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和干部,头部和干部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干部上设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结合孔,头部上设有若干分散布置的锁定孔,且头部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且在头部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缝合槽口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联结导针孔能够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的插入位置以尽可能避开骨头裂缝处进行临时固定,且通过缝合槽口能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
本技术涉及外科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
技术介绍
现有肱骨近端锁定板无左右侧之分,然而实际肱骨大结节不是呈对称状态而是成类似三角的生理外形,现有产品无法吻合肱骨的生理结构外形,造成固定的角度分配不均匀、固定不牢靠等缺陷,且当肱骨发生粉碎性骨折时,通常需要对分散的骨折块通过缝线缝合收拢以便于愈合,但由于现有的肱骨近端锁定板的设计存在缺陷,常常导致在利用缝线缝合骨折块的时候存在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其头部上靠近边缘处设有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且在头部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缝合槽口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和干部,头部和干部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干部上设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结合孔,头部上设有若干分散布置的锁定孔,且头部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且在头部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缝合槽口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进一步,所述联结导针孔由3~6个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进一步,所述头部上靠近边缘处分散布置有3~6个联结导针孔。进一步,所述头部上分散布置有若干导针单孔。进一步,所述头部前端的厚度呈逐渐缩小状。进一步,多个锁定孔的轴线非平行设置。本技术所述的肱骨近端锁定板,具有如下优点:头部和干部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有助于使该肱骨近端锁定板更稳固,更紧密地贴合在人体肱骨上,进而能较好地实现固定作用;而头部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对于粉碎性骨折的固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的插入位置,相比于导针单孔的结构,其具有更广的选择性,能有效地避开骨头裂缝进行固定,同时在头部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缝合槽口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这使得联结导针孔既具有供克氏导针导入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供缝线穿过以便进行骨折块缝合的作用,使得联结导针孔具有一孔两用的作用,以在肱骨近端锁定板有限的空间中能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肱骨近端锁定板固定于人体肱骨上的配合示意图。标号说明:1、头部,2、干部,3、人体肱骨,11、锁定孔,12、联结导针孔,13、缝合槽口,14、导针单孔,21、结合孔,31、人体肱骨大结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1和干部2,头部1和干部2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1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31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干部2上设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结合孔21,头部1上设有若干分散布置的锁定孔11,且头部1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12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12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且在头部1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12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13,缝合槽口13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1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本实施例中,头部1和干部2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1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31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有助于使该肱骨近端锁定板更稳固,更紧密地贴合在人体肱骨3上,进而能较好地实现固定作用;而头部1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12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12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对应粉碎性骨折的固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12的插入位置,相比于导针单孔的结构,其具有更广的选择性,能有效地避开裂缝进行固定,同时在头部1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12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13,缝合槽口13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1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这使得联结导针孔12既具有供克氏导针导入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供缝线穿过以便进行骨折块缝合的作用,使得联结导针孔12具有一孔两用的作用,以在肱骨近端锁定板有限的空间中能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且缝合槽口13还能给缝线的线头提供让位空间,便于手术的操作。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联结导针孔12由3~6个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联结导针孔12由4个导针单孔沿直线一体联结形成。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头部1上靠近边缘处分散布置有3~6个联结导针孔12。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头部1上靠近边缘处分散布置有4个联结导针孔12。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头部1上分散布置有若干个可供克氏导针插入起临时固定作用的导针单孔14。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头部1前端的厚度呈逐渐缩小状。请参照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各锁定孔11的轴线非平行设置,如此设计便于锁定螺钉尽可能大范围地固定住肱骨,且由于各锁定孔11的轴线非平行设置导致各锁定螺钉的植入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能更好地固定粉碎性骨折等多具有多骨折块的骨折类型的固定,实现较好的固定效果。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的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1)和干部(2),头部(1)和干部(2)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1)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31)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干部(2)上设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结合孔(21),头部(1)上设有若干分散布置的锁定孔(11),且头部(1)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12)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12)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且在头部(1)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12)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13),缝合槽口(13)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1)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折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骨近端锁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设置的头部(1)和干部(2),头部(1)和干部(2)的底面呈能与人体肱骨(3)的外表面紧密贴合的弧形曲面,头部(1)呈具有两个弧形过渡端的、与人体肱骨大结节(31)生理外形相适配的解剖型结构,干部(2)上设有若干沿长度方向排布的结合孔(21),头部(1)上设有若干分散布置的锁定孔(11),且头部(1)上靠近边缘处设有多个由若干导针单孔一体联结形成的联结导针孔(12)使克氏导针在联结导针孔(12)中的插入位置具有可选性,且在头部(1)底面对应联结导针孔(12)的位置上开设有缝合槽口(13),缝合槽口(13)的外侧向外延伸至头部(1)的侧壁上以便于缝线穿过联结导针孔进而缝合收集分散的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中科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