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66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风机,所述冷风机内设置有过流通道、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上,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冷却流经所述过流通道的气体。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冷风机能够对进入过流通道的气体进行快速降温,提高降温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风机
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冷风机。
技术介绍
现有家用冷风机主要通过水循环系统将在水流经湿帘,通过水在湿帘内蒸发吸热带走部分热量从而使温度降低,但现有的冷风机的降温效果有限,室内温度降低缓慢,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冷风机,能够对进入过流通道的气体进行快速降温,提高降温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风机,所述冷风机内设置有过流通道、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上,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冷却流经所述过流通道的气体。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冷部位于所述过流通道内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二制冷部位于所述过流通道内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优选地,所述冷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邻设置,所述过流通道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冷风机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制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优选地,所述第二制冷部包括制冷片,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所述第二制冷部通过所述制冷片冷却流经所述过流通道的气体;所述制冷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制冷片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第二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口,所述热端设置在所述散热口上,所述冷端朝向所述过流通道内。优选地,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壳体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冷风机还包括除湿部,所述除湿部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内,当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所述第一制冷部关闭,所述除湿部开启。优选地,所述除湿部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的进风口处。优选地,当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所述第二制冷部关闭。优选地,所述除湿部包括制冷片,当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所述除湿部的所述制冷片制冷除湿。优选地,所述冷风机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第二制冷部和除湿部通信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制冷部和除湿部的启停。优选地,所述第二制冷部和所述除湿部能够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冷部为布水系统。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冷风机,能够对进入过流通道的气体进行快速降温,提高降温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左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第一侧壁;2、第二侧壁;3、第二制冷部;4、除湿部。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种冷风机,冷风机内设置有过流通道、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3,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3设置在过流通道上,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3冷却流经过流通道的气体。通过设置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3,能够对过流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梯级冷却,加快冷却速度,提高降温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冷部为布水系统。第一制冷部位于过流通道内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第二制冷部3位于过流通道内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能够使进入过流通道内的气体先经过第一制冷部进行冷却,然后经过第二制冷部3进行冷却,实现梯级冷却,且加快冷却速度。冷风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侧壁1和第二侧壁2,第一侧壁1和第二侧壁2相邻设置,过流通道包括出风口,出风口设置在冷风机的第一侧壁1上,第二制冷部3设置在第二侧壁2上。通过将第二制冷部3设置在与出风口相邻的侧壁上,使第二制冷部3更靠近出风口,能够对冷风机的出风进行更好的降温,提高降温效果。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壳体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壳体的中空结构为过流通道的一部分,气体从进风口进入,流经壳体的中空结构后,从出风口排出。进一步的,第一侧壁1和第二侧壁2为壳体相邻的两个侧壁,第一侧壁1与第二侧壁2垂直设置。第二制冷部3包括制冷片,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第二制冷部3通过制冷片冷却流经过流通道的气体;制冷片是热电半导体制冷组件,作为特种冷源,不需要制冷剂,没有污染,在冷风机中增加制冷片可增强冷风机制冷效果,用一个片件即可以实现冷风机制冷系统,制冷速度快,1分钟内可实现较大温差,温差可以达到40~65摄氏度之间;单个制冷元件功率很小,叠加使用功率可变,同时加以温度检测和控制手段可实现精准的温度控制。制冷片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制冷片包括冷端和热端,第二侧壁2上设置有散热口,热端设置在散热口上,冷端朝向过流通道内。通过设置制冷片,能够解决传统冷风机降温速度慢,降温效果受限问题;温度可控,解决长时间开机用户舒适度问题。进一步的,通过设置散热口保证了制冷片的热端的有效散热。进一步的,通过将制冷片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有效保证了制冷片对过流通道内的气体的冷却效果。制冷片与出风口在壳体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二制冷部3更靠近出风口,能够对冷风机的出风进行更好的降温,提高降温效果。冷风机还包括除湿部4,除湿部4设置在过流通道内,当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第一制冷部关闭,除湿部4开启。通过设置除湿部4,使冷风机增加了除湿功能。进一步的,关闭冷风机布水系统,使冷风机停止制冷。空气较为潮湿时,进入冷风机的过流通道的气体经过制冷片冷端,液化为水珠,滴落在接水盘中,从而减少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除湿的目的。除湿部4设置在过流通道的进风口处,增强了除湿效果。当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第二制冷部3关闭,防止过流通道内的气体在出风口处被液化,流入到过流通道内。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第一制冷部与第二制冷部3同时开启工作,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第一制冷部与第二制冷部3同时停止运行。除湿部4包括制冷片,当冷风机处于第二工况时,除湿部4的制冷片制冷除湿,通过设置除湿部4的制冷片,保证了除湿效果。进一步的,除湿部4的制冷片的冷端朝向过流通道的内侧,热端朝向过流通道的外侧。冷风机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与第二制冷部3和除湿部4通信连接,以控制第二制冷部3和除湿部4的启停,能够更为简便的控制第二制冷部3的启停。进一步的,控制部为冷风机的内部电路,第二制冷部3与内部电路连接进行温度和开合控制。第二制冷部3和除湿部4能够拆卸地设置在过流通道上,通过将第二制冷部3和除湿部4设置为可拆卸式结构或者模块化安装,降低了装配难度,便于生产和维修。将冷风机进入第一工况时,第一制冷部、第二时冷部同时开启,除湿部4处于关闭状态,使冷风机对空气进行制冷。将冷风机进入第二工况时,第一制冷部、第二时冷部同时关闭,冷风机的进风口风扇及除湿部4同时开启,除湿部4对进入空气进行除湿。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冷风机,能够对进入过流通道的气体进行快速降温,提高降温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内设置有过流通道、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3),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3)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上,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3)冷却流经所述过流通道的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内设置有过流通道、第一制冷部和第二制冷部(3),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3)设置在所述过流通道上,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所述第一制冷部和所述第二制冷部(3)冷却流经所述过流通道的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部位于所述过流通道内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所述第二制冷部(3)位于所述过流通道内气体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1)和第二侧壁(2),所述第一侧壁(1)和所述第二侧壁(2)相邻设置,所述过流通道包括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冷风机的第一侧壁(1)上,所述第二制冷部(3)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部(3)包括制冷片,所述冷风机处于第一工况时,所述第二制冷部(3)通过所述制冷片冷却流经所述过流通道的气体;
所述制冷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制冷片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第二侧壁(2)上设置有散热口,所述热端设置在所述散热口上,所述冷端朝向所述过流通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梦贤于瑞杰潘耀权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