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751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背光模组、显示模组以及遮光胶层。所述遮光胶层包括胶层本体以及通孔或者凹槽。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胶层本体;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的顶面及底面。一方面,通过在遮光胶层上设置通孔或凹槽,使得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组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通过通孔或凹槽释放,进而不会形成吸附牛顿环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通孔或凹槽的设置,将遮光胶层在胶框与光学膜片之间形成局部断开,避免光学膜片因收缩不均匀产生褶皱,影响显示效果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显示装置可以把计算机的数据变换成各种文字、数字、符号或直观的图像显示出来,并且可以利用键盘等输入工具把命令或数据输入计算机,借助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随时增添、删改、变换显示内容。显示装置根据所用之显示器件分为等离子、液晶、发光二极管和阴极射线管等类型。LCD(英文全称: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是以液晶材料为基本组件,在两块平行板之间填充液晶材料,通过电压来改变液晶材料内部分子的排列状况,以达到遮光和透光的目的来显示深浅不一,错落有致的图象,而且只要在两块平板间再加上三原色的滤光层,就可实现彩色图象的显示。液晶显示是被动发光元件,显示模组本身并不发光,而是由其下方的背光模组照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液晶显示面板。一方面,由于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组装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因此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和显示模组朝向背光模组的表面膜材形成吸附,导致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之间的间隙不均匀,光线传递的路程不同,最终出现牛顿环现象,导致品味显示不均,局部有暗影,影响显示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遮光胶与胶框的材质不同,遮光胶与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的材质不同,在进行信赖性实验时,高温高湿、冷热冲击的环境下,遮光胶与胶框的收缩率不同,遮光胶与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的收缩率不同,容易导致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产生褶皱,造成显示不均。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能够避免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和显示模组朝向背光模组的表面膜材之间的吸附牛顿环现象,解决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因收缩不均匀产生褶皱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背光模组,具有一出光侧;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以及遮光胶层,粘接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所述遮光胶层包括:胶层本体以及通孔或者凹槽。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胶层本体;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的顶面及底面。进一步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胶框,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四周;其中,所述遮光胶层覆盖于所述胶框上,并延伸覆盖至所述光学膜片上。进一步的,其中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胶框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胶层本体。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胶框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胶层本体的顶面及底面。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表面上;以及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朝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表面上;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包括矩形凹槽、弧形凹槽、波浪形凹槽、锯齿形凹槽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其中所述遮光胶层包括:薄膜层;以及双面胶层,设置于所述薄膜层的顶面和底面。进一步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反射片,设置于所述背板上;以及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反射片上;其中,所述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进一步的,其中所述光学膜片包括:下扩散片,所述下扩散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于所述下扩散片上;以及上扩散片,所述上扩散片设置于所述棱镜片上。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阵列基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且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以及液晶层,设置于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能够避免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和显示模组朝向背光模组的表面膜材之间的吸附牛顿环现象,解决背光模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表面膜材因收缩不均匀产生褶皱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一方面,通过在遮光胶层上设置通孔或凹槽,使得背光模组与显示模组组装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通过通孔或凹槽释放,进而不会形成吸附牛顿环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提高显示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通孔或凹槽的设置,将遮光胶层在胶框与光学膜片之间形成局部断开,避免光学膜片因收缩不均匀产生褶皱,影响显示效果的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图1虚线框中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实施例2图1虚线框中结构的局部放大图一。图4为实施例2图1虚线框中结构的局部放大图二。图中部件标识如下:100、显示面板1、背光模组2、显示模组3、遮光胶层11、背板12、反射片13、导光板14、胶框15、光源16、光学膜片31、胶层本体32、通孔33、凹槽331、第一凹槽332、第二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以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整介绍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举例证明本专利技术可以实施,使得本专利技术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容易理解如何实施本专利技术。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下文实施例的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附图中的方向,本文所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当某些组件,被描述为“在”另一组件“上”时,所述组件可以直接置于所述另一组件上;也可以存在一中间组件,所述组件置于所述中间组件上,且所述中间组件置于另一组件上。当一个组件被描述为“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组件时,二者可以理解为直接“安装”或“连接”,或者一个组件通过一中间组件“安装至”或“连接至”另一个组件。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背光模组1以及显示模组2以及遮光胶层3。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具有一出光侧,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1、反射片12、导光板13、胶框14、光源15以及光学膜片16。反射片12设置于所述背板上;主要用于将导光板13底部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3中,用来提高光线的可利用率。导光板13设置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背光模组,具有一出光侧;/n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以及/n遮光胶层,粘接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n所述遮光胶层包括:/n胶层本体;以及/n通孔,贯穿所述胶层本体;或者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的顶面及底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具有一出光侧;
显示模组,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侧;以及
遮光胶层,粘接于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
所述遮光胶层包括:
胶层本体;以及
通孔,贯穿所述胶层本体;或者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的顶面及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学膜片;
胶框,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四周;
其中,所述遮光胶层覆盖于所述胶框上,并延伸覆盖至所述光学膜片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贯穿所述胶框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胶层本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胶框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胶层本体的顶面及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
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朝向所述显示模组一侧的表面上;以及
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胶层本体朝向所述背光模组一侧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均包括矩形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萱郭庆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