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4333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包括沉入河床的桩柱,所述桩柱上侧悬挂设置有挑梁,桩柱底部套设有与河床固定的喇叭状防护帽体;所述防护帽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帽头,防护帽体与帽头的连接处环绕设置有第一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弯折部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围绕桩柱中轴线分布并与桩柱滑动配合的冲泥板,防护帽体的底部环向的固定设置有穿入河床的锚钉;所述挑梁两侧通过吊绳连接有套设在桩柱上的圆筒状夯锤;所述夯锤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吊绳的吊耳。本发明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解决复杂流域冲刷问题的同时,避免投入大量石材,安装维护便捷,可回收,且对水下环境无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上临时工程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
技术介绍
水上临时工程主要是码头、栈桥和施工平台等结构,其基础多采用预制混凝土桩,钢管桩等,通过打桩设备直接打入河床。结构施工完毕后,桩基局部冲刷是影响桩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因素。圆柱桩周围的流场结构主要包括圆柱前的下行流、柱前冲击波和圆柱周围水流场的旋涡体系。而涡旋体系中的马蹄形漩涡是局部冲刷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范围约为桩基外径一倍的范围处。为保护水上工程就要对桩基采取冲刷防护措施,主要是在桩柱周围加设抗冲刷装置。现有抗冲刷装置主要有传统的抛石法、扩大基础、护圈防护、桩体开缝防护和桩前排桩防护等装置结构。但抛石法需大量石材,适于可以就地取材,且水深不大,易于抛投的工程;扩大基础需在河床底部干枯或采用水下围堰施工;护圈的效果与放置高度、护圈的尺寸和护圈的形式有关,设定后不易调节,且对河床防冲刷效果不理想;开缝和桩前排桩护等受水流流向限制,在复杂流域难以实施。上述防冲刷装置一旦施工完毕后,后期维护和回收困难,对水下环境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解决复杂流域冲刷问题的同时,避免投入大量石材,安装维护便捷,可回收,且对水下环境无影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包括沉入河床的桩柱,所述桩柱上侧悬挂设置有挑梁,桩柱底部套设有与河床固定的喇叭状防护帽体;所述防护帽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帽头,防护帽体与帽头的连接处环绕设置有第一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弯折部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围绕桩柱中轴线分布并与桩柱滑动配合的冲泥板,防护帽体的底部环向的固定设置有穿入河床的锚钉;所述帽头为圆环状;所述挑梁两侧通过吊绳连接有套设在桩柱上的圆筒状夯锤;所述夯锤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吊绳的吊耳。进一步的,所述桩柱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竖直的撑板,所述撑板的外沿与防护帽体的弯折部相对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补强板与所述冲泥板上均具有开孔。进一步的,所述夯锤由两个半筒状的锤体构成,各锤体两侧通过具有连接孔的对接板相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夯锤的横截面与所述帽头相匹配。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防护帽体可固定于水下的河床上,对水下环境无影响,防护效果好,通用性强。桩柱从河床拔出拆除时,桩柱底部的撑板可抵在防护帽体的弯折部底侧,使防护帽体可随桩柱一同拔出,起到可回收重复利用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护帽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夯锤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桩柱,2-防护帽体,3-夯锤,4-吊绳,5-挑梁,6-撑板,7-河床,21-帽头,22-锚钉,23-冲泥板,24-第一补强板,25-第二补强板,31-锤体,32-对接板,33-吊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包括沉入河床7的桩柱1,所述桩柱1上侧悬挂设置有挑梁5,桩柱1底部套设有与河床7固定的喇叭状防护帽体2;所述防护帽体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帽头21,防护帽体2与帽头21的连接处环绕设置有第一补强板24,防护帽体2的弯折部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补强板25,防护帽体2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围绕桩柱1中轴线分布并与桩柱1滑动配合的冲泥板23,防护帽体2的底部环向的固定设置有穿入河床7的锚钉22;所述帽头21为圆环状;所述挑梁5两侧通过吊绳4连接有套设在桩柱1上的圆筒状夯锤3;所述夯锤3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吊绳4的吊耳33,所述夯锤3由两个半筒状的锤体31构成,各锤体31两侧通过具有连接孔的对接板32相固定连接,所述夯锤3的横截面与所述帽头21相匹配;所述桩柱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竖直的撑板6,所述撑板6的外沿与防护帽体2的弯折部相对应;所述第二补强板25与所述冲泥板23上均具有开孔。本专利技术中桩柱1顶部的挑梁5可根据悬挂的夯锤3重量选择由人力或吊机来悬吊,桩柱1打入河床7后,可将防护帽体2由桩柱1顶端自由滑动至河床7上。围绕桩柱1中轴线竖直设置的冲泥板23,可起到冲开桩柱1外壁吸附的泥土、贝壳等物体,减小防护帽体2下沉的阻力。防护帽体2由套设在桩柱1上的夯锤3捶打至河床7中,使防护帽体2圆环部底侧的锚钉22穿入河床7相固定。夯锤3由两个半筒状的锤体31构成,可便于锤体31安装在桩柱1上,避免夯锤3从桩柱1顶端向下套设的步骤。防护帽体2上的第一补强板24和第二补强板25,可起到提高防护帽体2强度,增加防护帽体2整体使用寿命的效果。冲泥板23和第二补强板25上可增设开孔,冲泥板23开孔可保证防护帽体2内部水贯通,第二补强板25开孔可减小桩柱1周围水流的阻力。其中,所述夯锤3的横截面与所述帽头21相匹配,可提高夯锤3对防护帽体2捶打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包括沉入河床的桩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柱上侧悬挂设置有挑梁,桩柱底部套设有与河床固定的喇叭状防护帽体;所述防护帽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帽头,防护帽体与帽头的连接处环绕设置有第一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弯折部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围绕桩柱中轴线分布并与桩柱滑动配合的冲泥板,防护帽体的底部环向的固定设置有穿入河床的锚钉;所述帽头为圆环状;所述挑梁两侧通过吊绳连接有套设在桩柱上的圆筒状夯锤;所述夯锤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吊绳的吊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上临时工程桩基防冲刷装置,包括沉入河床的桩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柱上侧悬挂设置有挑梁,桩柱底部套设有与河床固定的喇叭状防护帽体;所述防护帽体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帽头,防护帽体与帽头的连接处环绕设置有第一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弯折部外侧环绕设置有第二补强板,防护帽体的内侧竖直设置有围绕桩柱中轴线分布并与桩柱滑动配合的冲泥板,防护帽体的底部环向的固定设置有穿入河床的锚钉;所述帽头为圆环状;所述挑梁两侧通过吊绳连接有套设在桩柱上的圆筒状夯锤;所述夯锤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吊绳的吊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上临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强伟亮高璞谢朋林周俊龙刘晓敏马慧杰贾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