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及其装料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8240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包括:布料料罐,用于将物料输送至一高炉的炉内,其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密封阀及下密封阀,上密封阀打开时,布料料罐接收物料,下密封阀打开时,布料料罐向炉内输送物料;充气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的出气端及第二管路的出气端均与布料料罐连通以分别向布料料罐输送氮气;布料料罐接收完物料后,下密封阀关闭,第一管路导通,第二管路关闭;布料料罐向炉内输送物料时,下密封阀打开,第二管路导通。导通第一管路时利用氮气进行均压,避免了高炉煤气的使用,导通第二管路时有效避免了在布料过程中炉内的高炉煤气进入布料料罐,进而避免了均压放散时对大气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及其装料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炉炼铁
,尤其涉及一种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及其装料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的高炉炼铁中,绝大多数采用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进行装料。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一般包括布料料罐及充气管路,所述布料料罐用于向高炉的炉内输送物料(业内称为布料),所述充气管路用于给布料料罐输送气体以增大布料料罐中的压强(业内称为均压)。在所述布料料罐向高炉的炉内输送物料之前,一般先要对布料料罐进行均压,使布料料罐内的压强略高于炉内的压强,以便于物料进入炉内。目前常用的均压方式为二次均压法,即先利用净化后的高炉煤气作为第一次均压气体输送至所述布料料罐内,由于净化后的高炉煤气压强比炉内煤气压强小,故利用氮气作为第二次均压气体输送至所述布料料罐内,直到布料料罐内的压强略高于炉内的压强。采用净化后的高炉煤气虽然避免了氧气进入布料料罐,但高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成分和水蒸气也进入了布料料罐。此外,料罐均压后向炉内布料过程中,布料料罐内物料进入高炉炉内,使得布料料罐内的压强减小,导致炉内的高炉煤气进入布料料罐内以补充物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布料料罐,用于将物料输送至一高炉的炉内,所述布料料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密封阀及下密封阀,所述上密封阀打开时,所述布料料罐接收所述物料,所述下密封阀打开时,所述布料料罐向所述炉内输送所述物料;/n充气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出气端及第二管路的出气端均与所述布料料罐连通以分别向所述布料料罐输送氮气;/n所述布料料罐接收完所述物料后,所述上密封阀关闭,所述第一管路导通,所述第二管路关闭,直至所述布料料罐内的压强大于所述炉内的压强时所述第一管路关闭;所述布料料罐向所述炉内输送所述物料时,所述下密封阀打开,所述第二管路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布料料罐,用于将物料输送至一高炉的炉内,所述布料料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上密封阀及下密封阀,所述上密封阀打开时,所述布料料罐接收所述物料,所述下密封阀打开时,所述布料料罐向所述炉内输送所述物料;
充气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及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出气端及第二管路的出气端均与所述布料料罐连通以分别向所述布料料罐输送氮气;
所述布料料罐接收完所述物料后,所述上密封阀关闭,所述第一管路导通,所述第二管路关闭,直至所述布料料罐内的压强大于所述炉内的压强时所述第一管路关闭;所述布料料罐向所述炉内输送所述物料时,所述下密封阀打开,所述第二管路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均压阀,所述布料料罐接收完所述物料后,所述上密封阀关闭,所述均压阀打开,直至所述布料料罐内的压强大于所述炉内的压强时所述均压阀关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补气阀及补气调节阀,所述布料料罐向所述炉内输送所述物料时,所述下密封阀打开,所述补气阀及所述补气调节阀均打开,所述补气调节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管路中氮气的流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料罐的底部还设置有料流调节阀,所述料流调节阀位于所述下密封阀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进气端及所述第二管路的进气端均与一氮气缓冲罐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还包括排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上并联设置有第一均压放散阀及第二均压放散阀,所述第一均压放散阀的口径小于所述第二均压放散阀的口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料钟炉顶装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路上还设置有一布袋除尘器,所述布袋除尘器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均压放散阀的出气端及所述第二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坤伦宋华陈明赵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