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716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外壳,外壳中形成有安装腔;压缩机,设于安装腔内,压缩机具有补气口;换热器,设于安装腔内;补气管路,其设于补气口与换热器之间,补气管路上形成有折弯部;缓冲件,设于补气管路上;折弯部设于缓冲件与与换热器之间的补气管路上,缓冲件和折弯部可降低流体对补气管路的冲击振动作用,通过缓冲件与折弯部的双重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整机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涉及空调器的降噪

技术介绍
近几年,空调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降噪水平已成为各大品牌宣传的亮点,目前,空调器的噪音占比较大的问题即为空调器室外机的异常噪音。在对空调器室外机进行噪音试验时,补气管振动剧烈,听感很差,高频(94HZ)时整体测试值达到65.3dB(A)。通过现场试验分析发现:其他管路无振动现象,压缩机的补气管路振动剧烈,补气口处的弯管出现明显的重影,因此判定噪音问题主要是补气管路振动引起的。中国技术专利CN105333599A中公开了一种补气增焓空调系统,该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补气口;闪蒸器,所述闪蒸器具有补气出口;电磁阀,所述电磁阀通过冷媒管串接于所述闪蒸器补气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之间;消音器,所述消音器串接于所述电磁阀与所述压缩机的补气口之间的冷媒管上。上述现有专利,通过在补气管路上设置消声器以消减压缩机产生的噪音,该种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无法有效的降低压缩机连接吸气管管路的振动以及其辐射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在压缩机的补气管路上设置缓冲件,对流体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降低了补气管路补气时对补气管路的冲击振动激励;同时在缓冲件与换热器之间的补气管路上形成有折弯部,以延长流体的流动距离,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流体对补气管路的冲击作用,降低噪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安装腔;压缩机,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压缩机具有补气口;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还包括:补气管路,设于所述补气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补气管路上形成有折弯部;缓冲件,设于所述补气管路上;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所述补气管路上;所述缓冲件和所述折弯部可降低流体对所述补气管路的冲击振动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上形成有管径大于所述补气管路管径的缓冲腔;所述缓冲腔与所述补气管路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将所述补气管路分为第一补气管路和第二补气管路,所述第一补气管路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补气管路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补气口之间;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第一补气管路上。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包括连通的正立U型部和倒立U型部,所述正立U型部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连接,所述正立U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倒立U型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倒立U型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缓冲件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倒立U型部与所述缓冲件之间设有减震锤。进一步的,所述倒立U型部的一端与所述缓冲件的顶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补气管路与所述缓冲件的侧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补气管路为L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安装腔内设有隔板,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隔板上。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隔板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消减所述换热器传递至所述室外机上的振动噪音。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在压缩机的补气管路上设置缓冲件,对流体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降低了补气管路补气时对补气管路的冲击振动激励;同时在缓冲件与换热器之间的补气管路上形成有折弯部,以延长流体的流动距离,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流体对补气管路的冲击作用,降低噪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空调器室外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空调器室外机实施例去除部分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A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空调器实施例缓冲件与补气管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室外机,11-安装腔,12-隔板,20-压缩机,21-补气口,30-换热器,40-缓冲件,50-补气管路,51-第一补气管路,52-第二补气管路,53-折弯部,531-正立U型部,532-倒立U型部,60-减震锤。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横”、“竖”、“顶”、“侧”、“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公开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室外机1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室外机10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腔11。安装腔11内设有压缩机20,压缩机20具有补气口21,本实施例压缩机20为增焓补气压缩机,补气口21设于压缩机20的顶部。安装腔11内设有换热器30,本实施例换热器30为板式换热器。换热器30与补气口21之间设有补气管路50,以便对压缩机20进行补气。补气管路50上设有缓冲件40,缓冲件40用于降低流体对补气管路50的冲击振动作用,降低噪音。图5为缓冲件40与补气管路5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缓冲件40上形成有管径大于补气管路50的管径的缓冲腔(未标示),缓冲腔与补气管路50连通,缓冲件40相当于消音器,可以缓解气流脉动,进而起到降噪减振的作用。缓冲件40与换热器30之间的补气管路50上形成有折弯部53,折弯部53用于延长换热器30与缓冲件40之间的流体流动距离,有助于增加管路的柔性,进一步降低流体对补气管路50的冲击振动作用,降低噪音。缓冲件40将补气管路50分为第一补气管路51和第二补气管路52,第一补气管路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n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安装腔;/n压缩机,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压缩机具有补气口;/n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补气管路,设于所述补气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补气管路上形成 有折弯部;/n缓冲件,设于所述补气管路上;/n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所述补气管路上;/n所述缓冲件和所述折弯部可降低流体对所述补气管路的冲击振动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安装腔;
压缩机,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压缩机具有补气口;
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补气管路,设于所述补气口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补气管路上形成有折弯部;
缓冲件,设于所述补气管路上;
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的所述补气管路上;
所述缓冲件和所述折弯部可降低流体对所述补气管路的冲击振动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件上形成有管径大于所述补气管路管径的缓冲腔;
所述缓冲腔与所述补气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件将所述补气管路分为第一补气管路和第二补气管路,所述第一补气管路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二补气管路设于所述缓冲件与所述补气口之间;
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第一补气管路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琪马斌李钟昀贾庆磊龚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