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8338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中,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包括多根钢丝绳、搭建于混凝土待浇筑层与楼板支撑层之间的模板支撑架以及预埋于各个跃层上的多个卸荷环和多个连墙件,模板支撑架通过多个连墙件与相应的跃层相连接,模板支撑架上具有多个支撑节点,相应的支撑节点与相应的卸荷环之间通过钢丝绳相连接,其中,钢丝绳的一端与支撑节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支撑点的卸荷环相连接。该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可有效地对模板支撑架实施卸荷,减少模板支撑架施加于楼板支撑层上的荷载,使得楼板支撑层无需进行加固,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节约了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错层结构层出不穷,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对于如图1所示的错层结构(由上到下,按照下层1、楼板支撑层2、跃层3、混凝土待浇筑层4依次轮番布置,其中,混凝土待浇筑层4是指当前需要在其上搭设模板系统并进行混凝土浇筑的顶部楼层;跃层3为中空的天井式楼层,其位于混凝土待浇筑层4与楼板支撑层2之间,其数量一般为多层;楼板支撑层2为浇筑成型后的平层结构;下层1的结构与跃层3的结构相似,其位于上面的楼板支撑层2与下面的楼板支撑层2之间,或者位于上面的楼板支撑层2与地面之间,其数量为一层或多层),一般在施工最上面楼层(即混凝土待浇筑层4)的时候,由于模板支撑架需要坐落在楼板支撑层上,而楼板支撑层的设计承载力远远无法承受模板支撑架传来的荷载,因此往往需要对楼板支撑层实施加固,此种方式虽然可以施工,但会存在以下问题:1、对楼板支撑层实施加固,需要投入专门的设备与材料,成本较高,若楼层较高,加固费用也会大大增加;2、对楼板支撑层实施加固,会影响下面楼层相邻位置的施工,进而会延长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可有效地对模板支撑架实施卸荷,减少模板支撑架施加于楼板支撑层上的荷载,使得楼板支撑层无需进行加固,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节约了工期。本专利技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包括多根钢丝绳、搭建于混凝土待浇筑层与楼板支撑层之间的模板支撑架以及预埋于各个跃层上的多个卸荷环和多个连墙件,所述模板支撑架通过多个所述连墙件与相应的所述跃层相连接,所述模板支撑架上具有多个支撑节点,相应的所述支撑节点与相应的所述卸荷环之间通过所述钢丝绳相连接,其中,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节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所述支撑点的卸荷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撑架包括多根两两相互垂直设置的立杆、水平杆和纵向水平杆,所述立杆、所述水平杆和所述纵向水平杆两两相交而形成所述支撑节点,其中,各根所述立杆的上端均与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待浇筑层上的模板系统相连接,各根所述立杆的下端均连接于所述楼板支撑层上,相应的所述水平杆的端部与相应的所述连墙件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立杆与所述水平杆之间的相交处通过钢管接头相连接,所述纵向水平杆与所述立杆与所述水平杆之间的相交处固定连接,且所述纵向水平杆位于所述水平杆的下方,其中,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纵向水平杆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所述纵向水平杆设置的卸荷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撑架还包括可调顶托,所述立杆的上端通过所述可调顶托与所述模板系统的顶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模板支撑架还包括可调底座,所述立杆的下端通过所述可调底座固定于所述楼板支撑层上。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上设置有多个钢丝绳卡扣,所述钢丝绳的一端通过多个所述钢丝绳卡扣与所述纵向水平杆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立杆、所述水平杆和所述纵向水平杆均为钢管结构。进一步地,各根所述钢丝绳倾斜设置,其中,各根所述钢丝绳的倾斜角度为30°~80°。进一步地,所述连墙件为钢管结构,且所述连墙件垂直设置于所述跃层的顶面上。对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前述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浇筑各个跃层时,在各个所述跃层上预埋多个卸荷环和多个连墙件;待施工到混凝土待浇筑层时,在所述混凝土待浇筑层与楼板支撑层之间搭建模板支撑架;在搭建所述模板支撑架的过程中,每遇到一个所述跃层则将所述模板支撑架与所述跃层上的所述连墙件进行连接,以及每遇到一个所述跃层则将所述模板支撑架上的支撑节点通过相应的钢丝绳与所述跃层上相应的卸荷环进行连接,其中,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节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所述支撑点的卸荷环相连接。在所述混凝土待浇筑层上安装模板系统,其中,所述模板系统的底部与所述模板支撑架的顶部相连接;往所述模板系统上浇筑混凝土,以形成新的楼板支撑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一方面通过在楼板支撑层与混凝土待浇筑层之间的楼层上预埋连墙件,使得模板支撑架可附着于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结构上,如此,可充分利用楼层结构本身的承载力对模板支撑架进行支撑,实现一次的刚性卸荷,另一方面通过在楼板支撑层与混凝土待浇筑层之间的楼层上预埋卸荷环,并通过在卸荷环与模板支撑架的支撑节点之间斜拉钢丝绳的方式实现二次的柔性卸荷,从而可有效地对模板支撑架实施卸荷,减少模板支撑架施加于楼板支撑层上的荷载,使得楼板支撑层无需进行加固,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节约了工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现有错层建筑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卸荷模板支撑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卸荷模板支撑系统的卸荷原理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卸荷环的安装布置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层,2-楼板支撑层,3-跃层,4-混凝土待浇筑层,5-模板支撑架,51-立杆,52-水平杆,53-纵向水平杆,511-支撑节点,6-卸荷环,7-钢丝绳,8-可调顶托,9-连墙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参照图2至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包括多根钢丝绳7、搭建于混凝土待浇筑层4与楼板支撑层2之间的模板支撑架5以及预埋于各个跃层3上的多个卸荷环6和多个连墙件9,模板支撑架5通过多个连墙件9与相应的跃层3相连接,模板支撑架5上具有多个支撑节点511,相应的支撑节点511与相应的卸荷环6之间通过钢丝绳7相连接,其中,钢丝绳7的一端与支撑节点511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支撑点的卸荷环6相连接。本实施例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一方面通过在楼板支撑层2与混凝土待浇筑层4之间的楼层上预埋连墙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钢丝绳、搭建于混凝土待浇筑层与楼板支撑层之间的模板支撑架以及预埋于各个跃层上的多个卸荷环和多个连墙件,所述模板支撑架通过多个所述连墙件与相应的所述跃层相连接,所述模板支撑架上具有多个支撑节点,相应的所述支撑节点与相应的所述卸荷环之间通过所述钢丝绳相连接,其中,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节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所述支撑点的卸荷环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钢丝绳、搭建于混凝土待浇筑层与楼板支撑层之间的模板支撑架以及预埋于各个跃层上的多个卸荷环和多个连墙件,所述模板支撑架通过多个所述连墙件与相应的所述跃层相连接,所述模板支撑架上具有多个支撑节点,相应的所述支撑节点与相应的所述卸荷环之间通过所述钢丝绳相连接,其中,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支撑节点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所述支撑点的卸荷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支撑架包括多根两两相互垂直设置的立杆、水平杆和纵向水平杆,所述立杆、所述水平杆和所述纵向水平杆两两相交而形成所述支撑节点,其中,各根所述立杆的上端均与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待浇筑层上的模板系统相连接,各根所述立杆的下端均连接于所述楼板支撑层上,相应的所述水平杆的端部与相应的所述连墙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与所述水平杆之间的相交处通过钢管接头相连接,所述纵向水平杆与所述立杆与所述水平杆之间的相交处固定连接,且所述纵向水平杆位于所述水平杆的下方,其中,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纵向水平杆相连接,另一端与相应的高于所述纵向水平杆设置的卸荷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支撑架还包括可调顶托,所述立杆的上端通过所述可调顶托与所述模板系统的顶部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荷模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支撑架还包括可调底座,所述立杆的下端通过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景杨龙永焯谭振烽凌文定黎浩然翁文彪王法茗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