆头远离拉杆的一端开凿有内六角沉孔。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拉杆和主辊的中心孔均位于同一中心轴线。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具有生产的产品品质好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在具体的使用中,与传统的一种磨床磨用工装相比较而言:1、本磨用工装设置有磨用闷盖、拉杆和拉杆头,可以将主辊紧密卡接于磨用闷盖与拉杆头之间,减小主辊与磨床的接触面积,降低其转动受到的摩擦力,有效增加主辊外圆的圆度,同轴度和外圆精度,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的产品品质。2、本磨用工装使用过程中,若需要加工的主辊长度改变时,只需要更换与主辊长度相匹配的拉杆,即可进行夹持固定,无需对磨床进行整体改造,降低了操作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了其使用的便捷性。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拉杆与磨用闷盖连接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拉杆头与拉杆连接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拉杆头侧视图。图中:1、磨床;2、第一支架;21、第一转轴;3、拉杆头;31、第一螺纹轴;32、内六角沉孔;4、拉杆;41、第一螺纹槽;42、第二螺纹轴;5、磨用闷盖;51、第二螺纹槽;6、第二支架;61、第二转轴;7、支撑脚;8、主辊。。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技术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包括磨床1,所述磨床1的顶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支架2和一个第二支架6,所述第一支架2内转动安装有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21,所述第一转轴21靠近第二支架6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拉杆头3,所述第二支架6上且靠近第一支架2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61,所述第二转轴61靠近第一支架2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磨用闷盖5,所述磨用闷盖5与拉杆头3支架螺纹连接有拉杆4,所述拉杆4上且位于磨床1的上方套接有主辊8,且所述主辊8紧密卡接于拉杆头3与磨用闷盖5之间,所述磨床1的底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脚7,当主辊8准备磨外圆工序加工时,先将拉杆4穿于主辊8内部,一头将磨用闷盖5旋入并于主辊8锥面贴紧,另一头将拉杆头3与拉杆4旋紧,从而达到拉杆头3与磨用闷盖5锁紧与主辊8两端,磨用闷盖5一端与主辊8端面留有1mm间隙,保证锥面完全贴合,拉杆头3的外圆锥面与主辊8的中心孔相接触,相对于传统的工装,对主辊8两端进行夹持固定,主辊8与磨床1上安装的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6的接触面积大,主辊8转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增加,导致主辊8回转时与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61转速不统一,而且高速旋转时会导致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61偏离主辊8的中心孔接触面,在主辊8加工过程中,外圆容易形成椭圆,而本工装加工时,主辊8受到的摩擦力小,确保主辊8与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61转速同步而且不会偏离中心轴线,有效提高主辊8外圆的圆度、同轴度和外圆精度,大大提高了其产品品质。其中,所述拉杆4靠近磨用闷盖5的一端设有第二螺纹轴42,所述拉杆4靠近拉杆头3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槽41,便于拉杆4与磨用闷盖5和拉杆头3的对接。其中,所述磨用闷盖5靠近拉杆4的一端开凿有第二螺纹槽51,且所述第二螺纹槽51与第二螺纹轴42螺纹连接,通过第二螺纹槽51与第二螺纹轴42的螺纹连接,便于将拉杆4对接旋紧于磨用闷盖5上。其中,所述拉杆头3靠近拉杆4的一端设有第一螺纹轴31,且所述第一螺纹轴31与第一螺纹槽41螺纹连接,通过第一螺纹轴31与第一螺纹槽41的螺纹连接,确保将拉杆头3安装于拉杆4的端部。其中,所述拉杆头3对接于拉杆4后位于主辊8中心孔内,且所述拉杆头3远离拉杆4的一端开凿有内六角沉孔32,当拉杆头3位于主辊8中心孔内部时,通过内六角沉孔32便于将拉杆头3旋紧安装于拉杆4上。其中,所述第一转轴21、第二转轴61、拉杆4和主辊8的中心孔均位于同一中心轴线,有效保证主辊8转动时不会产生错位,提高其稳定性。具体的,本技术使用时,首先,通过紧固螺丝将磨用闷盖5安装于第二转轴61端部,再将拉杆4穿于主辊8内的中心孔中,通过第二螺纹轴42与第二螺纹槽51的螺纹连接,确保拉杆4与磨用闷盖5牢固连接,再将拉杆头3塞进主辊8中心孔内,并通过内六角沉孔32将拉杆头3螺纹旋紧对接于拉杆4端部开凿的第一螺纹槽41中,此时,主辊8紧密卡接于拉杆头3与磨用闷盖5之间,而且主辊8与第一支架2和第二支架6均不接触,相对于传统的两端夹持工装而言,可以减小主辊8转动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主辊8与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61转速同步而且不会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包括磨床(1),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1)的顶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支架(2)和一个第二支架(6),所述第一支架(2)内转动安装有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21),所述第一转轴(21)靠近第二支架(6)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拉杆头(3),所述第二支架(6)上且靠近第一支架(2)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61),所述第二转轴(61)靠近第一支架(2)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磨用闷盖(5),所述磨用闷盖(5)与拉杆头(3)支架螺纹连接有拉杆(4),所述拉杆(4)上且位于磨床(1)的上方套接有主辊(8),且所述主辊(8)紧密卡接于拉杆头(3)与磨用闷盖(5)之间,所述磨床(1)的底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脚(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包括磨床(1),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1)的顶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一个第一支架(2)和一个第二支架(6),所述第一支架(2)内转动安装有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21),所述第一转轴(21)靠近第二支架(6)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拉杆头(3),所述第二支架(6)上且靠近第一支架(2)一侧的内壁上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61),所述第二转轴(61)靠近第一支架(2)的一端通过螺丝固定安装有磨用闷盖(5),所述磨用闷盖(5)与拉杆头(3)支架螺纹连接有拉杆(4),所述拉杆(4)上且位于磨床(1)的上方套接有主辊(8),且所述主辊(8)紧密卡接于拉杆头(3)与磨用闷盖(5)之间,所述磨床(1)的底端对称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脚(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磨床磨用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4)靠近磨用闷盖(5)的一端设有第二螺纹轴(42),所述拉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春保,朱维,张冬冬,庞峻,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怀恩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