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31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在上管段的底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L”形卡,各“L”形卡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相邻“L”形卡之间形成有倒“L”形空隙;在下管段的顶部端面相应设置有各倒“L”形卡,各倒“L”形卡的卡口与“L”形卡的卡口朝向向反;将“L”形卡和倒“L”形卡形成相互承插;通过转动上管段将上管段相对于下管段转过一角度,使“L”形卡与倒“L”形卡形成相互卡嵌,实现上管段与下管段之间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既实现了薄壁管桩的加长连接,也很好地解决了包括薄壁锥管桩在内的薄壁管桩类桩体抗拔能力缺陷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包括薄壁圆柱管桩和薄壁锥管桩;在相邻桩段之间利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以实现桩身加长。
技术介绍
在建筑物的兴建、公路路基的修筑、水利工程结构物的构建等土木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软弱地基处理和加固问题,采用桩基形式,以满足构筑物、构造物、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防沉降的要求。现行的各类桩由于对施工机构和运输的依赖性,使得桩长难以满足工程需要,存在成桩长度缺陷,难以实现标准化制作。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公告号为CN101949150A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透水薄壁锥形桩,其满足了地基承载力和防沉降的要求,具有承压优势,但其未能很好地解决承受拉力的要求,由于抗拔能力来源于桩与土的摩擦力;其连接结构中的呈竖向的榫体在承受抗拔(拉)时,会与下管段体脱落,不能使下部锥管段承受向上的拉力。因此,在遭受向上的拉力时,上下锥管段脱离,存在抗拔能力缺陷,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工程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一方面在相邻桩段之间进行加长连接,另一方面解决其抗拔能力缺陷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所述薄壁管桩是在分体设置、且相邻的上管段和下管段之间利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连接结构为卡扣式连接结构,包括;在所述上管段的底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L”形卡,所述各“L”形卡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相邻“L”形卡之间形成有倒“L”形空隙;在所述下管段的顶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倒“L”形卡,所述各倒“L”形卡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且与所述“L”形卡的卡口朝向向反;相邻倒“L”形卡之间形成有“L”形空隙;所述“L”形卡与所述“L”形空隙一一对应,所述倒“L”形卡与倒“L”形空隙一一对应,将所述“L”形卡和倒“L”形卡形成相互承插;通过转动上管段将上管段相对于下管段转过一角度,使所述“L”形卡与倒“L”形卡形成相互卡嵌。本专利技术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的特点也在于:所述相互卡嵌的“L”形卡和倒“L”形卡的表面与薄壁管桩的外圆周面共面。本专利技术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的特点也在于:所述“L”形卡与上管段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倒“L”形卡与下管段为一体化结构。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体现在:1、本专利技术针对薄壁管桩既实现了相邻桩段之间的加长连接,也良好地解决了其抗拔能力缺陷问题。2、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不需要施工焊接,通过承插和旋转即可完成连接,过程简单,显著缩短工期、降低工程费用。3、本专利技术尤其能适用于软弱地基的快速处理与加固时采用管类桩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上管段与下管段分体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上管段与下管段连接合体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1上管段,2下管段,11为倒“L”形空隙,12为“L”形卡,13为“L”形空隙,14为倒“L”形卡;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薄壁管桩是在分体设置、且相邻的上管段1和下管段2之间利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其连接结构为卡扣式连接结构,包括;在上管段1的底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L”形卡12,各“L”形卡12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相邻“L”形卡12之间形成有倒“L”形空隙11。在下管段2的顶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倒“L”形卡14,各倒“L”形卡14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且与“L”形卡12的卡口朝向向反;相邻倒“L”形卡14之间形成有“L”形空隙13。图中所示的“L”形卡12与“L”形空隙13一一对应,倒“L”形卡14与倒“L”形空隙11一一对应,将“L”形卡12和倒“L”形卡14形成相互承插;通过转动上管段1将上管段1相对于下管段2转过一角度,使“L”形卡12与倒“L”形卡14形成相互卡嵌,实现连接和抗拔。具体实施中,相互卡嵌的“L”形卡12和倒“L”形卡14的外表面与薄壁管桩的外圆周面共面;将“L”形卡12与上管段1设置为一体化结构,使“L”形卡12形成为沿上管段1向下的延伸段,且与上管段为相同厚度;并将倒“L”形卡14与下管段2设置为一体化结构,使倒“L”形卡14形成为沿下管段2向上的延伸段,且与下管段为相同厚度。为了保证相互之间的承插,“L”形空隙13的上沿口宽度不能小于“L”形卡11中水平卡条的长度;同样的,倒“L”形空隙11的下沿口的宽度不能小于倒“L”形卡14中水平卡条的长度。按本专利技术构思,针对卡扣式连接结构,其在下管段2的顶部端面上,也可以直接间隔设置为卡孔,使上管段1中的“L”形卡插入在卡孔中,通过转动上管段1将上管段1相对于下管段2转过一角度,使“L”形卡的水平卡条扣接在卡孔中,同样实现连接和抗拨。本专利技术适于圆柱薄壁管桩和锥管薄壁桩;尤其是针对公告号为CN101949150A的装配式透水薄壁锥形桩的实施,在其相邻桩段之间进行连接中,省略了原有技术方案中的椎体,使其连接结构更加简单可靠,解决了其抗拔能力的缺陷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所述薄壁管桩是在分体设置、且相邻的上管段(1)和下管段(2)之间利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其特征是:/n所述连接结构为卡扣式连接结构,包括;/n在所述上管段(1)的底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L”形卡(12),所述各“L”形卡(12)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相邻“L”形卡(12)之间形成有倒“L”形空隙(11);/n在所述下管段(2)的顶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倒“L”形卡(14),所述各倒“L”形卡(14)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且与所述“L”形卡(12)的卡口朝向向反;相邻倒“L”形卡(14)之间形成有“L”形空隙(13);/n所述“L”形卡与所述“L”形空隙一一对应,所述倒“L”形卡与倒“L”形空隙一一对应,将所述“L”形卡和倒“L”形卡形成相互承插;通过转动上管段(1)将上管段相对于下管段转过一角度,使所述“L”形卡与倒“L”形卡形成相互卡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壁管桩相邻桩段间连接结构,所述薄壁管桩是在分体设置、且相邻的上管段(1)和下管段(2)之间利用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其特征是:
所述连接结构为卡扣式连接结构,包括;
在所述上管段(1)的底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L”形卡(12),所述各“L”形卡(12)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相邻“L”形卡(12)之间形成有倒“L”形空隙(11);
在所述下管段(2)的顶部端面上沿圆周间隔设置各倒“L”形卡(14),所述各倒“L”形卡(14)的卡口沿圆周方向朝向一致,且与所述“L”形卡(12)的卡口朝向向反;相邻倒“L”形卡(14)之间形成有“L”形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婉娣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