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750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将感应天线集成到显示面板上,避免将感应天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挤占其他天线的设置空间。显示面板包括位于衬底基板的相同侧的数据线、感应天线和数据驱动电路。衬底基板的非显示区包括位于显示区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子和第二子非显示区。数据线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数据驱动电路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非显示区。感应天线包括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包括由中心至边缘依次设置的多匝环状结构;部分环状结构包括电连接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分别位于显示区和第二子非显示区,二者由不同的导电膜层图案化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移动通讯设备中装设有用于接收、发射信号用的各种感应天线,例如移动通信主天线、无线充电线圈、近场通讯天线等。目前,多种感应天线均设置于移动通讯设备的背面,导致具有不同功能的各个天线的设置空间也受到了压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将感应天线集成到显示面板上,能避免使感应天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挤占其他天线的设置空间。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至少包括第一子非显示区和第二子非显示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相对两侧;数据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数据驱动电路,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数据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感应天线,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相同侧;所述感应天线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由中心至边缘依次设置的多匝环状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环状结构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由不同的导电膜层图案化形成。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感应天线与数据线设置在衬底基板的相同侧,即,将感应天线集成到显示面板中,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还能避免使感应天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背面挤占其他天线的设置空间。而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感应天线中的感应线圈所包括的环状结构设计为包括至少两部分,将其中第一部分对应显示区设置,将第二部分对应非显示区设置。即,使第一部分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第二部分在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非显示区。如此设置,能够兼顾显示面板窄边框高屏占比的设计,避免出现将感应天线全部设置在非显示区时所可能出现的已有的非显示区的面积较小不足以设计符合面积要求的感应天线的情况,也能避免出现将感应天线全部设置在显示区所导致的显示区中子像素开口率受到影响以及工艺难度较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对应非显示区设置第二部分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部分设置在不包括数据驱动电路的第二子非显示区,能够避免感应天线中第二部分的设置对位于第一子非显示区中的走线及电子器件的影响。由于第一子非显示区中需要设置连接数据驱动电路和数据线的扇出(fanout)走线,而且扇出走线的数量一般较多且排布紧密,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感应天线的第二部分避开扇出走线所在的第一子非显示区,能够避免第二部分的设置对扇出走线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能够避免感应天线与扇出走线搭接短路,保证扇出走线所传输数据信号的准确性,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设置在不同的膜层,可以使第一部分的膜层设置位置兼顾显示区中已有的膜层来设计,使第二部分的膜层设置位置兼顾第二子非显示区中已有的膜层来设计。例如,可以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与显示面板中的部分已有走线设置为同层,能够避免增加新的膜层来做感应天线,不仅能够简化包括感应天线的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而且也能避免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薄型化设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感应天线的一种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感应天线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薄膜晶体管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中除感应天线外的其他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感应线圈的截面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感应天线的另一种放大示意图;图15为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应当理解,尽管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等来描述位于不同位置处的感应天线,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位于不同位置处的感应天线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分也可以被称为第二部分,类似地,第二部分也可以被称为第一部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以及位于衬底基板的相同侧的子像素、数据线、扫描线、数据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和感应天线。具体的,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为了图示画面的简洁未示出感应天线。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感应天线的一种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的感应天线的一种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3沿BB’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其中,子像素(图1未示出)、数据线20、扫描线30、数据驱动电路21、栅极驱动电路31和感应天线4位于衬底基板1的相同侧。示例性的,衬底基板1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至少包括第一子非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至少包括第一子非显示区和第二子非显示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相对两侧:/n数据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n数据驱动电路,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数据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n感应天线,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相同侧;所述感应天线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由中心至边缘依次设置的多匝环状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环状结构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由不同的导电膜层图案化形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至少包括第一子非显示区和第二子非显示区;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相对两侧:
数据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数据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
数据驱动电路,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数据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
感应天线,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相同侧;所述感应天线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由中心至边缘依次设置的多匝环状结构;至少部分所述环状结构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由不同的导电膜层图案化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天线驱动电路:
所述感应天线还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所述感应线圈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天线驱动电路相连,所述感应线圈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天线驱动电路相连;
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子非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三子非显示区;
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子非显示区;
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子非显示区,且,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采用不同的导电膜层图案化形成,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采用不同的导电膜层图案化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和所述第二部分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栅极驱动电路电连接的扫描线;
所述扫描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扫描线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晶体管;所述晶体管与所述感应天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相同侧;所述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漏极和有源结构;
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信号线,所述触控信号线位于所述源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触控信号线采用同一道构图工艺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机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刘冰萍陈国照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