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7695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包括升压模块和氧合模块,氧合模块包括氧合器壳体、水膜隔离板、气水隔离板、气血隔离板,气血隔离板内部形成中心血液通道,气血隔离板与气水隔离板之间形成压力调节区和集血区,压力调节区与集血区之间设置有气血隔层,气水隔离板与水膜隔离板之间形成热交换区,水膜隔离板与氧合器壳体之间形成氧合区,水膜隔离板与气水隔离板上均设置有血液流转通道,氧合器壳体与氧合区之间设置有环形集气区。本装置体积小,减少了泵肺间的管路,提高膜肺使用效率。两次压力调节可避免因血液变温造成的血液内微型气泡溢出影响,也避免因空气和氧气混合气体浓度过高产生的过氧化情况,保障氧合稳定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血液氧合流转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血液氧合流转装置。
技术介绍
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系统疾病群,而危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诱因中的主要因素是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ALI是各种直接和间接致伤因素导致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严重者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根据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ALI/ARDS诊断标准,2005年美国ALI,ARDS发病率分别在每年79/10万和59/10万。近年来严重感染时ALI/ARDS发病率可高达25%~50%,大量输血可达40%,多发性创伤达到11%~25%。另外,危险因素持续作用时间越长,ALI/ARDS的发病率越高,危险因素持续24、48及72h时,ARDS患病率分别为76%,85%和93%,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患。ECMO(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中文名体外膜肺氧合,俗称“叶克膜”、“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ECMO最早于1972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外科医生罗伯特·巴列特(RobertH.Bartlett)首次成功应用在急性呼吸窘迫症患者的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其技术也更加成熟。ECMO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如心脏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也可用于短期心肺支持,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完全的心肺功能替代(V-AECMO,静脉-动脉模式)或者仅替代肺功能(V-VECMO,静脉-静脉模式),以维持患者生命,为心肺移植、功能恢复、乃至维持患者生命争取时间。ECMO系统通常包含有提供输入流量的血泵、供给氧气的膜式氧合器、涂有肝素并预充的连接管道、维持血液温度的变温水箱和各种检测设备,如血氧饱和度、静脉管路负压检测等。市面上的ECMO系统的体积庞大,结构操作复杂,多用于长期维持生命,不利于紧急救护中使用。同时因体积庞大、操作复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成本过高,无法快速普及应用,仅可用于少量大型医疗中心,操作人员也需要大量经验才能够在临床应用中使用。血液透析、过滤系统通过桡动脉引流等方式,将血液从体内引出,经过特定方法滤除血液中某些成分或加入某些特定成分,完成患者的治疗方案。血液透析或过滤系统的血液引流量较小,且为滚压泵系统容易造成血液损伤,且没有氧合器不能完成体外血液氧合,不能用于缓解肺部呼吸困难症状。如强行接入氧合器,在相同血流量下滚压泵更易产生血液损伤,使用效果远差于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低损伤离心泵;并且由于引流量不够血流速度较低,导致氧合器内血栓的生长,增加患者的生命危险。因此,便携化、简易化操作的设计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有利于减少操作人员培训时间,增加操作人员,有利于设备的快速普及,有利于急救工作的有效进行,或需要大量使用的情景下,以拯救患者生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血液氧合流转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包括升压模块和氧合模块;所述氧合模块包括氧合器壳体,所述氧合器壳体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水膜隔离板,所述水膜隔离板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气水隔离板,所述气水隔离板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气血隔离板,所述气血隔离板内部形成中心血液通道,所述气血隔离板与所述气水隔离板之间形成压力调节区和集血区,所述压力调节区与所述集血区之间设置有气血隔层,所述气水隔离板与所述水膜隔离板之间形成热交换区,所述水膜隔离板与所述氧合器壳体之间形成氧合区,所述水膜隔离板与所述气水隔离板上均设置有若干贯穿的血液流转通道,所述氧合器壳体与所述氧合区之间设置有环形集气区,所述环形集气区设置在靠近血液入口侧,所述血液入口与所述中心血液通道相连;所述水膜隔离板、气水隔离板和气血隔离板均与所述升压模块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升压模块包括血泵壳体,所述血泵壳体内部设置有与所述中心血液通道同轴的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上设置有若干叶轮,所述叶轮设置在血泵叶轮区中,所述血泵壳体与所述叶轮之间设置有磁轭和磁轭座,所述磁轭设置在所述磁轭座与所述中心轴之间,所述中心轴的端部设置有保护轴,所述保护轴设置在靠近所述中心血液通道侧。进一步地,所述血泵壳体包括血泵下壳体和与所述血泵下壳体配合的血泵上壳体,所述水膜隔离板、气水隔离板和气血隔离板将所述血泵上壳体分割成血液流动通道入口、气体流动通道、变温液流动通道和血液流动通道出口,所述血液流动通道入口通过泵血流转通道与所述氧合区的下侧相连,所述气体流动通道设置在所述氧合区的下侧,所述变温液流动通道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区的下侧,所述血液流动通道出口设置在所述集血区与所述血泵叶轮区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血泵上壳体、氧合区与所述氧合器壳体之间形成环形集血仓。进一步地,所述血泵上壳体上设置有血液出口、气体出口和变温液入口,所述血液出口与所述集血区相连,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氧合区相连,所述变温液入口与所述热交换区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氧合区与所述升压模块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输血的所述泵血流转通道。进一步地,所述血液流转通道包括血液从所述热交换区进入所述集血区的血液流转通道一,还包括血液从所述氧合区进入所述热交换区的血液流转通道二。进一步地,所述氧合模块还设置有气体入口、变温液出口、排气口一和排气口二,所述气体入口与所述环形集气区和所述氧合区相连,所述变温液出口与所述热交换区相连,所述排气口一与所述排气口二与所述氧合区相连且成对称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氧合模块之间通过固定块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压力调节区的顶部设置有控压开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泵肺一体设计,其体积远小于泵、肺两段结构(节约了一个设备的空间),节约了设备占用的空间,减小了产品预充,去掉了泵肺间的管路连接,提高膜肺使用效率。2.泵流道设计,设置了四个出口,有利于提高了流量,提高了运转速度。泵叶轮和中心轴设计,使得在低速下可稳定运行。3.氧合器流道设计,血液由圆周向中心扩散,闭环流动方式,有助于提高氧合效率。结构设计使同体积的氧合区,本产品的血液的氧合面积接触更大;第二次压力调节,血液溢出气体排出功能,避免因血液变温造成的血液内微型气泡溢出影响,也避免因空气和氧气混合气体浓度过高产生的过氧化情况,保障氧合稳定性,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血液氧合流转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升压模块内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升压模块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血液氧合流转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氧合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压模块(1)和氧合模块(2);/n所述氧合模块(2)包括氧合器壳体(201),所述氧合器壳体(201)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水膜隔离板(202),所述水膜隔离板(202)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气水隔离板(204),所述气水隔离板(204)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气血隔离板(203),所述气血隔离板(203)内部形成中心血液通道(212),所述气血隔离板(203)与所述气水隔离板(204)之间形成压力调节区(207)和集血区(209),所述压力调节区(207)与所述集血区(209)之间设置有气血隔层(301),所述气水隔离板(204)与所述水膜隔离板(202)之间形成热交换区(205),所述水膜隔离板(202)与所述氧合器壳体(201)之间形成氧合区(206),所述水膜隔离板(202)与所述气水隔离板(204)上均设置有若干贯穿的血液流转通道,所述氧合器壳体(201)与所述氧合区(206)之间设置有环形集气区(208),所述环形集气区(208)设置在靠近血液入口(3)侧,所述血液入口(3)与所述中心血液通道(212)相连;/n所述水膜隔离板(202)、气水隔离板(204)和气血隔离板(203)均与所述升压模块(1)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压模块(1)和氧合模块(2);
所述氧合模块(2)包括氧合器壳体(201),所述氧合器壳体(201)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水膜隔离板(202),所述水膜隔离板(202)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气水隔离板(204),所述气水隔离板(204)内部设置有环形的气血隔离板(203),所述气血隔离板(203)内部形成中心血液通道(212),所述气血隔离板(203)与所述气水隔离板(204)之间形成压力调节区(207)和集血区(209),所述压力调节区(207)与所述集血区(209)之间设置有气血隔层(301),所述气水隔离板(204)与所述水膜隔离板(202)之间形成热交换区(205),所述水膜隔离板(202)与所述氧合器壳体(201)之间形成氧合区(206),所述水膜隔离板(202)与所述气水隔离板(204)上均设置有若干贯穿的血液流转通道,所述氧合器壳体(201)与所述氧合区(206)之间设置有环形集气区(208),所述环形集气区(208)设置在靠近血液入口(3)侧,所述血液入口(3)与所述中心血液通道(212)相连;
所述水膜隔离板(202)、气水隔离板(204)和气血隔离板(203)均与所述升压模块(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压模块(1)包括血泵壳体(13),所述血泵壳体(13)内部设置有与所述中心血液通道(212)同轴的中心轴(113),所述中心轴(113)上设置有若干叶轮(111),所述叶轮(111)设置在血泵叶轮区(11)中,所述血泵壳体(13)与所述叶轮(111)之间设置有磁轭(112)和磁轭座(114),所述磁轭(112)设置在所述磁轭座(114)与所述中心轴(113)之间,所述中心轴(113)的端部设置有保护轴(115),所述保护轴(115)设置在靠近所述中心血液通道(212)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氧合流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泵壳体(13)包括血泵下壳体(117)和与所述血泵下壳体(117)配合的血泵上壳体(116),所述水膜隔离板(202)、气水隔离板(204)和气血隔离板(203)将所述血泵上壳体分割成血液流动通道入口(14)、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天翔石悦孙志全方颖顾恩齐李红武刘鸿箫
申请(专利权)人:美茵北京医疗器械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