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底板和覆板,所述底板和覆板分别设置于立板两侧,所述底板和覆板通过铰接结构连接于立板上,所述底板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逆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设置,所述覆板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设置,所述旋转后垂直于立板设置的底板和覆板形成C型结构用于作为头部固定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将需要进行上臂静脉置管的患者,头部直接放置于C型结构的头部固定架内,并在该固定架顶部覆盖无菌巾单,形成无菌操作区,同时给病患提供充足的呼吸空间,大大降低病患的心里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
本技术涉及上臂静脉置管辅助用具,尤其涉及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
技术介绍
临床上,针对上臂静脉置管操作中,应建立最大无菌化屏障,以避免置管时导致穿刺点污染的发生。除了置管部位暴露便于操作,其他部位均需要覆盖无菌大单,包括患者的头部和脚部均要进行覆盖,确保置管周围环境成为一个较大范围的无菌区域,从而达到降低置管中污染的风险。另外,在上臂置管时还要求患者的头部转向置管侧,以阻断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防止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但是就上臂静脉置管过程中,对头部覆盖无菌巾单,既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还会影响患者头部的活动度,同时也对患者造成恐惧心理。并且在置管任一时刻进行吸氧操作、转动头部都会产生一定麻烦,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可吸氧的头部固定架,配合无菌巾单使用,不仅满足上臂静脉置管无菌操作的要求,同时给患者头部提供充足空间的同时,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位于头部固定架上设置了可用于放置呼吸面罩用于患者供氧操作,使用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上臂静脉置管过程中直接将无菌部覆盖在患者头部,影响患者正常呼吸以及对患者造成一定心理负担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头部固定架,为头部提供充足的空间,并将无菌巾单直接覆盖于头部固定架上形成无菌区域,具体方案如下: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底板和覆板,所述底板和覆板分别设置于立板两侧,所述底板和覆板通过铰接结构连接于立板上,所述底板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逆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并限位设置,所述覆板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并限位设置,所述旋转后垂直于立板设置的底板和覆板形成C型结构用于作为头部固定架。进一步的,所述覆板上设有透视面,所述透视面为透明材料材质。进一步的,所述透视面上设有通管孔,所述通管孔用于贯穿放置呼吸面罩导管。进一步的,所述通管孔为贯穿通孔,位于该孔四周设有弹性结构的橡胶圈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铰接结构包括销轴和固定片,所述固定片设有两组分别固定于销轴两侧,所述固定片通过螺母分别固定于立板、底板和覆板上。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表面设有缓冲棉放置于头部。进一步的,所述立板、底板和覆板为平直板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采用铰接结构将底板和覆板固定于立板两侧,根据上臂静脉置管的需要,直接利用铰接结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覆板和底板,使其和立板形成C型空间用于放置患者头部,并且该铰接结构旋转角度上限为90°,并通过限位设置形成稳定C型结构,确保使用过程中安全稳定性,旋转后的头部固定架,提供透视面用于查看患者头部放置的位置,同时位于覆板上设置通管孔用于放置呼吸面罩,为置管过程中突发情况提供了便利,因为置管时调整头部位置阻断血管提供了方便,该固定架使用大大缓解了病患的心理负担,利于置管的顺利操作,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便利性。置管时覆盖无菌单在固定架顶上,形成最大无菌操作空间,符合国家标准《静脉输液治疗护理操作规范》,值得在临床上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覆板上连接呼吸面罩。图3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1-立板,2-底板,3-覆板,4-透视面,5-通管孔,6-橡胶圈,7-销轴,8-固定片,9-缓冲棉,10-呼吸面罩导管,11-呼吸面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作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包括立板1、底板2和覆板3,所述底板2和覆板3分别设置于立板1两侧,所述底板2和覆板3通过铰接结构连接于立板1上,所述底板2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逆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1并限位设置,所述覆板3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1并限位设置,所述旋转后垂直于立板1设置的底板2和覆板3形成C型结构用于作为头部固定架。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覆板3上设有透视面4,所述透视面4为透明材料材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透视面4上设有通管孔5,所述通管孔5用于贯穿放置呼吸面罩导管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管孔5为贯穿通孔,位于该孔四周设有弹性结构的橡胶圈6形成密封结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铰接结构包括销轴7和固定片8,所述固定片8设有两组分别固定于销轴7两侧,所述固定片8通过螺母分别固定于立板1、底板2和覆板3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板2上表面设有缓冲棉9放置于头部。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立板1、底板2和覆板3为平直板结构。实施例:使用时,如图1所示,将平直结构的固定架,放置在平面操作台上,接着以立板1为固定板,首先顺时针旋转覆板3,旋转至上限90°,通过限位将其稳固保持垂直设置状态,确保覆板3垂直于立板1设置,同时逆时针旋转底板2,旋转至上限90°,通过限位将其稳固保持垂直设置状态,确保底板2垂直于立板1设置,此时立板1、底板2和覆板3形成一个C型结构,稳定安全,将病患头部放置于底板2上设置的缓冲棉9上,用于提高病患头部固定时的舒适度,同时,通过覆板3上的透视面4观察病患头部的位置,并且将呼吸面罩导管10穿过通管孔5,将呼吸面罩11固定于C型结构固定架内,用于紧急状态下及时给病患供氧,操作时,在覆板3上表面覆盖无菌巾单形成无菌区,便于上臂静脉置管操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相较于直接将无菌巾单覆盖在患者头部,造成呼吸不通畅、患者头部转动困难,同时给病患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本技术确保将无菌巾单覆盖在患者头部形成无菌区的同时,为病患提供充足的呼吸及头部活动空间,利于患者正常呼吸,大大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利于静脉置管的顺利进行,并且本结构通过铰接结构进行旋转折叠,不使用时将底板2和覆板3旋转至平直板结构,便于收纳放置,使用时,将其旋转至上限90°即可满足使用需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1)、底板(2)和覆板(3),所述底板(2)和覆板(3)分别设置于立板(1)两侧,所述底板(2)和覆板(3)通过铰接结构连接于立板(1)上,所述底板(2)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逆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1)并限位设置,所述覆板(3)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1)并限位设置,所述旋转后垂直于立板(1)设置的底板(2)和覆板(3)形成C型结构用于作为头部固定架。/n
【技术特征摘要】
1.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1)、底板(2)和覆板(3),所述底板(2)和覆板(3)分别设置于立板(1)两侧,所述底板(2)和覆板(3)通过铰接结构连接于立板(1)上,所述底板(2)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逆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1)并限位设置,所述覆板(3)以铰接结构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垂直于立板(1)并限位设置,所述旋转后垂直于立板(1)设置的底板(2)和覆板(3)形成C型结构用于作为头部固定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覆板(3)上设有透视面(4),所述透视面(4)为透明材料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上臂静脉置管的可折叠式头部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视面(4)上设有通管孔(5),所述通管孔(5)用于贯穿放置呼吸面罩导管(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亚莉,张喆萍,屠进,奚艳,
申请(专利权)人: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连云港市临床肿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