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芦苇笋采收机和芦苇笋采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芦苇笋采收机,用于芦苇笋的采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芦苇笋采收方法。
技术介绍
芦苇笋主要生长在洞庭湖地区,是野生的芦苇嫩茎,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是芦苇笋的采摘期很短仅有十天且全部是由人工采摘,当前并没有实现芦苇笋的机械化采摘和收割,而人工采摘具有劳动强度大、收割速度慢、劳动力成本高的缺点,且芦苇笋生长在低洼沼泽地带,采收环境较为泥泞,且伴随着有血吸虫的繁殖和传播,容易给收割农民带来血吸虫疾病。针对目前芦苇笋采摘收获的不足,本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了一种基于柔性体夹持原理的芦苇笋采收机,解决了现有芦苇笋采收的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芦苇笋采收机,即实现了芦苇笋的机械化采摘,也实现了芦苇笋的柔性采收,使芦苇笋避免因刚性采摘而破坏;采摘头与输送机构配合实现了芦苇笋从采摘至收集的全自动作业,提高采收效率;采摘头的采摘高度和采摘角度可调节,使采摘头可有效对准芦苇笋,实现采摘的精准性和高效性,采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更高。本专利技术还保护一种芦
【技术保护点】
1.芦苇笋采收机,包括履带式行走机构(1)、用于采摘芦苇笋的采摘头(2)和用于收集芦苇笋的输送机构(3),采摘头(2)和输送机构(3)均装在履带式行走构(1)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摘采头(2)向前伸出且倾斜设置,输送机构(3)设置在采摘头(2)的后方,采摘头(2)的采摘高度和采摘角度可调节,采摘头(2)采用带式夹持并传送的方式采摘芦苇笋使芦苇笋被扯断后传送至输送机构(3)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芦苇笋采收机,包括履带式行走机构(1)、用于采摘芦苇笋的采摘头(2)和用于收集芦苇笋的输送机构(3),采摘头(2)和输送机构(3)均装在履带式行走构(1)的前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摘采头(2)向前伸出且倾斜设置,输送机构(3)设置在采摘头(2)的后方,采摘头(2)的采摘高度和采摘角度可调节,采摘头(2)采用带式夹持并传送的方式采摘芦苇笋使芦苇笋被扯断后传送至输送机构(3)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芦苇笋采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履带式行走机构(1)具有安装支架(11),所述的采摘头(2)通过位置调节机构(4)装在安装支架(11)前端,位置调节机构(4)包括与安装支架(11)铰接的上方连杆(41)、平行设置于上方连杆(41)下方且与支架(11)铰接的下方连杆(42)、与上方连杆(41)和下方连杆(42)分别铰接且与安装支架(11)前端平行的竖连杆(43)和高度调整油缸(44),安装支架(11)前端、上方连杆(41)、下方连杆(42)和竖连杆(43)连接形成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45),采摘头(2)装在竖连杆(43)上,高度调整油缸(44)的一端铰接在安装支架(11)上,另一端与上方连杆(41)铰接,平行四边形(45)随高度调整油缸(44)的伸缩而变形,带动竖连杆(43)升降,调整采摘头(2)的所在高度;所述的位置调节机构(4)还包括角度调整油缸(46),角度调整油缸(46)一端与竖连杆(43)铰接,另一端与采摘头(2)的中部铰接,采摘头(2)的后端铰接在竖连杆(43)上,采摘头(2)随角度调整油缸(46)的伸缩改变与竖连杆(43)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芦苇笋采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采摘头(2)包括框架形状的支撑架(21)、装在支撑架(21)上的动力组件(22)、通过动力组件(22)驱动且向前伸出的带式夹持传送组件(23)和用于将芦苇笋导入带式夹持传送组件(23)中的导向支板组件(24),带式夹持传送组件(23)装在支撑架(21)上,导向支板组件(24)装在带式夹持传送组件(23)的前端,芦苇笋经导向支板组件(24)进入至带式夹持传送组件(23)中,带式夹持组件(23)夹持芦苇笋并将其向后传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芦苇笋采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组件(22)包括装在支撑架(21)上的液压马达(22.1)和多个并排设置且依次啮合接触的动力输入正齿轮(22.2),液压马达(22.1)的动力输出轴与位于正中的动力输入正齿轮(22.2)同轴固定,带式夹持组件(23)设置于动力输入正齿轮(22.2)的下方,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且向前伸出的带式传送件(23.1),每个带式传送件(23.1)分别与一个动力输入正齿轮(22.2)相对应,通过动力输入正齿轮(22.2)驱动带式传送件(23.1)运动,芦苇笋被相邻的带式传送件(23.1)夹持并随带式传送件(23.1)的运动而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芦苇笋采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支板组件(24)包括与最外侧的带式传送件(23.1)前端固定的侧边导向支板(24.1)和与中间的带式传送件(23.1)前端固定的中间导向支板(24.2),相邻的两个带式传送件(23.1)前端固定一个中间导向支板(24.2),芦苇笋从侧边导向支板(24.1)和中间导向支板(24.2)之间或从相邻的中间导向支板(24.2)之间进入至相邻的带式传送件(23.1)之间并被夹持,侧边导向支板(24.1)和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自成,马喆,万晋廷,汤佟,廖凯,闵淑辉,李立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