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1515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包括拖换框架,所述拖换框架的前端外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前端外表面一体化连接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的内侧贯穿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右侧焊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右侧外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通过转轴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右侧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握把,所述伸缩杆的左侧通过转轴连接有压杆,所述压杆的底端焊接有第一握把,所述滑块的左侧外表面焊接有支撑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调节格构柱位置,操作更加省力,具有辅助定位结构,提高施工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
本技术涉及风井建设
,具体为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
技术介绍
风井是专门用于通风的井筒,地铁风井是建筑中预留的通道,主要用于通风或者防水,危急时刻也可用于逃生与消防。每个井田设置的风井数目,与采用的通风系统及风井布置方式有关,每个通风系统至少要有一个进风井和一个出风井。风井建设时需要埋设格构柱,格构柱是一层层架上去的,格构柱的第一层埋设尤为重要,拖换结构用于辅助埋设格构柱使用。现有的拖换结构由槽钢焊接而成,通过吊索将格构柱吊起放在拖换结构内,再由施工人员站在拖换结构上调整格构柱在预埋孔内的位置,现有的拖换结构只能够供格构柱在拖换结构上滑入预埋孔内,无辅助调节结构,施工人员操作费力,且拖换格构柱时,无辅助定位结构,格构柱会在拖换结构内晃动,影响施工安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无辅助调节结构,施工人员操作费力,无辅助定位结构,格构柱会在拖换结构内晃动,影响施工安全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包括拖换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换框架(1)的前端外表面开设有滑槽(2),所述滑槽(2)的内侧设有滑块(3),所述滑块(3)的前端外表面一体化连接有连接套筒(4),所述连接套筒(4)的内侧贯穿设置有伸缩杆(5),所述伸缩杆(5)的右侧焊接有顶板(9),所述顶板(9)的右侧外表面开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的内侧通过转轴连接有固定架(11),所述固定架(11)的右侧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握把(12),所述伸缩杆(5)的左侧通过转轴连接有压杆(7),所述压杆(7)的底端焊接有第一握把(8),所述滑块(3)的左侧外表面焊接有支撑杆(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包括拖换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换框架(1)的前端外表面开设有滑槽(2),所述滑槽(2)的内侧设有滑块(3),所述滑块(3)的前端外表面一体化连接有连接套筒(4),所述连接套筒(4)的内侧贯穿设置有伸缩杆(5),所述伸缩杆(5)的右侧焊接有顶板(9),所述顶板(9)的右侧外表面开设有凹槽(10),所述凹槽(10)的内侧通过转轴连接有固定架(11),所述固定架(11)的右侧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二握把(12),所述伸缩杆(5)的左侧通过转轴连接有压杆(7),所述压杆(7)的底端焊接有第一握把(8),所述滑块(3)的左侧外表面焊接有支撑杆(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换框架(1)的内侧通过转轴均匀连接有转辊(13),所述转辊(13)与拖换框架(1)组成转动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井格构柱拖换结构,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金汉高广祥王建军王怀东周博韩利杰闫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九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