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470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包括主体、腔道、治疗头、子弹体和气控装置,所述腔道安装在主体内,治疗头配合在腔道的输出端;所述主体形成有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第一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入端与气控装置,第二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出端与气控装置,子弹体活动配合在腔道内并受气体驱动;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进气、第二双向气道出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冲击治疗头以产生冲击波;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出气、第二双向气道进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复位至腔道的输入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弹头在冲击治疗头或复位的过程都能移动到位,实现子弹体的冲击缓冲和精准复位,以达到更加稳定、持久高效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体外冲击波是由电子水压装置、电磁装置、气动发射体等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可在固体和液体物质以及人体组织中发挥作用,能促进骨折断端、骨缺损区和骨坏死区骨细胞的增生,成为近年来骨科领域崭新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在治疗肩周炎、网球肘、骨折不连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跟痛症等顽固性骨软组织疾病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治疗效果。现有气压冲击式的冲击波治疗装置,是在腔道内设置一子弹体,通过气控装置向腔道输入端输入压缩空气,推动子弹体在腔道内移动并冲击腔道输出端的治疗头以产生冲击波,之后子弹体受腔道内反向气压复位至腔道输入端,接着下一个脉冲气体进入腔道,以此循环,使子弹体在腔道内往复运动,产生脉冲冲击波实现治疗。上述结构的冲击波治疗装置存在以下弊端:子弹体在向治疗头移动的过程中会压缩两者之间的空气,造成较大气压,产生阻力对抗子弹体的移动,并且对治疗头的压力过大容易造成损坏;子弹体靠腔道内反向气压复位,不能保证子弹体复位到位,影响冲击能量和冲击深度,导致冲击波治疗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治疗效果逐渐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实现子弹体的冲击缓冲和精准复位,从而保证稳定、持久高效的治疗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包括主体、腔道、治疗头、子弹体和气控装置,所述腔道安装在主体内,治疗头配合在腔道的输出端;所述主体形成有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第一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入端与气控装置,第二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出端与气控装置,子弹体活动配合在腔道内并受气体驱动;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进气、第二双向气道出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冲击治疗头以产生冲击波;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出气、第二双向气道进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复位至腔道的输入端。所述主体包括本体外壳、连通件、腔道外壳和治疗头外壳;所述本体外壳形成有第一容置腔,连通件配合在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设置在连通件上,腔道外壳的两端分别与连通件和治疗头外壳连接;腔道外壳形成有第二容置腔,腔道配合在第二容置腔中,腔道的外周和第二容置腔的侧壁之间作为连通腔道的输出端和气控装置的第二双向气道;所述治疗头配合在治疗头外壳内。所述气控装置包括气阀,气阀配合在第一容置腔内,并与冲击波治疗装置的气源连接。所述气阀为五通电磁阀。所述连通件还设置有进气气道、第一排气气道和第二排气气道,进气气道连通至气控装置的出气端,第一排气气道和第二排气气道对接大气;所述气控装置控制进气气道与第一双向气道、进气气道与第二双向气道、第一双向气道与第一排气气道、第二双向气道与第二排气气道的连通和闭塞。所述连通件的表面形成有第一进气孔、第一出气孔、第一双向气孔、第二双向气孔、第二进气孔、第二出气孔、第三进气孔和第三出气孔,第一进气孔和第一出气孔之间为进气气道,第一双向气孔连通第一双向气道,第二双向气孔连通第二双向气道,第二进气孔和第二出气孔之间为第一排气气道,第三进气孔和第三出气孔之间为第二排气气道,第二出气孔和第三出气孔对接大气;所述气孔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孔与第一出气孔、第二进气孔的择一连通,第二双向气孔与第一出气孔、第三进气孔的择一连通,且第一出气孔与第一双向气孔、第二双向气孔之间也是择一连通。所述腔道外壳穿设于本体外壳并与连通件连接,腔道外壳与本体外壳之间密封配合。所述腔道外壳与连通件的连接处为螺纹配合,腔道外壳与连通件的配合处密封配合;所述腔道外壳与治疗头外壳的连接处为螺纹配合。所述腔道外壳与治疗头外壳连接的端部配合有治疗头限位件,治疗头插设在治疗头限位件内,且治疗头限位件形成有供子弹体穿设的穿孔;所述治疗头与治疗头限位件之间密封配合。所述子弹体的外周形成有至少一圈用以填充润滑油的环状凹槽。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通过在主体内设置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两者其一进气推动子弹体移动,另一排气以减少子弹体移动过程中的阻力,从而保证子弹体在冲击治疗头或复位的过程都能移动到位,实现子弹体的冲击缓冲和精准复位,以达到更加稳定、持久高效的治疗效果。此外,本技术中连通件的针对性设计,可以简化对气控装置的功能需求,使得本技术可以适配更多型号、功能的气控装置,并且提高冲击频率,保持冲击能量输出的一致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连通件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子弹体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产生冲击波的过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子弹体复位的过程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主体1;本体外壳11;第一容置腔111;连通件12;第一双向气道121;第二双向气道122;进气气道123;第一排气气道124;第二排气气道125;第一进气孔12A;第一出气孔12B;第一双向气孔12C;第二双向气孔12D;第二进气孔12E;第二出气孔12F;第三进气孔12G;第三出气孔12H;腔道外壳13;第二容置腔131;治疗头外壳14;腔道2;治疗头3;子弹体4;环状凹槽41;气阀5;第一密封环6;第二密封环7;治疗头限位件8;穿孔81;第三密封环9。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包括主体1、腔道2、治疗头3、子弹体4和气控装置。上述腔道2安装在主体1内,治疗头3配合在腔道2的输出端。上述主体1形成有第一双向气道121和第二双向气道122,第一双向气道121的两端连通腔道2的输入端与气控装置,第二双向气道122的两端连通腔道2的输出端与气控装置,子弹体4活动配合在腔道2内并受气体驱动。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121进气、第二双向气道122出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4冲击治疗头3以产生冲击波;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121出气、第二双向气道122进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4复位至腔道2的输入端。上述主体1包括本体外壳11、连通件12、腔道外壳13和治疗头外壳14。上述本体外壳11形成有第一容置腔111,连通件12配合在第一容置腔111内。上述第一双向气道121和第二双向气道122设置在连通件12上,腔道外壳13的两端分别与连通件12和治疗头外壳14连接;腔道外壳13形成有第二容置腔131,腔道2配合在第二容置腔131中,腔道2的外周和第二容置腔131的侧壁之间作为连通腔道2的输出端和气控装置的第二双向气道122。上述治疗头3配合在治疗头外壳14内。上述气控装置包括气阀5,气阀5配合在第一容置腔111内,并与冲击波治疗装置的气源连接。上述气阀5为五通电磁阀。上述连通件12还设置有进气气道123、第一排气气道124和第二排气气道125,进气气道123连通至气控装置的出气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包括主体、腔道、治疗头、子弹体和气控装置,所述腔道安装在主体内,治疗头配合在腔道的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形成有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第一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入端与气控装置,第二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出端与气控装置,子弹体活动配合在腔道内并受气体驱动;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进气、第二双向气道出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冲击治疗头以产生冲击波;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出气、第二双向气道进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复位至腔道的输入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包括主体、腔道、治疗头、子弹体和气控装置,所述腔道安装在主体内,治疗头配合在腔道的输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形成有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第一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入端与气控装置,第二双向气道的两端连通腔道的输出端与气控装置,子弹体活动配合在腔道内并受气体驱动;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进气、第二双向气道出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冲击治疗头以产生冲击波;当气控装置控制第一双向气道出气、第二双向气道进气时,气体推动子弹体复位至腔道的输入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本体外壳、连通件、腔道外壳和治疗头外壳;所述本体外壳形成有第一容置腔,连通件配合在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双向气道和第二双向气道设置在连通件上,腔道外壳的两端分别与连通件和治疗头外壳连接;腔道外壳形成有第二容置腔,腔道配合在第二容置腔中,腔道的外周和第二容置腔的侧壁之间作为连通腔道的输出端和气控装置的第二双向气道;所述治疗头配合在治疗头外壳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控装置包括气阀,气阀配合在第一容置腔内,并与冲击波治疗装置的气源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为五通电磁阀。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冲击波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件还设置有进气气道、第一排气气道和第二排气气道,进气气道连通至气控装置的出气端,第一排气气道和第二排气气道对接大气;所述气控装置控制进气气道与第一双向气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新建陈志伟洪书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承翔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