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开采的
,具体的涉及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随着注氮气技术开发的不断推进,注氮气后稠油油藏原油变稠的问题突显,注氮气原油增稠已成为制约注氮气健康发展的问题之一。由于注入氮气对原油中各烃类组分的抽提作用以及注入氮气中所含氧气对原油的氧化作用,致使原油粘度升高,同时由于注氮气过程中伴有油田注水,因此在开采排液过程中,油水同出导致原油乳化增稠。原油增稠的油井普遍出现转掺稀生产、黏度增大、电流异常等情况,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目前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鲜有报道,国内油田从工艺上通过包括采用大冲程抽油机、降低注入压力、增大驱替压差等技术手段对油藏条件进行控制,然而这些在工艺上的调整未形成完整的方法体系,且技术手段缺乏针对性。特别对于具有独特油藏条件的缝洞型稠油油藏而言,在注氮气后,原油轻质组分在氮气的抽提作用下采出,造成原油流动性变差,同时重质组分在井底裂缝-孔洞中滞留堆积,造成近井地带的孔缝堵塞,引发因油井粘度高致使入泵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鉴于缝洞型稠油油藏的独特油藏条件,如果将现有添加降粘剂的传统稠油降粘工艺用于缝洞型稠油油藏,若达到理想效果则成本较高。为此,需针对缝洞型稠油油藏在注氮气后油井原油变稠问题建立有效地解决对策,保障注氮气井的正常生产,为注氮气技术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缝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根据注氮气前的生产方式将致稠井分为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和注氮气前掺稀井;其中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包括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和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然后按照分类采用以下不同的处理方法:(1)对于注氮气前不掺稀井,根据不同类型的不掺稀井采用不同处理方式:①对于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的方式;②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结合开井后进行掺稀生产的方式,最终达到井口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保证油井正常生产;③对于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过程中添加破乳剂的方式;(2)对于注氮气前掺稀井,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稀油,并在开井时采用高掺稀量后进行生产,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根据注氮气前的生产方式将致稠井分为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和注氮气前掺稀井;其中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包括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和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然后按照分类采用以下不同的处理方法:(1)对于注氮气前不掺稀井,根据不同类型的不掺稀井采用不同处理方式:①对于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的方式;②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结合开井后进行掺稀生产的方式,最终达到井口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保证油井正常生产;③对于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过程中添加破乳剂的方式;(2)对于注氮气前掺稀井,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稀油,并在开井时采用高掺稀量后进行生产,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2~1.5倍的顶替稀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5~1.8倍的顶替稀油,开井后以掺稀比为0.5~1进行掺稀生产,同时对油品性质进行检测,根据油品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云,赵海洋,李兆敏,何龙,任波,李宾飞,丁保东,王建海,李松岩,焦保雷,杨利萍,徐正晓,李婷婷,魏芳,李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