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环境质量
,具体涉及一种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河口受淡水输入、潮汐、潮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个有别于河流和海洋的特殊区域,无论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还是《海水水质标准》都不适用于河口区。在我国的水环境管理体系中,河口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评价单元,大部分使用《海水水质标准》对河口区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不能客观反映河口区水环境质量,对河口地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保护不利。因此,使用盐度梯度对河口区进行动态划界的方式划定河口区,并构建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和盐度梯度的河口水环境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等评价体系,对水环境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能够更为准确的评价河口区的水环境质量,更好的为河口区水环境管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河口区范围的动态判定以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河口区范围的动态判定/n以盐度梯度范围划定河口区,设定河口区上边界与下边界,上边界为河口区与河流的交界,以盐度0~1‰为上边界,下边界为河口区与海洋的交界,以盐度25~30‰为下边界,该区域边界随河口上游河流输入水量及潮汐过程动态变化,判定目标监测站点是否在河口区内时不以固定的地理边界划界,而是以监测站点实测盐度是否在河口区盐度范围内;/n步骤二,河口区水质评价等级分级/n参照《海水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两者之间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相近的类别进行有效整合,建立河口区的水质级别分类,将地表水I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口区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河口区范围的动态判定
以盐度梯度范围划定河口区,设定河口区上边界与下边界,上边界为河口区与河流的交界,以盐度0~1‰为上边界,下边界为河口区与海洋的交界,以盐度25~30‰为下边界,该区域边界随河口上游河流输入水量及潮汐过程动态变化,判定目标监测站点是否在河口区内时不以固定的地理边界划界,而是以监测站点实测盐度是否在河口区盐度范围内;
步骤二,河口区水质评价等级分级
参照《海水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将两者之间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相近的类别进行有效整合,建立河口区的水质级别分类,将地表水I类、II类视为同一类别,其与海水一类衔接整合结果定为河口区一类等级;地表水III类与海水二类衔接整合结果定为河口区二类等级;地表水Ⅳ类与海水三类衔接整合结果定为河口区三类等级;地表水Ⅴ类与海水四类衔接整合结果定为河口区四类等级;
步骤三,评价指标选取及标准限值计算模式
第一类为“漂浮物”、“色、臭、味”和“悬浮物”,该类指标直接使用《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作为河口区水质标准限值;
第二类为水质理化因子“五参数”,水温指标使用《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作为河口区标准限值,pH指标采用Cmix模式计算标准限值;溶解氧指标使用Cmix模式计算标准限值;
第三类为营养盐指标,包括氮和磷指标,引入无机氮/总氮和活性磷酸盐/总磷的转化系数K,总氮指标转化为无机氮、总磷指标转化为活性磷酸盐后,结合Cmix模式计算河口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标准限值,以下称Cmix(K)模式;
第四类为《海水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评价指标一致的项目,包括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汞、镉、铅、六价铬、砷、铜、锌、硒、氰化物、硫化物、挥发性粉、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粪大肠菌群共16项,其中《海水水质标准》中的化学需氧量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化学需氧量分析方法差异较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文陆,黎明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