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该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植物综合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和营养物净化区。该系统实现了污水过滤、沉淀、增氧、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结合土壤过滤系统可将劣五类水净化为三类水。同时将设计和功能巧妙融合,净化水质的同时可作为供游人科普、观赏的景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处理净化系统,特别是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将增加40%,届时将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美国的1/5,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近年来,我国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已是伤痕累累。我国水质级别分五类,一到三类简单处理就能饮用,四类及以下则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而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中四类以下水质就占27.9%。作为北方重要水源的黄河,有38.7%基本丧失使用功能。截止2015年年底,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735.3亿吨,相当于一个青海湖。其中,生活污水占了七成,主要体现为洗涤水、粪便水以及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也是重要污染源。现今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高效净化功能的低能耗景观水系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通过各种净化景观设施的综合配制,完成了污水过滤、沉淀、增氧、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有效降低水体内有害污染物,实现自然无形的水质自净。同时将设计和功能巧妙融合,在提高整体水质的同时,可作为供游人科普、驻足观赏的景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植物综合净化区1、重金属净化区2、病原体净化区3和营养物净化区4;其中,植物综合净化区1中混合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重金属净化区2中种植沉水植物,病原体净化区3中种植挺水植物,营养物净化区4中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如上所述的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优选地,所述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植物综合净化区1、重金属净化区2、病原体净化区3、营养物净化区4和水质稳定控制区5;植物综合净化区1中混合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重金属净化区2种植的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少量浮水植物,沉水植物选自:红线草,金鱼藻,黑藻伊乐藻和菹草,浮水植物选自:凤眼莲、睡莲和浮萍;病原体净化区3中种植的植物选自:芦苇、香蒲、水芹、菖蒲、黑三棱和灯心草;营养物净化区4中种植的植物包括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选自:芦苇、伞草、美人蕉、香蒲、水烛和灯心草;浮水植物选自:浮萍、眼子菜、凤眼莲、睡莲、彩藕和槐叶萍;水质稳定控制区5中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混合种植,同时投放食草鱼、虾和/或贝类,形成完整生物链;挺水植物选自:菖蒲、水葱、苦草、美人蕉和灯心草;沉水植物选自:金鱼藻、菹草和伊乐藻;浮水植物选自:睡莲、眼子菜和槐叶萍。如上所述的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优选地,所述人工湿地还包括砾石净化区7和蓄水涵养区8;砾石净化区7设置在植物综合净化区1上游和/或水质稳定控制区5下游,砾石净化区7由多层砾石堆砌而成;砾石层总厚度为500~800mm,砾石粒径为100~300mm;砾石上种植吸污力强、根系发达、固沙力强、耐淹的草本植物;蓄水涵养区8为蓄水池,设置在营养物净化区4或水质稳定控制区5下游,经人工湿地净化后的水流入蓄水涵养区8,其中设有大量亲水平台,供人观赏休息。本技术设置五个净水功能单元对河、湖等地表水进行综合净化,利用水生植物吸附重金属、吸收分解营养物、释放抗生素的作用对水体进行综合净化。根据不同植物的净化功效划分为至少三个功能区,依次为:重金属净化区、病原体净化区和营养物净化区,依次重点净化重金属、病原体和营养物。该步骤可去除大部分重金属、病原体和总氮,出水达到景观三类水标准。人工湿地还可包括水质稳定控制区,该区域的功能是保持水质稳定。植物综合净化区中合理配置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同时投放食草鱼、虾、贝类,形成完整生物链。内河的水通过以上所述的净化系统净化后,水质已达到净化要求,注入蓄水涵养区的蓄水池中,可供游人驻足游憩。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将多种不同功能的污水净化区域合理配置,实现了污水过滤、沉淀、增氧、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有效降低水体内有害污染物,同时将净化功能和景观设计巧妙融合,在提高整体水质的同时,可作为供游人科普、驻足观赏的景观。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某滨江绿地)该净化系统沿一侧江岸设置。如图1所示,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七个功能区域:砾石净化区7、植物综合净化区1、重金属净化区2、病原体净化区3、营养物净化区4、水质稳定控制区5和蓄水涵养区8。各功能区域间通过墙体隔离,污水通过溢流方式进入下一功能区。1.砾石净化区砾石净化区7由多层砾石堆砌而成,面积为810m2,入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砾石净化区的两端;砾石层总厚度为0.6m,砾石粒径为100~300mm。地表水通过多层砾石再次进行过滤,滤去各种湿地生物材料,从而输出可供游人嬉戏及灌溉全园的内河净水。砾石上种植吸污力强、根系发达、固沙力强、耐淹的草本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菰、荻、水芹,湿生植物如:苔草、莎草、镳草。2.植物综合净化区经过砾石滩过滤后,去除较大颗粒的悬浮物及少部分化学污染物,进入内湿地的水质仍较差。为保证水与植被接触的面积尽可能大,植物综合净化区1以挺水、漂浮、沉水植物混合种植对水中各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该区域面积为2460m2。受潮汐影响,一般水位变化在2.2m(最低水位)至3.29m(平均高潮位)之间,选择植物耐淹性有永久性和间歇性水淹。选择种植对各种污染物有综合吸收能力的植物,或各种植物交错种植。挺水植物:芦苇、菰、荻、水芹、泽泻、菖蒲、千屈菜;漂浮植物:凤眼莲、浮萍、槐叶萍;沉水植物:眼子菜、金鱼藻。3.重金属净化区植物能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镉、汞、砷等,其吸收积累能力为: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不同部位浓缩作用也不同,一般为:根>茎>叶。因此重金属净化区2以种植沉水植物为主,以漂浮植物为辅。沉水植物如:红线草,金鱼藻,黑藻、伊乐藻和菹草等。漂浮和浮叶植物如:凤眼莲、睡莲、浮萍等。少量种植挺水植物,如:灯心草、风车草、香蒲、芦苇、鸢尾等,该区域面积为1855m2。4.病原体净化区一些水生植物可以从根部释放抗生素,当污水经过这些水生植物时,一系列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和肠球菌等被去除。病原体净化区3的植物主要以挺水植物为主,如:芦苇、香蒲、水芹、菖蒲、黑三棱、灯心草等。该区域面积为3025m2。5.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植物综合净化区(1)、重金属净化区(2)、病原体净化区(3)、营养物净化区(4)、水质稳定控制区(5)和蓄水涵养区(8),还包括砾石净化区(7);/n其中,植物综合净化区(1)中混合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重金属净化区(2)中种植沉水植物,病原体净化区(3)中种植挺水植物,营养物净化区(4)中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n砾石净化区(7)设置在植物综合净化区(1)上游和/或水质稳定控制区(5)下游,砾石净化区(7)由多层砾石堆砌而成;砾石层总厚度为500~800mm,砾石粒径为100~300mm;砾石上种植吸污力强、根系发达、固沙力强、耐淹的草本植物;/n蓄水涵养区(8)中设有大量亲水平台,供人观赏休息。/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0 CN 20182214902881.一种地表水人工湿地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植物综合净化区(1)、重金属净化区(2)、病原体净化区(3)、营养物净化区(4)、水质稳定控制区(5)和蓄水涵养区(8),还包括砾石净化区(7);
其中,植物综合净化区(1)中混合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重金属净化区(2)中种植沉水植物,病原体净化区(3)中种植挺水植物,营养物净化区(4)中种植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砾石净化区(7)设置在植物综合净化区(1)上游和/或水质稳定控制区(5)下游,砾石净化区(7)由多层砾石堆砌而成;砾石层总厚度为500~800mm,砾石粒径为100~300mm;砾石上种植吸污力强、根系发达、固沙力强、耐淹的草本植物;
蓄水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孔坚,俞宏前,周水明,宋昱,方渊,张冰月,陈昊,刘云千,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