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9464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电源的正极与稳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稳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八电阻R8与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三电阻R3接第一电源的负极,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五电阻R5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三十四电阻R34与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晶体管M1的漏极经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电压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一二极管D1接光耦元件,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载的正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与晶体管M1的连接点与负载的负极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优点在于: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效率高,而且无EMI干扰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LED照明技术凭借其高效、节能,长寿特点而发展迅猛,但由于它的半导体特性而给其驱动电源带来了要求:其一,功率问题,欲加大光通量,需要给LED芯片注入足够的功率,但LED温升又不能过高,否则影响寿命和光效,又因为其本身就是个二极管,具有负温度特性,仅仅提供其稳定电压是不够的,必须给予恒流控制;其二,LED照明需要多个LED管串或并来完成。其离散性参数是个重要问题,制造商不可能做到一致,这就只能在驱动电源上来克服此问题,这就要求一灯配备一个电源或一个灯配备几个电源模块来满足要求;其三,LED无论是串或并,只要其中一个灯坏,就会影响到整个灯串的工作甚至熄灭,这就需要独自的保护电路;其四,成本高,由于其离散性及光效问题,需要独立电源或多个模块电源来控制(尤其是多路输出),这给照明系统增加了更高的成本。当然,对于多口恒流输出充电技术,也有相应的需求,且面临同样的问题。图1为一款LED电源2路输出示意图,AC输入经过EMI滤波网,再依次经过PFC功率、DC/DC转换、BUCK电路后DC输出,控制电路与PFC功率、DC/DC转换连接,整个电源通过三级转换最后产生输出,前级是PFC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后级是LLC半桥谐振产生DC输出,第三级又采用BUCK电路来实现2路恒流输出,两路都输出31V3A分别控制路灯的两个芯片。前级电路一般都没问题,主要是后面的BUCK电路,EMI问题令人头疼,受整个电源的尺寸所限,BUCK工作效率较高体型缩小,恒流方法是在输入母线上用电阻检流,又由于工作连续模式,开关管及二极管都都有开关损耗及反向恢复损耗,此级效率只能做到96%左右,而且EMI干扰相当严重,350KHz的开关频率使得辐射问题几乎无法解决,只能将整个电源放入路灯金属外壳内部才能解决,综上所述,BUCK电路的缺点:成本高,电路复杂,效率低,EMI问题严重,而采用新的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恒流输出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应用于照明充电系统的恒流输出电路的BUCK电路的效率低、成本高、电路复杂、EMI问题严重的问题。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源、稳压模块、第八电阻R8、第一晶体管M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控制模块、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十一电阻R11、电压监测模块、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与稳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稳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三电阻R3接第一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五电阻R5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三十四电阻R34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经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电压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一二极管D1接光耦元件,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载的正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与第一晶体管M1的连接点与负载的负极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第二电源、第一稳压管Z1、第一电容C1,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稳压管Z1的阴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稳压管Z1的阳极经过第三十二电阻R32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阻R8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A、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十七电阻R17,所述第七电阻R7与第二电容C2串联,第二电容C2的非串联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非串联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同相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六电阻R6、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经过接第二电源,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经过第三十四电阻R34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更进一步地,所述电压监测模块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B、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三电容C3、第十二电阻R12、第二稳压管Z2,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反相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输出端经过第一二极管D1与光耦元件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同相端通过并联的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三电阻R13接第二电源,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三电容C3串联,第三电容C3的非串联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反相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非串联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同相端连接,第二稳压管Z2的阴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反相端、第十一电阻R11的串联点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第二稳压管Z2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反相端为电压监测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B的输出端为电压监测模块的输出端。更进一步地,还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五电阻R15、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二晶体管M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九电阻R9,第十五电阻R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漏极两端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经过第三十六电阻36与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晶体管的栅极、源极连接,第三十七电阻R3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源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一端与第二电源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稳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十三电阻R33的两端接地。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电阻R3为恒流检测电阻。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晶体管M1选用N型MOS管。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选用LM2904芯片。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为36V。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中将第一电源通过第一三极管Q1以及稳压管Z1、电阻R1、R2进行稳压后产生15V左右的电压,同时通过电阻R8驱动晶体管M1,晶体管M1导通,若OUT1+、OUT1-接LED负载,那么就有电流流过LED负载通过晶体管M1、电阻R3到第一电源的负极,形成完整回路;当有电流流过电阻R3,在电阻R3上产生电压,通过电阻R5送人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并与来自稳压后15V的参考电压经过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稳压模块、第八电阻R8、第一晶体管M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控制模块、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十一电阻R11、电压监测模块、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与稳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稳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三电阻R3接第一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五电阻R5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三十四电阻R34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经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电压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一二极管D1接光耦元件,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载的正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与第一晶体管M1的连接点与负载的负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稳压模块、第八电阻R8、第一晶体管M1、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控制模块、第三十四电阻R34、第十一电阻R11、电压监测模块、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电源的正极与稳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稳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八电阻R8与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三电阻R3接第一电源的负极,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经过第五电阻R5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三十四电阻R34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经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电压监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电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经过第一二极管D1接光耦元件,第一电源的正极与负载的正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与第一晶体管M1的连接点与负载的负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第二电源、第一稳压管Z1、第一电容C1,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R2与第一电源的正极连接,第一稳压管Z1的阴极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一稳压管Z1的阳极经过第三十二电阻R32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八电阻R8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所述稳压模块的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恒流输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A、第七电阻R7、第二电容C2、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十七电阻R17,所述第七电阻R7与第二电容C2串联,第二电容C2的非串联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非串联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通过第五电阻R5与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同相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六电阻R6、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经过接第二电源,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输出端经过第三十四电阻R34与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A的反相端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华徐月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色起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