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热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507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热水设备,由于第一连通组与换热壳保持接触状态,因此,第一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第一连通组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第一连通组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第一连通组与换热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吸收换热壳表面的热量,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本方案将冷却管直接安装在换热壳内,并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相比传统的冷却盘管,减少冷却管的使用量,有效增大了冷却管与换热壳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壳表面的降温效果。另外,冷却管位于冷却腔内,对冷却腔的腔壁而言相当于隔离层结构,避免高温烟气直接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水器
,特别是涉及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的热水设备通常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在目前产品中,换热器主要包括壳体、换热直管、冷却管、进水接头及出水接头,换热直管安装在壳体内,且换热器上的换热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在连通过程中,将“U”型管的两端分别插在换热直管伸出换热壳外的一端、并进行焊接。同时,冷却管采用盘管结构,以缠绕方式围绕在壳体外围,以对壳体进行降温。然而,这样形成的换热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换热直管与“U”型管之间的焊接处容易出现漏水故障。同时,由于盘管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即使用多层盘管换热冷却效果也不理想,而且用多盘管后不但浪费材料,还会产生冷凝水腐蚀盘管和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上发生漏水故障;同时,也有效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提高换热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水设备,其能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上发生漏水故障;同时,也有效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提高换热效果。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与换热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装设在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第一连通组,所述换热管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组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组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通组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的第一流通空腔,所述第一连通组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入所述换热管上,并与所述换热管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组一侧面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装设在所述冷却腔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所述冷却管的侧面与所述冷却腔的腔壁接触;及进水接头与出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所述换热通路、所述冷却管及所述出水接头依次水路连通。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换热器,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组装过程中,将换热管安装在换热腔的腔壁上,并将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壳设置;再将换热管通过第一连通组连通,使得所有换热管之间形成换热通路;接着,将冷却管安装在冷却腔的腔壁上,并将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壳设置;将冷却管的侧面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最后,将冷却管一端与换热通路一端连通、冷却管一端与出水接头连通以及换热通路的另一端与进水接头连通,如此,使得水依次从进水接头、换热管、冷却管及出水接头进行流通。由于第一连通组与换热壳保持接触状态,因此,第一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第一连通组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第一连通组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第一连通组与换热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吸收换热壳表面的热量,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本方案将冷却管直接安装在换热壳内,并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相比传统的冷却盘管,减少冷却管的使用量,有效增大了冷却管与换热壳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壳表面的降温效果。另外,冷却管位于冷却腔内,对冷却腔的腔壁而言相当于隔离层结构,避免高温烟气直接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同时,也避免冷却管表面产生冷凝水而腐蚀换热壳。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通组包括第一底座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第一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一底座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腔,所述第一安装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底座上,且所述第一底座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背向所述第一流通空腔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所述第一倒角部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缘设置;和/或,所述换热壳上设有第二倒角部,所述第二倒角部沿着所述换热管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换热壳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倒角部和/或所述第二倒角部形成第一容纳缝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连通组,所述第二连通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通组内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的第二流通空腔,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换热通路一端连通,其余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冷却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通空腔的腔壁上设有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沿着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换热管或者所述冷却管焊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连通组,所述第三连通组上设有第三安装孔、第四安装孔及第三流通空腔,所述第三连通组与所述换热管或者所述冷却管密封连接,并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的外侧面,所述第三流通空腔经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换热管或者所述冷却管连通,所述第三连通组上还与所述进水接头或者所述出水接头密封连接,所述第三流通空腔经所述第四安装孔与所述进水接头或者所述出水接头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错开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装孔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通组朝向所述第三流通空腔一侧上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用于对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之间水进行导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四连通组,所述冷却管分为第一组与第二组,两组所述冷却管分别对应与所述冷却腔的相对两腔壁接触,第一组的所述冷却管一端均与所述换热通路一端连通,所述冷却管另一端分别对应与第二组的所述冷却管通过所述第四连通组连通,第二组的所述冷却管远离所述第四连通组一端均与所述出水接头连通。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热水设备,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热水设备,与
技术介绍
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采用以上的换热器,在组装过程中,将换热管安装在换热腔的腔壁上,并将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壳设置;再将换热管通过第一连通组连通,使得所有换热管之间形成换热通路;接着,将冷却管安装在冷却腔的腔壁上,并将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换热壳设置;将冷却管的侧面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最后,将冷却管一端与换热通路一端连通、冷却管一端与出水接头连通以及换热通路的换热通路另一端与进水接头连通,如此,使得水依次从进水接头、换热管、冷却管及出水接头进行流通。由于第一连通组与换热壳保持接触状态,因此,第一流通空腔内的水会通过第一连通组吸收换热壳上的热量,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有效避免换热壳的表面高温对第一连通组与换热管之间的连接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第一连通组与换热管之间密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吸收换热壳表面的热量,也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本方案将冷却管直接安装在换热壳内,并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相比传统的冷却盘管,减少冷却管的使用量,有效增大了冷却管与换热壳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壳表面的降温效果。另外,冷却管位于冷却腔内,对冷却腔的腔壁而言相当于隔离层结构,避免高温烟气直接与冷却腔的腔壁接触;同时,也避免冷却管表面产生冷凝水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n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70)与换热腔(280);/n换热管(300),所述换热管(300)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300)装设在所述换热腔(280)的腔壁上,且所述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n第一连通组(100),所述换热管(3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组(100)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320),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140),所述第一连通组(10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0)连通的第一流通空腔(130),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经所述第一安装孔(140)与所述换热管(30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与所述换热管(30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一侧面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n冷却管(400),所述冷却管(400)装设在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4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所述冷却管(400)的侧面与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接触;及/n进水接头(800)与出水接头(900),所述进水接头(800)、所述换热通路(320)、所述冷却管(400)及所述出水接头(900)依次水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70)与换热腔(280);
换热管(300),所述换热管(300)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300)装设在所述换热腔(280)的腔壁上,且所述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
第一连通组(100),所述换热管(3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组(100)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320),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140),所述第一连通组(10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0)连通的第一流通空腔(130),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经所述第一安装孔(140)与所述换热管(30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与所述换热管(30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一侧面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
冷却管(400),所述冷却管(400)装设在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4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所述冷却管(400)的侧面与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接触;及
进水接头(800)与出水接头(900),所述进水接头(800)、所述换热通路(320)、所述冷却管(400)及所述出水接头(900)依次水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组(100)包括第一底座(110)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110)上的第一面板(120),所述第一面板(120)与所述第一底座(110)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所述第一安装孔(140)开设在所述第一底座(110)上,且所述第一底座(110)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10)背向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12),所述第一倒角部(112)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140)的边缘设置;和/或,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第二倒角部(251),所述第二倒角部(251)沿着所述换热管(300)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底座(110)与所述换热壳(2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倒角部(112)和/或所述第二倒角部(251)形成第一容纳缝隙(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连通组(500),所述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潘同基李学研李罗标张上兵张华平岑锦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