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浆模塑杯盖和掀盖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5299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7
本纸浆模塑杯盖和掀盖的连接结构包括杯盖板,在杯盖板上设有与杯盖板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相对杯盖板翻转后在杯盖板上形成一个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至少一个翻转受力连接点与饮孔孔壁连接,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和饮孔通过撕裂线连接,饮孔为内径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饮孔,所述的撕裂线包括远离翻转受力连接点侧的U形段,以及位于U形段两端的弧形段,U形段和弧形段之间形成可撕断连接点且两个可撕断连接点以饮孔的轴心线对称分布,可撕断连接点至U形段底部的垂直距离一大于可撕断连接点至翻转受力连接点的垂直距离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纸浆模塑杯盖和掀盖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纸浆模塑杯盖
,尤其涉及一种纸浆模塑杯盖和掀盖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纸浆模塑杯盖,其非常环保且符合当前社会技术的发展趋势。纸浆模塑杯盖其盖在纸浆杯上后,为了便于将纸浆杯内部的液态物吸出,现有的方式一般是在纸浆模塑杯盖上设计一个饮口,而通过一个可撕断的掀盖将饮口封闭,其可以提高卫生性,以及安全性。虽然现有的上述纸浆模塑杯盖具有如上的诸多优点,但是,这种纸浆模塑杯盖还存下如下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可撕断的掀盖通过圆周均匀分布的可撕断连接点与饮口连接,在撕断可撕断连接点时,比较费力,还有可能由于用力过大导致内部液体的摇晃泄漏。第二、可撕断的裂缝侧壁为竖直面,而需要将掀盖撕开并翻转时,此时就需要有足够宽的裂缝供掀盖向上翻起,裂缝宽度较宽,导致保温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撕开省力且能够提升保温性能的纸浆模塑杯盖和掀盖的连接结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掀盖的连接结构包括杯盖板,在杯盖板上设有与杯盖板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相对杯盖板翻转后在杯盖板上形成一个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至少一个翻转受力连接点与饮孔孔壁连接,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和饮孔通过撕裂线连接,饮孔为内径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饮孔,所述的撕裂线包括远离翻转受力连接点侧的U形段,以及位于U形段两端的弧形段,U形段和弧形段之间形成可撕断连接点且两个可撕断连接点以饮孔的轴心线对称分布,可撕断连接点至U形段底部的垂直距离一大于可撕断连接点至翻转受力连接点的垂直距离二。优选方案,所述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为从上往下朝外设置的倾斜侧边。优选另外一种方案,所述的周向侧边和饮孔的孔壁形成锐角。优选方案,所述的周向侧边和饮孔的孔壁形成直角或者钝角。优选方案,所述的饮孔为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中的任意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翻转受力连接点连接在所述饮孔的孔壁上。本纸浆模塑杯盖包括杯盖板,以及连接在杯盖板外缘且与杯盖板一体成型的环形部,在杯盖板上设有与杯盖板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相对杯盖板翻转后在杯盖板上形成一个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翻转受力连接点与饮孔孔壁连接,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和饮孔通过撕裂线连接,饮孔为内径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为从上往下朝外设置的倾斜侧边,在杯盖板的上设有向下凹陷成型的掀盖卡槽且可撕开翻转掀盖相对杯盖板翻转后卡于掀盖卡槽内。优选方案,所述的可撕开翻转掀盖包括封闭板体,在封闭板体上表面设有向上凸起的接触凸起,在封闭板体的下表面设有与所述的接触凸起相对应的成型凹槽。优选方案,所述的接触凸起上设有从上往下朝前倾斜的接触面,以及连接在接触面顶侧和封闭板体上表面之间的坡面。优选方案,所述的撕裂线包括远离翻转受力连接点侧的U形段,以及位于U形段两端的弧形段,U形段和弧形段之间形成可撕断连接点且两个可撕断连接点以饮孔的轴心线对称分布,可撕断连接点至U形段底部的垂直距离一大于可撕断连接点至翻转受力连接点的垂直距离二。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纸浆模塑杯盖和掀盖的连接结构的优点在于:提高了保温性能,同时,还提高了掀盖翻转的平顺性;其次,还进一步提高了撕开效率,大幅节省了撕断所需要的力气,设计更加合理且更加人性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沿A-A线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中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可撕开翻转掀盖撕开并翻转的状态图。图中,杯盖板10、U形段10a、弧形段10b、环形部100、内凸锁止部100a、掀盖卡槽101、出气小孔102、可撕开翻转掀盖20、周向侧边200、接触凸起2011、接触面201a、坡面201b、封闭板体2001、接触凸起2011、成型凹槽2021、饮孔30、翻转受力连接点40、可撕断连接点50、垂直距离一L1、垂直距离二L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掀盖的连接结构包括杯盖板10,杯盖板10的上表面外缘形成有上凸的环形凸起部,在环形凸起部和杯盖板1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凹陷区,在杯盖板10上设有与杯盖板10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20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20相对杯盖板10翻转后在杯盖板10上形成一个饮孔30,优化方案,该饮孔30为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中的任意一种。当然,也可以是各种不规则的饮孔,只要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即可。如图5和图6所示,可撕开翻转掀盖20后侧通过至少一个翻转受力连接点40与饮孔30孔壁连接,优化方案,本实施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20后侧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翻转受力连接点40连接在所述饮孔30的孔壁上。可撕开翻转掀盖20的周向侧边和饮孔30通过撕裂线连接,饮孔30为内径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20的周向侧边200为从上往下朝外设置的倾斜侧边。在撕开并翻转可撕开翻转掀盖20时,由于是锥形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20的周向侧边难以与锥形饮孔的孔壁接触,这样也就可以提高撕开和翻转的平顺性,避免了相互接触导致的停滞,甚至卡死。同时,锥形饮孔的设计,可以缩小撕裂线的裂缝宽度,也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保温性能。而周向侧边200和饮孔30的孔壁形成锐角。如图2和图6所示,为了便于撕开,本实施例的撕裂线包括远离翻转受力连接点40侧的U形段10a,以及位于U形段10a两端的弧形段10b,U形段10a和弧形段10b之间形成可撕断连接点50且两个可撕断连接点50以饮孔30的轴心线对称分布,可撕断连接点50至U形段10a底部的垂直距离一L1大于可撕断连接点50至翻转受力连接点40的垂直距离二L2。这种设计,在撕开时,触发力的受力点位于可撕断连接点50的前方,而由于触发力的受力点和可撕断连接点50存在一定的前后距离,这种距离也就可以提高撕断效率,以及节省撕断所需要是力气,还可以避免撕断力较大而导致内部液体的晃动泄漏。翻转受力连接点40的宽度大于可撕断连接点50的宽度,这种设计其主要是为了确保撕开时的一个支撑强度,以及便于撕开。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纸浆模塑杯盖包括杯盖板10,以及连接在杯盖板10外缘且与杯盖板10一体成型的环形部100,在杯盖板10上设有与杯盖板10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20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20相对杯盖板10翻转后在杯盖板10上形成一个饮孔30,可撕开翻转掀盖20后侧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翻转受力连接点40与饮孔30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掀盖的连接结构,包括杯盖板,在杯盖板上设有与杯盖板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相对杯盖板翻转后在杯盖板上形成一个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至少一个翻转受力连接点与饮孔孔壁连接,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和饮孔通过撕裂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饮孔为内径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饮孔,所述的撕裂线包括远离翻转受力连接点侧的U形段,以及位于U形段两端的弧形段,U形段和弧形段之间形成可撕断连接点且两个可撕断连接点以饮孔的轴心线对称分布,可撕断连接点至U形段底部的垂直距离一大于可撕断连接点至翻转受力连接点的垂直距离二。/n

【技术特征摘要】
1.掀盖的连接结构,包括杯盖板,在杯盖板上设有与杯盖板一体成型的可撕开翻转掀盖且当可撕开翻转掀盖相对杯盖板翻转后在杯盖板上形成一个饮孔,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至少一个翻转受力连接点与饮孔孔壁连接,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和饮孔通过撕裂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饮孔为内径从上往下逐渐缩小的锥形饮孔,所述的撕裂线包括远离翻转受力连接点侧的U形段,以及位于U形段两端的弧形段,U形段和弧形段之间形成可撕断连接点且两个可撕断连接点以饮孔的轴心线对称分布,可撕断连接点至U形段底部的垂直距离一大于可撕断连接点至翻转受力连接点的垂直距离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掀盖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撕开翻转掀盖的周向侧边为从上往下朝外设置的倾斜侧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掀盖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周向侧边和饮孔的孔壁形成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掀盖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周向侧边和饮孔的孔壁形成直角或者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掀盖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饮孔为圆形、椭圆形和方形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掀盖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撕开翻转掀盖后侧通过两个间隔设置的翻转受力连接点连接在所述饮孔的孔壁上。


7.纸浆模塑杯盖,包括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骥李金萌刘致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绿森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