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设计开发
,特别涉及一种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两种。承载式车身没有单独承受外力的底盘结构,只是用车身支撑着各部件,也就是说整个车身作为一体,没有独立的大梁设计,悬挂通过副车架安装在车身上,车身的负载通过悬挂装置传给车轮。承载式车身结构重量小、车辆稳定性高,并有着成本低、重量轻,油耗低、舒适性好等优点,但非承载式结构也存在车身刚性较差,特别是抗对角扭曲刚性差等不足。非承载式车身又称底盘大梁架,其有着独立的大梁、也即车架,并且会有专门的底盘受力结构,像发动机、传动等核心部件均设置于车架上。车架作为一个整体是支撑全车的基础,在这一整体结构之上,整个人员乘坐的车身部分则为另外一个整体。车架和上部的车身之间主要是用悬置连接,其就好比生活中的上下铺,底盘是下,车身部分是上,车身只承载驾乘人员的重力,不用考虑车身对车架承载所起的辅助作用。非承载式车身的优点是有独立的车架,底盘强度较高,抗颠簸性能好,此外四个车轮受力再不均匀,也是由车架承担,而不会传递到车身上去,因此车厢变形小,平稳性和安全性好,而且厢内噪音低。但非承载式车身结构也存在比较笨重,汽车质心高,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的缺点,特别是其重量大,导致整车成本较高,以及汽车使用时油耗往往居高不下。随着电气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石油资源的逐渐紧缺,电动汽车正逐步走向人们的生活中,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并且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用以确定车架后端上的进行车架与车身间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后端结构包括分设于两侧的纵梁,连接于各所述纵梁上的后减震器塔,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后端之间的后横梁和后防撞梁总成,以及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之间的电机,和分别设置于两侧的所述纵梁上的后悬架安装支架;/n且所述车架后端结构上的连接点为分散布置于车架后端上不同区域的若干个,该连接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nS1、根据整车开发设计目标,建立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nS2、将所建立的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利用有限元处理软件对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文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处理,并输出网格化处理后的网格文件;/nS3、将步骤S2输出的网格文件导入模态仿真软件中,定义仿真频率区间,利用模态仿真软件仿真车架后端模型在所述频率区间中的各阶频率下的车架模态,并输出每阶频率下的车架后端模态图;/nS4、统计各阶频率所对应的车架后端模态图中的车架上各位置的模态值,以不同阶频率下车架后端模态图中各区域内低模态重合度最大的位置作为该区域的车架与车身间连接点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用以确定车架后端上的进行车架与车身间连接的连接点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后端结构包括分设于两侧的纵梁,连接于各所述纵梁上的后减震器塔,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后端之间的后横梁和后防撞梁总成,以及连接于两侧所述纵梁之间的电机,和分别设置于两侧的所述纵梁上的后悬架安装支架;
且所述车架后端结构上的连接点为分散布置于车架后端上不同区域的若干个,该连接点位置的确定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S1、根据整车开发设计目标,建立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
S2、将所建立的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利用有限元处理软件对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文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处理,并输出网格化处理后的网格文件;
S3、将步骤S2输出的网格文件导入模态仿真软件中,定义仿真频率区间,利用模态仿真软件仿真车架后端模型在所述频率区间中的各阶频率下的车架模态,并输出每阶频率下的车架后端模态图;
S4、统计各阶频率所对应的车架后端模态图中的车架上各位置的模态值,以不同阶频率下车架后端模态图中各区域内低模态重合度最大的位置作为该区域的车架与车身间连接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后端结构三维模型可通过CATIA、UG或Pro/E建立,所述有限元处理软件为ANSA或HypermeSh,所述仿真软件为NASTRAN或ABAQUS。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率区间为1HZ至所述车架后端结构所承载的电机的固有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后端结构连接点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后端上的各车架车身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穆峰,孙喜冬,张葆华,甄林涛,孙志伟,许占高,李子新,陈立冬,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