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3903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包括上振膜、下振膜、音圈、骨架和隔离振膜;上振膜固定于盆架远离磁路系统的一侧;下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磁路系统设置,下振膜与上振膜相对间隔设置,下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盆架;音圈连接于上振膜靠近磁路系统的一侧且插设于磁间隙内;骨架呈环状且间隔环绕磁路系统设置,骨架分别与音圈和下振膜连接,音圈驱动上振膜振动,同时驱动骨架以带动下振膜振动;隔离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磁路系统设置,隔离振膜间隔设置于上振膜和下振膜之间,隔离振膜的外周侧与盆架连接,隔离振膜的内周侧与骨架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声器件声学响度更高,声学性能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声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电子音箱产品的发声器件。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用于振动发声的振膜,贴合于所述振膜的球顶靠近所述磁路系统一侧的骨架以及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并与骨架连接以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然而,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中,所述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呈上下堆叠结构,在相同高度的发声器件中则限制了磁路系统的结构,从而限制了其磁场的BL值;另外,所述发声器件仅有一个振膜结构,振膜的有效振动面积(SD)较小,从而限制了所述发声器件的响度。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响度大且声学性能更优的发声器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分别支撑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具有磁间隙;所述振动系统包括:上振膜,所述上振膜固定于所述盆架远离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下振膜,所述下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下振膜与所述上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下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盆架;音圈,所述音圈连接于所述上振膜靠近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且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内用以驱动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振动发声;骨架,所述骨架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骨架分别与所述音圈和所述下振膜连接,所述音圈驱动所述上振膜振动且驱动所述骨架以带动所述下振膜振动;以及,隔离振膜,所述隔离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隔离振膜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之间,所述隔离振膜的外周侧与所述盆架连接,所述隔离振膜的内周侧与所述骨架连接。优选的,所述骨架包括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的呈环状的骨架本体以及由所述骨架本体向所述磁路系统弯折延伸至所述磁间隙内的骨架延伸壁;所述骨架本体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隔离振膜和所述下振膜连接,所述骨架延伸壁与所述音圈连接。优选的,所述骨架延伸壁包括由所述骨架本体弯折延伸的第一壁和由所述第一壁弯折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二壁;所述音圈呈带圆角的矩形环状结构,所述第二壁贴合于所述音圈外周侧的圆角处。优选的,所述第一壁包括四个且间隔环绕所述音圈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壁均弯折延伸形成一所述第二壁,四个所述第二壁分别设于所述音圈的四个圆角处。优选的,所述下振膜包括呈环状的下折环部、由所述下折环部的内周侧弯折延伸的下振动部以及由所述下折环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的下固定部;所述下振动部与所述骨架本体连接,所述下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盆架远离所述上振膜一侧。优选的,所述下振膜还包括贴合于所述下振动部且呈环形的下球顶部,所述下振动部通过所述下球顶部与所述骨架本体连接,所述隔离振膜与所述下球顶部间隔正对设置,且所述隔离振膜沿垂直于所述上振膜的振动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下球顶部的宽度。优选的,所述骨架本体包括本体壁、由所述本体壁靠近所述隔离振膜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上振膜的振动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加强壁、以及由所述本体壁靠近所述下振膜的一端沿垂直于所述振动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二加强壁,所述第一加强壁与所述第二加强壁分别位于所述本体壁的相异两侧;所述第一加强壁与所述隔离振膜连接,所述第二加强壁与所述下振动部连接。优选的,所述上振膜包括呈环状的上折环部、由所述上折环部的内周侧弯折延伸的上振动部以及由所述上折环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的上固定部,所述上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盆架远离所述下振膜的一侧;所述音圈连接于所述上振动部。优选的,所述上折环部与所述下折环部正对设置。优选的,所述上折环部呈向远离所述下折环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弧形结构,所述下折环部呈向远离所述上折环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弧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盆架包括固定支撑所述磁路系统的底壁、由所述底壁周缘弯折延伸的呈环状的侧壁以及由所述侧壁向靠近所述磁路系统方向延伸的呈环状的支撑壁;所述下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侧壁并使所述下振膜与所述底壁间隔设置,所述上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所述隔离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支撑壁。优选的,所述侧壁包括由所述底壁周缘弯折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由所述第一侧壁向远离所述底壁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支撑壁由所述第二侧壁弯折延伸;所述上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所述下振膜的外周侧夹设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包括支撑于所述底壁的磁轭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主磁钢以及环绕所述主磁钢的副磁钢,所述副磁钢与所述主磁钢间隔形成所述磁间隙;所述副磁钢设有让位口,所述上骨架经所述让位口延伸至所述磁间隙内并与所述音圈连接。优选的,所述副磁钢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相对两侧的第一副磁钢和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另外相对两侧的第二副磁钢,相邻的所述第一副磁钢和所述第二副磁钢间隔形成所述让位口。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发声器件中,振动系统包括分别用以振动发声的上振膜和下振膜,上振膜与音圈连接,音圈通过骨架与下振膜连接,该连接关系使得上振膜和下振膜形成联动,在振动过程中,音圈驱动上振膜振动发声,同时驱动骨架以带动下振膜振动发声,即上述结构中,使上振膜和下振膜共同构成振动系统的双振膜结构,该结构有效地提高振动系统的振膜的有效振动面积(SD),提高了发声器件的发声响度,从而使得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发声器件的骨架立体结构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发声器件的振动系统部分结构与磁路系统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图4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6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图7为沿图1中B-B线的剖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同时参阅图1-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声器件100,其包括盆架1、分别支撑于所述盆架1的振动系统2和磁路系统3、以及上盖板4,所述磁路系统3具有磁间隙30,所述磁路系统3驱动所述振动系统2振动发声。所述振动系统2包括上振膜21、下振膜22、音圈23、骨架24以及隔离振膜25。其中,所述上振膜21、所述隔离振膜25以及所述下振膜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分别支撑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具有磁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包括:/n上振膜,所述上振膜固定于所述盆架远离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n下振膜,所述下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下振膜与所述上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下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盆架;/n音圈,所述音圈连接于所述上振膜靠近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且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内用以驱动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振动发声;/n骨架,所述骨架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骨架分别与所述音圈和所述下振膜连接,所述音圈驱动所述上振膜振动,同时驱动所述骨架以带动所述下振膜振动;以及,/n隔离振膜,所述隔离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隔离振膜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之间,所述隔离振膜的外周侧与所述盆架连接,所述隔离振膜的内周侧与所述骨架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分别支撑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具有磁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包括:
上振膜,所述上振膜固定于所述盆架远离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
下振膜,所述下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下振膜与所述上振膜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下振膜的外周侧固定于所述盆架;
音圈,所述音圈连接于所述上振膜靠近所述磁路系统的一侧,且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内用以驱动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振动发声;
骨架,所述骨架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骨架分别与所述音圈和所述下振膜连接,所述音圈驱动所述上振膜振动,同时驱动所述骨架以带动所述下振膜振动;以及,
隔离振膜,所述隔离振膜呈环状且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所述隔离振膜间隔设置于所述上振膜和所述下振膜之间,所述隔离振膜的外周侧与所述盆架连接,所述隔离振膜的内周侧与所述骨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间隔环绕所述磁路系统设置的呈环状的骨架本体以及由所述骨架本体向所述磁路系统弯折延伸至所述磁间隙内的骨架延伸壁;所述骨架本体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隔离振膜和所述下振膜连接,所述骨架延伸壁与所述音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延伸壁包括由所述骨架本体弯折延伸的第一壁和由所述第一壁弯折延伸且呈弧形的第二壁;所述音圈呈带圆角的矩形环状结构,所述第二壁贴合于所述音圈外周侧的圆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包括四个且间隔环绕所述音圈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壁均弯折延伸形成一所述第二壁,四个所述第二壁分别设于所述音圈的四个圆角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振膜包括呈环状的下折环部、由所述下折环部的内周侧弯折延伸的下振动部以及由所述下折环部的外周侧弯折延伸的下固定部;所述下振动部与所述骨架本体连接,所述下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盆架远离所述上振膜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振膜还包括贴合于所述下振动部且呈环形的下球顶部,所述下振动部通过所述下球顶部与所述骨架本体连接,所述隔离振膜与所述下球顶部间隔正对设置,且所述隔离振膜沿垂直于所述上振膜的振动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下球顶部的宽度。


7.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威张帆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