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在冷却塔扩压段的壁面上开有水平条缝,在扩压段的壁面下缘设置导流板,将沿扩压段壁面淌下的水引入集水槽,再从集水槽底部均布的小孔均匀下落,落入下方弧形导流板内侧的分隔室中,分隔室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分隔室中的水通过底部小孔匀速流出,均匀进入填料层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导流板,集水槽和分隔室的组合结构形式,使水流均匀下落,能有效消除壁流现象,显著改善塔内流场,确保进塔空气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可有效消除扩压器底部的壁流,提高进塔空气量,进而提高水的冷却效果。属流体工程
技术介绍
在喷射式冷却水塔中,众多立式布置的冷却水塔是利用装在渐缩渐扩管喉部前的喷嘴,由下往上高速喷水,在渐缩渐扩管喉部形成低压区,塔外的空气在大气压力作用下流入冷却塔内,与被喷出的水相互混合,使水滴外表面的部份水蒸发,进行热质交换,从而降低水滴温度,被蒸发的水变为水蒸汽后,与吸入空气共同向塔顶排入大气。此类冷却水塔不装风机,故亦被称为流体动力冷却塔。由于喷射式冷却水塔不装风机而利用水系统的水压喷射,部分下落的水,在淌下时会形成水膜,扩压段壁流严重,甚至在下部造成水幕,影响空气的吸入量,减少了水与空气的接触表面积,影响了冷却效果,往往达不到常规塔的水温差标准要求。常规标准塔要求在冷幅(即出水温度t2-湿球温度τ)=5℃或4℃时,水温差(t2-t1)值亦达到5℃。在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技术是在扩压器的底部加装间断凸块,使水幕溅散,但会影响主流场的流态,影响风量吸入,导致冷效不同程度的下降,亦不能根治壁流。为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新型结构的冷却水塔,当水滴在塔内下落时,能使从扩压腔壁部向下淌的水均匀分流,在其下部不会造成水幕,不会堵塞进塔空气流道,使进塔空气量相对较多,进而能达到所需的冷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提供一种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能消除冷却塔壁流现象,改善塔内流场,确保进塔空气量,提高冷却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专利技术在冷却塔扩压段的壁面上开有水平条缝,在扩压段的壁面下缘设置导流板,将沿扩压段壁面淌下的水引入集水槽,再从集水槽底部均布的小孔均匀下落,落入下方弧形导流板内侧的分隔室中,分隔室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分隔室中的水通过底部小孔匀速流出,均匀进入填料层内,从而有效消除了壁流,提高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具体结构为冷却水塔的中部设置喷管,喷嘴按一定间隔均匀分布在喷管上,喷管的下方设置填料层。在水塔扩压段下端最小截面处上方的壁面上开有一水平条缝,扩压段壁面下缘的外侧装有一块向外凸出的导流板,其凸出距离按冷却塔淋水密度大小而定。在导流板的下面设有集水槽,集水槽的底部开有等直径均匀排列的小孔,扩压段下方的弧形导流板内侧设置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的分隔室,分隔室的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循环冷却水流入喷管,从喷嘴向上喷出,然后下落,一部分水沿扩压段的壁面淌下,通过扩压段下端最小截面处开的水平条缝,及扩压段壁面下缘装的导流板,将水引入集水槽,再从集水槽底部的等直径小孔均匀下落,落入下方弧形导流板内侧的分隔室中,分隔室中各个等高条格内的水位高度基本相同,分隔室中的水再通过底部小孔匀速流出,落入下部设置的填料层上表面,在填料内缓慢下落,并再一次进行热湿交换。本专利技术的新型结构能有效消除壁流现象,不会在喉部最小截面处形成水幕,能显著的改善塔内流场,确保进塔空气量,进而提高传热传质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结构原理图。图1中,1为喷管,2为喷嘴,3为扩压段,4为导流板,5为填料层,6为收水器,7为集水槽,8为分隔室,9为塔架,10为弧形导流器。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2中,1为喷管,2为喷嘴,5为填料层。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集水槽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分隔室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是分隔室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喷管1、喷嘴2、扩压段3、导流板4、填料层5、收水器6、集水槽7、分隔室8、塔架9、弧形导流器10。冷却水塔的中部设置喷管1,喷嘴2按一定间隔均匀布置在喷管1上,喷管1的下方设置填料层5。在水塔扩压段3下端最小截面处上方的壁面上开有一水平条缝,扩压段3壁面下缘的外侧装有一块向外凸出的导流板4,其凸出距离按冷却塔淋水密度大小而定。在导流板4的下面设有集水槽7,集水槽7的底部开有等直径均匀排列的小孔,扩压段3下方的弧形导流板10内侧设置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的分隔室8,分隔室8的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右视图。如图2所示,冷却水塔的中部设置喷管1,喷嘴2按一定间隔均匀布置在喷管1上,喷管1的下方设置填料层5。本专利技术中集水槽的结构如图3、图4所示,导流板4下面设置集水槽7,集水槽7的底部开有等直径均匀排列的小孔。本专利技术中分隔室的结构如图5、图6所示,弧形导流板10内侧设置的分隔室8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分隔室8的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当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高温水(通常为37℃)流入喷管1,从喷嘴2向上喷出,在扩压段3内腔上升,达到塔顶部后,然后下落,下落时有一部分水沿扩压段3的壁面淌下,通过扩压段3下端最小截面处开的水平条缝,及扩压段3壁面下缘装的导流板4,将水引入集水槽7。集水槽7的底部均布等直径小孔,使水均匀下落,落入下方弧形导流板内侧的分隔室8中,分隔室8中各个等高条格内的水位高度基本相同,分隔室8中的水通过底部小孔匀速流出,均匀进入填料层5内,从而有效消除了壁流,提高了配水均匀性,有利于提高冷却塔的散热性能。本专利技术中的喷嘴喷口下部流道可采用为1/4椭圆形,或弧形流道或渐缩等速流道,这些流道可明显降低流阻,在相同水压下流速高,可使用较小直径的喷嘴,有利于水滴细化或增加喷嘴布置间距,有利于提高进塔空气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冷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导流板4,采用集水槽7和分隔室8的组合结构形式,使水流均匀下落,不会在喉部最小截面处形成水幕,不会影响空气的吸入量,因而能提高冷却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冷却水塔的中部设置喷管(1),喷嘴(2)均匀分布在喷管(1)上,喷管(1)的下方设置填料层5,其特征在于在水塔扩压段(3)下端最小截面处上方的壁面上开有水平条缝,扩压段(3)壁面下缘的外侧装有向外凸出的导流板(4),导流板(4)的下面设有集水槽(7),集水槽(7)的底部开有等直径均匀排列的小孔,扩压段(3)下方的弧形导流板(10)内侧设置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的分隔室(8),分隔室(8)的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在冷却塔扩压段的壁面上开有水平条缝,在扩压段的壁面下缘设置导流板,将沿扩压段壁面淌下的水引入集水槽,再从集水槽底部均布的小孔均匀下落,落入下方弧形导流板内侧的分隔室中,分隔室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底部均匀开有小孔。分隔室中的水通过底部小孔匀速流出,均匀进入填料层内。本专利技术采用导流板,集水槽和分隔室的组合结构形式,使水流均匀下落,能有效消除壁流现象,显著改善塔内流场,确保进塔空气量,进而提高散热效率。文档编号F28F25/08GK1916552SQ20061011706公开日2007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12日专利技术者任世瑶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壁流喷射式冷却水塔,冷却水塔的中部设置喷管(1),喷嘴(2)均匀分布在喷管(1)上,喷管(1)的下方设置填料层5,其特征在于在水塔扩压段(3)下端最小截面处上方的壁面上开有水平条缝,扩压段(3)壁面下缘的外侧装有向外凸出的导流板(4),导流板(4)的下面设有集水槽(7),集水槽(7)的底部开有等直径均匀排列的小孔,扩压段(3)下方的弧形导流板(10)内侧设置由若干个等高条格构成的分隔室(8),分隔室(8)的底部均匀开有小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世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