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798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5
一种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包括一用以收集粉尘的集尘腔室、一供待滤尘气体进入并形成一第一气旋进入该集尘腔室的一气旋腔室、以及一设置于该集尘腔室及该气旋腔室之间的导流组件;该导流组件包含一接收该集尘腔室回流的该待滤尘气体并形成一第二气旋的第一导流管以及一与该第一导流管同轴向且以一气流汇合间距分隔设置的第二导流管,使该第一导流管设有至少一滤尘孔供该第二气旋中的该粉尘排出,使该第二导流管得由该气流汇合间距结合该第一气旋及该第二气旋并形成一第三气旋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旋分离粉尘的滤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
技术介绍
气旋分离实际上属于一种离心沉降,利用离心力将粒子于一涡流气流中作高速旋转,当旋转速度越快,粒子所获得的离心沉降速度也越大,进而达到粒子与气流分离的目的。现有气旋分离器大概如图1所示,主要是由一分离筒8构成,该分离筒8壁面设有一进气入口81,该分离筒8底部的管径呈逐渐缩小,该分离筒8顶部则设有一抽气管道82。实施时,含有粉尘粒子的气体由该进气入口81进入,该气体随后沿着该分离筒8的内壁形成一下降旋流,最后又因该抽气管道82施予的吸力,在该分离筒8内形成一股上升气流,粉尘因自身重力使其无法随上升气流上升,而沉于该分离筒8底部,进而产生集尘效果,相关的专利技术如TWI558462所公开。现有气旋分离器的滤尘效果相当有限,若想要增加该气旋分离器的滤尘效果,主要实施方式有二种,其一是增加该分离筒内的腔室体积,其二是在该分离筒内设置多层滤尘内筒,如专利文献TWI411422、TW201340929、CN103181741、CN1572220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集尘腔室,用以收集待滤尘气体中的粉尘;/n一气旋腔室,连通该集尘腔室,该气旋腔室具有一供该待滤尘气体进入的进气口,一连接该进气口并引导该待滤尘气体向该集尘腔室螺旋流动以形成一第一气旋的侧壁,以及一排气口;以及,/n一导流组件,设置于该气旋腔室内,该导流组件具有一接受自该集尘腔室回流的该待滤尘气体并引导该待滤尘气体螺旋流动以形成一第二气旋的第一导流管,一与该第一导流管位于同一轴向且与该第一导流管具有一气流汇合间距并分隔设置的第二导流管,该第一导流管设有至少一滤尘孔供该第二气旋中的该粉尘排出,且该第二导流管经由该气流汇合间距结合该第一气旋及该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集尘腔室,用以收集待滤尘气体中的粉尘;
一气旋腔室,连通该集尘腔室,该气旋腔室具有一供该待滤尘气体进入的进气口,一连接该进气口并引导该待滤尘气体向该集尘腔室螺旋流动以形成一第一气旋的侧壁,以及一排气口;以及,
一导流组件,设置于该气旋腔室内,该导流组件具有一接受自该集尘腔室回流的该待滤尘气体并引导该待滤尘气体螺旋流动以形成一第二气旋的第一导流管,一与该第一导流管位于同一轴向且与该第一导流管具有一气流汇合间距并分隔设置的第二导流管,该第一导流管设有至少一滤尘孔供该第二气旋中的该粉尘排出,且该第二导流管经由该气流汇合间距结合该第一气旋及该第二气旋形成一第三气旋向该排气口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滤尘孔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管位于该气流汇合间距的一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端部向该侧壁方向延伸设有一第一挡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挡墙对应该滤尘孔位置向该集尘腔室方向延伸设有一第三挡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多重气旋式的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挡墙向该集尘腔室方向延伸设有一辅助该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邦和
申请(专利权)人:鼎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