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174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包括壳体和穿出至壳体外的治疗头,壳体底部连有可插入至壳体内并可对治疗头进行遮挡的若干个保护壳,当若干个保护壳同时往靠近治疗头中心线方向运动时,若干个保护壳端部能延伸出壳体外并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将治疗头穿出壳体外部位完全包裹住的保护罩。壳体底部设置的保护壳能在冲击波治疗仪使用时完全插入至壳体内,方便治疗仪的正常使用,且若干个保护壳能延伸出壳体外后能相互连接形成保护罩,保护罩能将治疗头外壳以及内轴完全包裹住,对治疗头外壳以及内轴进行防护,防止治疗头外壳以及内轴因外力碰撞而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涉及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
技术介绍
现阶段骨肌系统体外冲击波治疗主要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聚焦式冲击波通过反射将能量聚焦于治疗部位,产生较为集中的能量,适用于治疗骨组织疾病如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股骨头坏死等。聚焦式冲击波使能量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值,然而患者耐受性较差,通常需要局部麻醉,且需借助超声或X线定位。放散式冲击波不需要聚焦能量,可自由移动冲击波探头,产生的冲击波能量呈放射状进入组织,能量较为分散,延伸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相对于传统的聚焦式冲击波疗法,放散式冲击波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及治疗费用低等特点,更适用于治疗软组织疾病,现有技术中,冲击波治疗仪的治疗头裸露外治疗仪外,当治疗头在运输或储存时受外力容易导致治疗头损坏,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申请号:(CN201721646558.2),包括气动供给系统和手柄,手柄包括:基座,所基座开设有气道,气动供给系统的供气口与气道连接以间断性地向气道输送压力气体;内管,内管的一端与基座连接并与气道连通;连接头,连接头套设于内管的另一端,连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且超出内管的另一端的端部;治疗头,治疗头设有与第一连接部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滑块,滑块设于内管内;复位装置,复位装置与治疗头连接用于驱动治疗头从第二位置回复至第一位置。该方案具有快速更换不同类型的治疗头,满足不同治疗方案的需要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治疗头裸露在外容易损坏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包括壳体和穿出至壳体外的治疗头,壳体底部连有可插入至壳体内并可对治疗头进行遮挡的若干个保护壳,当若干个保护壳同时往靠近治疗头中心线方向运动时,若干个保护壳端部能延伸出壳体外并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将治疗头穿出壳体外部位完全包裹住的保护罩。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壳体底部设有向内凹陷且沿轴向设置的凹槽,保护壳与凹槽活动连接且保护壳可插入至凹槽内。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凹槽的截面形状为环形,所述的保护壳形状、大小与凹槽的形状大小相配适。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凹槽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保护壳的表面形状为与凹槽相配适的圆弧面。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凹槽内活动连接有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套筒,套筒端部与保护壳活动连接。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套筒端部设有若干个与保护壳一一对应的旋转槽,旋转槽内还设有可转动的旋转轴,保护壳上设有插入至旋转槽内并与旋转轴相连的旋转块。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套筒端部设有两个旋转槽,且两个旋转槽沿套筒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个旋转槽各与一个保护壳相连。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套筒远离治疗头一端连有穿出壳体外并可随套筒做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套筒顶部还连有若干个弹簧,弹簧远离套筒的一端与凹槽底部固定连接。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凹槽远离治疗头一侧设有与驱动杆相对应的限位滑槽,所述的限位滑槽沿轴向设置。在上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中,所述的保护壳端部设有与保护壳端部形状相配适的磁条,当若干个保护壳同时往靠近治疗头中心线方向运动时,不同的保护壳上的磁条相互贴合,若干个保护壳通过磁条相互连接后形成保护罩。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壳体底部设置的保护壳能在冲击波治疗仪使用时完全插入至壳体内,方便治疗仪的正常使用,且若干个保护壳能延伸出壳体外后能相互连接形成保护罩,保护罩能将治疗头外壳以及内轴完全包裹住,对治疗头外壳以及内轴进行防护,防止治疗头外壳以及内轴因外力碰撞而损坏。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治疗头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保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壳体1、治疗头2、保护壳3、保护罩4、凹槽5、套筒6、旋转槽7、旋转块8、旋转轴9、驱动杆10、弹簧11、限位滑槽12、磁石13、治疗头外壳20、内轴2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包括壳体1和穿出至壳体1外的治疗头2,壳体1底部连有可插入至壳体1内并可对治疗头2进行遮挡的若干个保护壳3,当若干个保护壳3同时往靠近治疗头2中心线方向运动时,若干个保护壳3端部能延伸出壳体1外并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将治疗头2穿出壳体1外部位完全包裹住的保护罩4。本实施例中,治疗头2分为治疗头外壳20和嵌入治疗头外壳20内的内轴21,治疗头外壳20与壳体1固定连接,内轴21端部穿出至治疗头外壳20外,壳体1底部设置的保护壳3能在冲击波治疗仪使用时完全插入至壳体1内,方便治疗仪的正常使用,且若干个保护壳3能延伸出壳体1外后能相互连接形成保护罩4,保护罩4能将治疗头外壳20以及内轴21完全包裹住,对治疗头外壳20以及内轴21进行防护,防止治疗头外壳20以及内轴21因外力碰撞而损坏。壳体1底部设有向内凹陷且沿轴向设置的凹槽5,保护壳3与凹槽5活动连接且保护壳3可插入至凹槽5内。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保护壳3与凹槽5活动连接,当需要使用治疗仪时,保护壳3能沿轴向完全插入至凹槽5内,方便治疗仪的正常使用。如图2和图3所示,凹槽5的截面形状为环形,所述的保护壳3形状、大小与凹槽5的形状大小相配适。本实施例中,截面呈环形的凹槽5能够与保护壳3相配适,使得保护壳3能够完全插入至凹槽5内,避免保护壳3影响治疗仪的使用。如图2-图4所示,凹槽5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保护壳3的表面形状为与凹槽5相配适的圆弧面。本实施例中,保护壳3的表面形状为圆弧面能增强保护壳3的强度,凹槽5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能够与保护壳3相配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凹槽5的截面形状可为环多边形、圆环形等,因表面为圆弧面的保护壳3的强度大于表面为多边形的保护壳3的强度,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选用与表面为圆弧面的保护壳3相配适的圆环形。凹槽5内活动连接有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套筒6,套筒6端部与保护壳3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所示,套筒6可沿凹槽5做直线往复运动,当套筒6沿凹槽5向上运动时能带动保护壳3插入至凹槽5内,当套筒6沿凹槽5向下运动时能带动保护壳3相互连接形成保护罩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套筒6可通过外接驱动机构如油缸、气缸、人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包括壳体(1)和穿出至壳体(1)外的治疗头(2),其特征在于,壳体(1)底部连有可插入至壳体(1)内并可对治疗头(2)进行遮挡的若干个保护壳(3),当若干个保护壳(3)同时往靠近治疗头(2)中心线方向运动时,若干个保护壳(3)端部能延伸出壳体(1)外并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将治疗头(2)穿出壳体(1)外部位完全包裹住的保护罩(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包括壳体(1)和穿出至壳体(1)外的治疗头(2),其特征在于,壳体(1)底部连有可插入至壳体(1)内并可对治疗头(2)进行遮挡的若干个保护壳(3),当若干个保护壳(3)同时往靠近治疗头(2)中心线方向运动时,若干个保护壳(3)端部能延伸出壳体(1)外并相互连接从而形成将治疗头(2)穿出壳体(1)外部位完全包裹住的保护罩(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壳体(1)底部设有向内凹陷且沿轴向设置的凹槽(5),保护壳(3)与凹槽(5)活动连接且保护壳(3)可插入至凹槽(5)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凹槽(5)的截面形状为环形,所述的保护壳(3)形状、大小与凹槽(5)的形状大小相配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5)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保护壳(3)的表面形状为与凹槽(5)相配适的圆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5)内活动连接有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套筒(6),套筒(6)端部与保护壳(3)活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波治疗仪的内嵌式治疗头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华君韩雷胡云根方伟利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