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4453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开采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针对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后原油变稠井,根据注氮气前油井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实现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可以顺利开井,同时保障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在原油性质发生变化后的正常举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开采的
,具体的涉及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随着注氮气技术开发的不断推进,注氮气后稠油油藏原油变稠的问题突显,注氮气原油增稠已成为制约注氮气健康发展的问题之一。由于注入氮气对原油中各烃类组分的抽提作用以及注入氮气中所含氧气对原油的氧化作用,致使原油粘度升高,同时由于注氮气过程中伴有油田注水,因此在开采排液过程中,油水同出导致原油乳化增稠。原油增稠的油井普遍出现转掺稀生产、黏度增大、电流异常等情况,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油井的正常生产。目前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鲜有报道,国内油田从工艺上通过包括采用大冲程抽油机、降低注入压力、增大驱替压差等技术手段对油藏条件进行控制,然而这些在工艺上的调整未形成完整的方法体系,且技术手段缺乏针对性。特别对于具有独特油藏条件的缝洞型稠油油藏而言,在注氮气后,原油轻质组分在氮气的抽提作用下采出,造成原油流动性变差,同时重质组分在井底裂缝-孔洞中滞留堆积,造成近井地带的孔缝堵塞,引发因油井粘度高致使入泵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鉴于缝洞型稠油油藏的独特油藏条件,如果将现有添加降粘剂的传统稠油降粘工艺用于缝洞型稠油油藏,若达到理想效果则成本较高。为此,需针对缝洞型稠油油藏在注氮气后油井原油变稠问题建立有效地解决对策,保障注氮气井的正常生产,为注氮气技术的推进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缝洞型稠油油藏在注入氮气后因氮气对原油的抽提作用以及注入氮气中所含氧气对原油的氧化作用、开井排液期的乳化作用导致原油粘度升高,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可解决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油井在氮气抽提及注入氮气中氧气氧化作用下致使原油变稠难以举升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油井生产方式,采取对应的解决对策,为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技术提供保障。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首先根据注氮气前的生产方式将致稠井分为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和注氮气前掺稀井;其中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包括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和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然后按照分类采用以下不同的处理方法:(1)对于注氮气前不掺稀井,根据不同类型的不掺稀井采用不同处理方式:①对于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的方式;②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结合开井后进行掺稀生产的方式,最终达到井口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保证油井正常生产;③对于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过程中添加破乳剂的方式;(2)对于注氮气前掺稀井,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稀油,并在开井时采用高掺稀量后进行生产,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所述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2~1.5倍的顶替稀油。所述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5~1.8倍的顶替稀油,开井后以掺稀比为0.5~1进行掺稀生产,同时对油品性质进行检测,根据油品粘度性质的变动选择是否继续进行掺稀生产,最终达到井口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保证油井正常生产。所述破乳剂的用量为500ppm~10000ppm,破乳剂的加注方式采用油管环空加入。破乳剂的用量是相对井口产出液进行计算。所述破乳剂为DSK-02、WD-11-13和WD-123中的一种。所述注氮气前掺稀井的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5~2倍的稀油;开井加大掺稀比后进行生产,按照注氮气前的不同掺稀比进行如下划分:(1)对于注氮气前掺稀比小于0.8的油井,注氮气后的开井掺稀比设置为注氮气前掺稀比的1~1.5倍,同时监测油品性质,根据油品粘度性质调整掺稀比,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2)对于注氮气前掺稀比为0.8~1.6的油井,注氮气后的开井掺稀比设置为注氮气前掺稀比的1.5~2倍,同时监测油品性质,根据油品粘度性质调整掺稀比,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3)对于注氮气前掺稀比为1.6~2.4的油井,注氮气后的开井掺稀比设置为注氮气前掺稀比的2~3倍,同时监测油品性质,根据油品粘度性质调整掺稀比,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处理方法针对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后原油变稠井,根据注氮气前油井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处理方法,实现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可以顺利开井,同时保障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在原油性质发生变化后的正常举升。在综合考虑安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利用该有针对性的完整处理方法体系实现了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油井的有效开采。该方法可适用于缝洞型稠油油井的注氮气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中。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2中B井注氮气后掺稀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所述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多轮次注氮气在近井抽提,氮气驱后抽提的轻质组分随原油一同产出,从而导致原油变稠。因此注氮气施工结束后,通过在油管及油套环空中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2~1.5倍的顶替稀油,利用稀油将井筒内气、水顶替至油藏深处,促使注入氮气走向油藏更深处,更好地发挥驱油性能;同时稀油在井底与油藏原油混合,降低原油粘度,利于施工后的开井。以50℃,粘度2000mPa﹒s作为正常生产的界限值,通过该实施例所述方法处理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后,可以正常生产。以A井为例,该井钻井过程中累计漏失钻井液1407.46m3,为溶洞型储集体,该井原油粘度为1770.2mPa﹒s(50℃),天然气中C5+含量为4.8%,为不掺稀生产油井,2015年开始注氮气施工,第一轮次注入氮气80×10m3后,原油粘度值上升到8432mPa﹒s(50℃),天然气中C5+含量提高到30.2%,氮气的抽提氧化导致油井不能够正常开井生产;第二轮注氮气开始,注氮气施工后通过在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3倍的顶替稀油,开井后原油粘度均维持在1500~1800mPa﹒s,能够保持正常生产。实施例2所述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多轮次注氮气抽提...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根据注氮气前的生产方式将致稠井分为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和注氮气前掺稀井;其中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包括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和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然后按照分类采用以下不同的处理方法:(1)对于注氮气前不掺稀井,根据不同类型的不掺稀井采用不同处理方式:①对于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的方式;②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结合开井后进行掺稀生产的方式,最终达到井口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保证油井正常生产;③对于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过程中添加破乳剂的方式;(2)对于注氮气前掺稀井,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稀油,并在开井时采用高掺稀量后进行生产,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根据注氮气前的生产方式将致稠井分为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和注氮气前掺稀井;其中注氮气前不掺稀井包括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和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然后按照分类采用以下不同的处理方法:(1)对于注氮气前不掺稀井,根据不同类型的不掺稀井采用不同处理方式:①对于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的方式;②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顶替稀油,结合开井后进行掺稀生产的方式,最终达到井口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保证油井正常生产;③对于注氮气后乳化致稠井采用在注氮气过程中添加破乳剂的方式;(2)对于注氮气前掺稀井,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稀油,并在开井时采用高掺稀量后进行生产,当采出原油粘度≤注氮气前的粘度值时,油井正常生产,掺稀比即保持该正常生产下的掺稀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洞型储集体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2~1.5倍的顶替稀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缝洞型稠油油藏注氮气致稠井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注氮气后不乳化致稠井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在注氮气施工结束后,对油管及油套环空注入体积为井筒体积1.5~1.8倍的顶替稀油,开井后以掺稀比为0.5~1进行掺稀生产,同时对油品性质进行检测,根据油品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中云赵海洋李兆敏何龙任波李宾飞丁保东王建海李松岩焦保雷杨利萍徐正晓李婷婷魏芳李海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