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及其装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081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及其装配结构。现有连接件的承重性能欠佳,无法悬挂较重的装饰板或电器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长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中部弯折形成夹持部,所述本体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承托部,所述本体通过夹持部固定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承托部自下而上抵触在承托工位上。加强件承受来自承托工位的竖向作用力并将竖向作用力传递至支撑工位,确保承托工位和支撑工位间作用力传递,进而提升两者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安装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及其装配结构
本技术涉及集成吊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强件及其装配结构。
技术介绍
集成吊顶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室内装修中,具有拆装方便和装饰效果多样化的特点。现有的集成吊顶包括悬置在天花板下方的三角龙骨以及悬置在三角龙骨下方的装饰板,装饰板拼合形成平整的装饰面。装饰板通过连接件悬置在三角龙骨下方。随着使用者对集成吊顶功能的提升,会在集成吊顶上增设电器模块或者采用更厚重的装饰板,导致三角龙骨的夹口无法满足稳定夹持固接电器模块或装饰板的要求,既影响使用安全,还使得装饰板因悬置不稳定而影响拼合平整性,影响美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及其装配结构,通过在三角龙骨和连接件间通过增设加强件来提升连接稳定性,既提升使用安全性,还确保安装精度,提升美观性。本技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包括长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中部弯折形成夹持部,所述本体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承托部,所述本体通过夹持部固定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承托部自下而上抵触在承托工位上。加强件承受来自承托工位的竖向作用力并将竖向作用力传递至支撑工位,确保承托工位和支撑工位间作用力传递,进而提升两者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安装精度。作为优选,所述夹持部呈开口朝下设置的C形,所述开口的宽度可调,以使夹持部可套置夹持在所述支撑工位上。夹持部具有供支撑工位插置的内腔,通过增加夹持部与支撑工位间的接触面积来提升两者连接强度,进而为加强件提供有效支撑。开口可调,使得夹持部既可以通过扩口操作实现与支撑工位套接,还可以通过缩口操作实现与支撑工位稳定夹持。作为优选,所述夹持部内腔具有平整的顶壁,所述夹持部通过顶部平整地搭接在所述支撑工位上。加强件通过夹持部内腔的顶壁搭接在支撑工位上,且顶壁呈水平状,有效防止夹持部因受力而发生水平向偏移的情况,提升连接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开口的一侧边缘斜向下且背向夹持部延伸形成一体式的承托部,另一侧斜向下且背向夹持部延伸形成手持着力部。手持着力部既方便使用者抓取加强件,还能对开口进行扩口操作,方便单手安装。作为优选,所述夹持部的竖向投影与承托部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确保承托工位和支撑工位的竖向投影错位设置,确保承托部和夹持部均具有独立的装配操作空间;所述手持着力部的竖向投影与所述夹持部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方便使用者通过手持着力部对开口进行扩口操作。一种加强件用装配结构,包括三角龙骨以及悬置固接在三角龙骨下方的连接件,三角龙骨顶部形成支撑工位,所述连接件内端设有与三角龙骨卡置连接的插板,外端向上延伸形成水平朝向插板敞露的承托槽,所述承托槽的顶壁形成承托工位,所述三角龙骨和连接件间通过加强件固接,加强件通过夹持部固接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插入承托槽的承托部承托连接件外端。在三角龙骨和连接件间增设加强件,有效提升两者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连接件的承重性能,既确保使用安全性,防止出现装饰板或电器模块发生跌落的情况,还确保安装精度,确保装饰板平整衔接,提升美观性。连接件的内端通过插入夹口的插板与三角龙骨固接,外端通过加强件与三角龙骨固接,确保连接件始终维持水平姿态,提升装饰板和电器模块的定位稳定性。作为优选,所述三角龙骨包括顶板以及由顶板两侧向下弯折并围合形成的夹口,所述夹持部的开口可在供顶板竖向插拔拆装的扩口状态以及夹持三角龙骨顶板的缩口状态间切换。夹持部处于扩口状态时,顶板能以水平姿态竖向穿越开口,方便加强件装配。夹持部处于缩口状态时,顶板被卡置定位在夹持部的内腔中,防止顶板发生脱离夹持腔的情况。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一端弯折形成承托部,另一端弯折形成手持着力部,通过拉拽手持着力部实现开口由缩口状态向扩口状态切换。承托部用于接收来自连接件的竖向作用力,手持着力部用于抓取加强件并控制开口状态。作为优选,所述承托槽的槽口上缘向下延伸形成限位条,所述承托部呈端部上翘的钩状,安装到位后,承托部端面插入承托槽并自下而上地抵触在所述承托工位上。钩状的承托部勾搭在承托槽内,限位条对承托部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承托部脱离承托槽。作为优选,所述手持着力部的水平向投影高于所述连接件的水平向投影,以在手持着力部周边形成操作空间。手持着力部周边与三角龙骨、连接件均为分离设置,确保使用者能抓握手持着力部并对开口状态进行调整,方便拆装加强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三角龙骨和连接件间增设加强件,有效提升两者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连接件的承重性能,既确保使用安全性,防止出现装饰板或电器模块发生跌落的情况,还确保安装精度,确保装饰板平整衔接,提升美观性。附图说明图1为加强件装配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加强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加强件使用状态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本体,2、夹持部,3、承托部,4、开口,5、手持着力部,6、三角龙骨,7、连接件,8、插板,9、承托槽,10、限位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及其装配结构,由三角龙骨6以及悬置固接在三角龙骨6下方的连接件7组成,三角龙骨6顶部形成支撑工位,所述连接件7内端设有与三角龙骨6卡置连接的插板8,外端向上延伸形成水平朝向插板8敞露的承托槽9,所述承托槽9的顶壁形成承托工位,所述三角龙骨6和连接件7间通过本体1固接,本体1通过夹持部2固接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插入承托槽9的承托部3承托连接件7外端。如图2所示,本体1包括长条状的本体,所述本体中部弯折形成夹持部2,所述本体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承托部3,所述本体通过夹持部2固定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承托部3自下而上抵触在承托工位上。在安装时,本体1通过夹持部2夹持在三角龙骨6上,再通过承托部3对连接件7起到支撑作用。首先,使用者通过抓握手持着力部5,以使承托部3插入对应连接件7的承托槽9内;之后,夹持部2斜向套置顶板,使得顶板朝向承托部3侧先穿越开口4并插入夹持部2的内腔;再后,使用者通过背向承托部3拉拽手持着力部5使得开口4由缩口状态切换至扩口状态,并使得顶板背向承托部3侧穿越开口4插入夹持部2内腔;最后,使用者松开手持着力部5,开口4在自身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由扩口状态切换至缩口状态,利用夹持部2紧密夹持顶板。安装到位后,所述承托部3竖向抵触在承托工位上,夹持部2竖向夹持三角龙骨6,使得连接件7收到的竖向作用力能有效地传递至三角龙骨6上。连接件7的内端和外端分别被三角龙骨6和本体1悬置定位,以使连接件7始终以水平姿态悬置在三角龙骨6下方,既为装饰板和电器模块提供稳定支撑,还有效提升连接件7的载重性能,提升使用体验。在实际操作中,所述本体一端弯折形成承托部3,另一端弯折形成手持着力部5,通过拉拽手持着力部5实现开口4由缩口状态向扩口状态切换。所述三角龙骨6包括顶板以及由顶板两侧向下弯折并围合形成的夹口,所述夹持部2的开口4可在供顶板竖向插拔拆装的扩口状态以及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包括长条状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中部弯折形成夹持部(2),所述本体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承托部(3),所述本体通过夹持部(2)固定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承托部(3)自下而上抵触在承托工位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包括长条状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中部弯折形成夹持部(2),所述本体一端斜向下弯折形成承托部(3),所述本体通过夹持部(2)固定在支撑工位上,并通过承托部(3)自下而上抵触在承托工位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呈开口(4)朝下设置的C形,所述开口(4)的宽度可调,以使夹持部(2)可套置夹持在所述支撑工位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内腔具有平整的顶壁,所述夹持部(2)通过顶部平整地搭接在所述支撑工位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4)的一侧边缘斜向下且背向夹持部(2)延伸形成一体式的承托部(3),另一侧斜向下且背向夹持部(2)延伸形成手持着力部(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集成吊顶用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部(2)的竖向投影与承托部(3)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或者,所述手持着力部(5)的竖向投影与所述夹持部(2)的竖向投影互为错位设置。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加强件用装配结构,包括三角龙骨(6)以及悬置固接在三角龙骨(6)下方的连接件(7),三角龙骨(6)顶部形成支撑工位,所述连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沈祥林圣全丁云斌吴戴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