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淮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5016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所述座椅本体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下端和座椅本体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称重传感器,所述座椅本体内贯穿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均贯穿座椅本体并分别延伸至座椅本体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法简单,可通过快速翻转装置对儿童起到约束的作用,便于对儿童进行保护,还方便对座椅上方的空间进行限定,避免多人共用同一座椅的现象,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超载的现象,还方便同时对多个座椅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测,有效的避免安全带被儿童解开无法及时发现的情况,减轻了老师照看的负担,且方便在下车时快速得知座椅上是否还有遗留儿童,有效的提升了校车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幼儿校车座椅
本技术涉及校车座椅
,尤其涉及一种幼儿校车座椅。
技术介绍
校车,是指依照《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取得使用许可,用于接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上下学的7座以上的载客汽车。接送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小学生专用校车,车内护栏全部软化设计,传统座椅后面的小拉手全都取消,车前面的护栏也抬高,装有全景倒车镜,所有死角均可照到,并配置专用学童座椅。现有的座椅上均装有安全带,通过安全带对儿童进行约束以及刹车时避免儿童脱离座椅,但儿童使用安全带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随行老师逐一系好,且安全带连接不但较为繁琐,且车辆行驶时,由于儿童较多,老师并无法随时的全面照看,系好的安全带在部分儿童的好奇心下会被解开,从而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且现有的校车座椅在使用时,由于部分老师监管不到位,且儿童体型较小,存在两人或多人共用座椅的现象,导致安全带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现有的校车在下车时还会出现儿童遗留在车内而没有被及时发现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幼儿校车座椅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所述座椅本体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下端和座椅本体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称重传感器,所述座椅本体内贯穿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均贯穿座椅本体并分别延伸至座椅本体的两侧,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共同转动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上包覆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采用橡胶发泡材料制成,所述U型杆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上设有两个L型杆,两个所述L型杆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两个插杆,所述座椅本体的两侧均设有和插杆对应的插槽,所述座椅本体的两侧均固定有承载块,其中一个承载块的上端通过第二称重传感器固定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上端和另一个承载块的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优选地,所述按压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腔内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上端固定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上端贯穿空腔内的顶部并延伸至U型杆的上端,所述升降块的下端固定有两个第二弹簧,两个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均固定在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两个所述L型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升降块的两侧。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分别固定在两个L型杆一侧的第二挤压块,两个所述第二挤压块的一端均抵触有第一挤压块,所述第二挤压块和第一挤压块相抵触的一端均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第一挤压块的一侧均固定有插杆,所述插杆的一端贯穿空腔内的一端侧壁并延伸至U型杆的一侧,两个所述插杆的一端分别插设在两个插槽内。优选地,两个所述插杆上均套设有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一挤压块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空腔内的两端侧壁上。优选地,所述转动杆上套设有两个橡胶圈,两个所述橡胶圈的一侧分别抵触在座椅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橡胶圈的另一侧分别抵触在U型杆的两侧。优选地,所述承载板的上端固定有软垫。优选地,所述座椅本体的两侧均固定有限位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U型杆、挤压装置和固定装置等部件的配合,方便U型杆的快速翻转和固定,解决了儿童无法自行使用安全带,需老师逐一系好,且安全带连接较为繁琐的问题,有效的对儿童起到约束的作用,可有效避免刹车时儿童脱离座椅,且使用方法简单;2、通过座椅本体、两个称重传感器和U型杆等部件的配合,方便检测多个U型杆的使用状态,解决了儿童较多时老师难以全面照看,安全带被儿童解开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可有效避免安全带被儿童解开而无法及时发现的情况,方便老师的照看,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使用更方便;3、通过座椅本体、U型杆和转动杆等部件的配合,方便通过U型杆对座椅上方的空间进行限定,解决了现有的校车存在多人共用同一座椅的现象,导致安全带失去作用,且超载具有安全隐患的问题,有效的避免了超载的现象,使用更安全;4、通过座椅本体、承载板和第一称重传感器等部件的配合,方便在下车时快速得知座椅上是否还有遗留儿童,解决了下车时出现儿童遗留在车内无法及时发现的问题,有效的提升了校车的安全性能;综上所述,本技术使用方法简单,可通过快速翻转装置对儿童起到约束的作用,便于对儿童进行保护,还方便对座椅上方的空间进行限定,避免多人共用同一座椅的现象,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超载的现象,还方便同时对多个座椅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测,有效的避免安全带被儿童解开无法及时发现的情况,减轻了老师照看的负担,且方便在下车时快速得知座椅上是否还有遗留儿童,有效的提升了校车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收起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A处结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B处结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插杆的收起状态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的C处结构放大图;图中:1座椅本体、2承载板、3软垫、4转动杆、5承载块、6橡胶圈、7U型杆、8L型杆、9限位块、10升降块、11插杆、12第一挤压块、13第二挤压块、14压杆、15第一弹簧、16第一称重传感器、17第二称重传感器、18第二弹簧、19压板、20插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7,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座椅本体1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2,方便儿童的承载,承载板2的上端固定有软垫3,软垫3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提升乘坐的舒适性。在本技术中,承载板2的下端和座椅本体1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称重传感器16,第一称重传感器16可检测到座椅本体1的上端是否有儿童乘坐,方便对儿童进行照看,还可避免下车时儿童睡着等原因而被遗留在车内,使用更安全,座椅本体1内贯穿设有转动杆4,方便转动杆4的转动,转动杆4的两端均贯穿座椅本体1并分别延伸至座椅本体1的两侧,转动杆4的两端共同转动连接有U型杆7,方便U型杆7的转动。在本技术中,转动杆4上套设有两个橡胶圈6,两个橡胶圈6的一侧分别抵触在座椅本体1的两侧,两个橡胶圈6的另一侧分别抵触在U型杆7的两侧,通过橡胶圈6可提升摩擦力,从而方便U型杆7稳定的转动,且U型杆7在放下时可避免因颠簸而造成U型杆7上下运动,U型杆7上包覆有弹性垫,弹性垫可有效的保护儿童,避免磕碰等原因使儿童受伤,弹性垫采用橡胶发泡材料制成,具有弹性优良及缓冲性能好的优点,防护性能好。在本技术中,U型杆7内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按压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1)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2),所述承载板(2)的下端和座椅本体(1)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称重传感器(16),所述座椅本体(1)内贯穿设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的两端均贯穿座椅本体(1)并分别延伸至座椅本体(1)的两侧,所述转动杆(4)的两端共同转动连接有U型杆(7),所述U型杆(7)上包覆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采用橡胶发泡材料制成,所述U型杆(7)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上设有两个L型杆(8),两个所述L型杆(8)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两个插杆(11),所述座椅本体(1)的两侧均设有和插杆(11)对应的插槽(20),所述座椅本体(1)的两侧均固定有承载块(5),其中一个承载块(5)的上端通过第二称重传感器(17)固定有压板(19),所述压板(19)的上端和另一个承载块(5)的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1)的上端固定有承载板(2),所述承载板(2)的下端和座椅本体(1)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称重传感器(16),所述座椅本体(1)内贯穿设有转动杆(4),所述转动杆(4)的两端均贯穿座椅本体(1)并分别延伸至座椅本体(1)的两侧,所述转动杆(4)的两端共同转动连接有U型杆(7),所述U型杆(7)上包覆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采用橡胶发泡材料制成,所述U型杆(7)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按压装置,所述按压装置上设有两个L型杆(8),两个所述L型杆(8)的一端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上设有两个插杆(11),所述座椅本体(1)的两侧均设有和插杆(11)对应的插槽(20),所述座椅本体(1)的两侧均固定有承载块(5),其中一个承载块(5)的上端通过第二称重传感器(17)固定有压板(19),所述压板(19)的上端和另一个承载块(5)的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幼儿校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腔内的升降块(10),所述升降块(10)的上端固定有压杆(14),所述压杆(14)的上端贯穿空腔内的顶部并延伸至U型杆(7)的上端,所述升降块(10)的下端固定有两个第二弹簧(18),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8)的下端均固定在空腔内的一端侧壁上,两个所述L型杆(8)的一端分别固定在升降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华刘勇军
申请(专利权)人:黄淮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