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7561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水源净化区和尾水处理区,水源净化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第一生态池,第一生态池与养殖池连接,尾水处理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第二生态池和微生物池,第三沉淀池与养殖池连通;水体经过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第一生态池内种植耐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并且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养殖废水顺次经过第三沉淀池和第四沉淀池沉淀、净化,再经过第二生态池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水体中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池进行生物降解,将水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
本技术属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养殖技术存在养殖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病害损失严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养殖基础设施落后。水产池塘养殖对土地资源占有越来越大,水资源消耗量大,制约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针对现有技术的养殖方式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病害损失严重和水资源耗量大等情况而研发,结构简单合理,能有效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从而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本技术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的一侧设置有水源净化区,所述养殖池的另一侧设置有尾水处理区。所述水源净化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第一生态池,所述第一生态池与所述养殖池连接。所述尾水处理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沉淀池、第四沉淀池、第二生态池和微生物池,所述第三沉淀池与所述养殖池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的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一沉淀池的池底和所述第三沉淀池的池底均连接设置有污水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沉淀池和第四沉淀池内均设置有过滤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结构为生物填料、毛刷或塑料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生态池和所述第二生态池内均设置有浮板,所述浮板上设置有耐水植物,所述第一生态池的池底和所述第二生态池的池底均设置有沉水植物,所述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的边缘处设置有挺水植物。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沉淀池为斜板式沉淀池,所述第四沉淀池内设置有斜板。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沉淀池内的流速低于4m3/min,单位面积流量为1.0~2.7m3/m2·h。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池内设置有固定床和流动床,所述固定床为固定设置在水体中的毛刷填料结构,所述流动床为悬浮在水体上的多孔填料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水源净化区为所述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面积的10%~20%。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池的池底呈锥形结构,所述养殖池的池底连接设置有污水泵。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技术效果为:本技术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结构简单合理,水源首先经过水源净化区,水体经过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第一生态池内种植的耐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并且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经过水源净化区净化的水进入到养殖池内,为水产品的生长提供干净的水环境;养殖池内的水产品对水体进行污染后,养殖池内的废水顺次经过第三沉淀池和第四沉淀池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再经过第二生态池吸收养殖废水中的氨氮废物,最后经过微生物进行生物降解,将水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养殖池;2-第一沉淀池;3-第二沉淀池;4-第一生态池;5-第三沉淀池;6-第四沉淀池;7-第二生态池;8-微生物池;9-污水泵;10-浮板;11-斜板;12-固定床;13-流动床;14-过滤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的一侧设置有水源净化区,所述养殖池1的另一侧设置有尾水处理区。所述水源净化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第一生态池4,所述第一生态池4与所述养殖池1连接。所述尾水处理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沉淀池5、第四沉淀池6、第二生态池7和微生物池8,所述第三沉淀池5与所述养殖池1连通。本实施例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在具体使用时,水体经过第一沉淀池2和第二沉淀池3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第一生态池4内种植耐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并且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养殖废水顺次经过第三沉淀池5和第四沉淀池6沉淀,再经过第二生态池7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最后经过微生物池8进行生物降解,将水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水源首先经过水源净化区,具体地:水体经过第一沉淀池2和第二沉淀池3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水体进入第一沉淀池2后,在第一沉淀池2内盛放至少两小时以上,通过降低水流速度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作为较优的选择,第一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5的池底均呈倾斜的锥形状,第一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5的池底均连接设置有污水泵9,可通过污水泵9定期抽取第一沉淀池2池底的沉淀物用作有机肥料,除采用上述手段外,也可利用虹吸原理对第一沉淀池2内的沉淀物进行抽取;第二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6内均设置有过滤结构14,过滤结构14为生物填料、毛刷或塑料网,使水体速度进一步减慢,并且进一步净化水体,作为较优的选择,当过滤结构14采用塑料网时,所述塑料网的目数大于100目;经过第一沉淀池2和第二沉淀池3沉淀、过滤的水体进入到第一生态池4内,第一生态池4和第二生态池7内均设置有浮板10,所述浮板10上设置有耐水植物,耐水植物可选择美人蕉、水稻和空心菜等耐水植物,所述第一生态池4的池底和所述第二生态池7的池底均设置有沉水植物,沉水植物可选择植苦草、狐尾藻、金鱼藻、眼子菜和冷水型菹草等沉水植物,定期清理沉水植物,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也能为微生物附着提供场所;作为较优的选择,所述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的边缘处设置有挺水植物。经过水源净化区净化的水体进入到养殖池1内,使养殖生产的安全的得到了充分保证,提升了养殖水产品的品质,杜绝了外源水污染给养殖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减少了外源病害的侵袭,从而在养殖生产中大幅减少了用药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优质的水源以及用药量的减少极大提高了水产品品质。养殖池1内的水产品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后,污染后的养殖废水流入尾水处理区,具体地:水体经过第三沉淀池5和第四沉淀池6使水体中的不溶物沉淀到池底,再经过第二生态池7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废物,最后经过微生物池8进行生物降解,将水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分解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沉淀池6为斜板式沉淀池,所述第四沉淀池6内设置有斜板11。当养殖废水从下而上通过斜板11溢出是,水中的固态物在斜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的一侧设置有水源净化区,所述养殖池(1)的另一侧设置有尾水处理区;/n所述水源净化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第一生态池(4),所述第一生态池(4)与所述养殖池(1)连接;/n所述尾水处理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沉淀池(5)、第四沉淀池(6)、第二生态池(7)和微生物池(8),所述第三沉淀池(5)与所述养殖池(1)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的一侧设置有水源净化区,所述养殖池(1)的另一侧设置有尾水处理区;
所述水源净化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第一生态池(4),所述第一生态池(4)与所述养殖池(1)连接;
所述尾水处理区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沉淀池(5)、第四沉淀池(6)、第二生态池(7)和微生物池(8),所述第三沉淀池(5)与所述养殖池(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2)和第三沉淀池(5)的底部呈锥形,所述第一沉淀池(2)的池底和所述第三沉淀池(5)的池底均连接设置有污水泵(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池(3)和第四沉淀池(6)内均设置有过滤结构(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14)为生物填料、毛刷或塑料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处理淡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池(4)和所述第二生态池(7)内均设置有浮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宗然王旭旭刘庭辉屈志松左增惠李巍张杰寇景莲王振富王可为
申请(专利权)人:承德精特渔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