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水器
,特别是涉及换热器及热水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的热水设备通常采用翅片管换热器,在加热过程中,燃烧器对水管进行加热,以实现水管内的水温上升,比如: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等。在目前产品中,换热器主要包括壳体、换热直管、冷却管、进水接头及出水接头,换热直管安装在壳体内,且换热器上的换热直管之间通过“U”型管连通。在连通过程中,将“U”型管的两端分别插在换热直管伸出换热壳外的一端、并进行焊接。同时,冷却管采用盘管结构,以缠绕方式围绕在壳体外围,以对壳体进行降温。然而,这样形成的换热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换热直管与“U”型管之间的焊接处容易出现漏水故障。同时,由于盘管与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即使用多层盘管换热冷却效果也不理想,而且用多盘管后不但浪费材料,还会产生冷凝水腐蚀盘管和壳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上发生漏水故障;同时,也有效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提高换热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水设备,其能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上发生漏水故障;同时,也有效降低换热壳的表面温度,提高换热效果。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壳,所述换热壳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与换热腔;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装设在所述换热腔的腔壁上,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第一连通组,所述换热管之间通过所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n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70)与换热腔(280);/n换热管(300),所述换热管(300)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300)装设在所述换热腔(280)的腔壁上,且所述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n第一连通组(100),所述换热管(3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组(100)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320),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140),所述第一连通组(10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0)连通的第一流通空腔(130),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经所述第一安装孔(140)与所述换热管(30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与所述换热管(30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一侧面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n冷却管(400),所述冷却管(400)装设在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4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所述冷却管(400)的侧面与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接触;及/n进水接头(800)与出水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换热壳(200),所述换热壳(200)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70)与换热腔(280);
换热管(300),所述换热管(300)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管(300)装设在所述换热腔(280)的腔壁上,且所述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
第一连通组(100),所述换热管(3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通组(100)连通、并形成换热通路(320),其中,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140),所述第一连通组(10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0)连通的第一流通空腔(130),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经所述第一安装孔(140)与所述换热管(300)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与所述换热管(300)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连通组(100)一侧面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
冷却管(400),所述冷却管(400)装设在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上,且所述冷却管(40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换热壳(200),所述冷却管(400)的侧面与所述冷却腔(270)的腔壁接触;及
进水接头(800)与出水接头(900),所述进水接头(800)、所述换热通路(320)、所述冷却管(400)及所述出水接头(900)依次水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组(100)包括第一底座(110)及连接在所述第一底座(110)上的第一面板(120),所述第一面板(120)与所述第一底座(110)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所述第一安装孔(140)开设在所述第一底座(110)上,且所述第一底座(110)贴合固定于所述换热壳(200)的外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110)背向所述第一流通空腔(130)的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倒角部(112),所述第一倒角部(112)沿着所述第一安装孔(140)的边缘设置;和/或,所述换热壳(200)上设有第二倒角部(251),所述第二倒角部(251)沿着所述换热管(300)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底座(110)与所述换热壳(20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倒角部(112)和/或所述第二倒角部(251)形成第一容纳缝隙(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连通组(500),所述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宇凡,潘同基,李学研,李罗标,张上兵,张华平,岑锦泉,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