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42995 阅读:27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园林规划领域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结构包括种植区、种植区与河道之间的第一过渡区、种植区与陆地之间的第二过渡区,种植区与第一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一交界带种植高大乔木植物,种植区与第二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二交界带种植灌木,第一过渡区内设置浅滩,浅滩内设置有鸟类喂食台,第二过渡区内铺设草坪,所述第二过渡区内还设置有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底部与河道连通,所述种植区内种植吸引野生鸟类取食的生态景观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对缓冲带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种植方法进行了具体规划,吸引目标飞禽停留或驻扎,增加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提高生物群落的环境抵抗力,提高群落自我调节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园林规划
,具体涉及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城市下垫面是人造的下垫面,人为的建筑面积占绝对优势,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出大量废气和热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城市出现了与郊区显然不同的局地气候,即城市气候。城市气候包括“热岛”、“干岛”、“雨岛”等现象。城市空气的水汽压比郊区水汽压平均低0.3~0.7hPa,相对湿度低4%~6%。由于城市上空存在大量凝结核,加上热岛效应以及城市粗糙表面的阻碍作用,气流作上升运动。因此,城市上空的云量和降水均比郊区多。构建城市生态园林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园林建设不仅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空气的净化。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由于气候、空气环境等诸多条件差异,城市与城市园林之间需要建立一条植物缓冲带以维护城市园林内生态自平衡。在传统概念中植物缓冲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指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没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物带,在陆地与河道之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对于传统的植物缓冲带建设,人们过多的重视植被对面源污染的隔离功能以及河道的水土保持等环境治理功能,对植物缓冲带的生态功能予以忽视,缺乏环保意识。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出现,出现了如铅丝石笼、土工材料结构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多孔介质结构护岸等新技术。墙式护岸结构稳定,抗水流冲积能力强,但不利于河道景观的绿化美观;坡式护岸可根据岸坡的坡度选择多种护岸结构型式,目前较多采用植草砖护砌,植草砖虽能进行绿化,但形态单一,不利于进一步的河道景观美化,也忽略了对植物缓冲带生态多样性建设的重要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包括种植区、种植区与河道之间的第一过渡区、种植区与陆地之间的第二过渡区,种植区与第一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一交界带,种植区与第二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二交界带,所述第一过渡区内设置浅滩,浅滩内设置有鸟类喂食台,第二过渡区内铺设草坪,所述第二过渡区内还设置有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底部与河道连通,所述种植区内种植吸引野生鸟类取食的生态景观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种植区内还设置有生态空窗区,所述生态空窗区由下到上分别为森林表土层和生态覆盖物层组成,边缘设置有防水土流失的栅栏,第一交界带种植高大乔木植物,第二交界带种植灌木。具体的,所述第一交界带所种植的高大乔木品种为金丝垂柳、柳杉或枫杨中一种或几种,第二交界带所种植的灌木植物品种为非洲茉莉、木槿、海桐、红花檵木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二过渡区草坪所种植草本植物品种为牛筋草、稞草、泽漆、苋类植物、狗牙根之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所述生态景观植物中包含桃金娘、冬红、虾子花、盐肤木、九里香、女贞、拐枣、圆叶乌桕、香樟、冬青。具体的,所述草坪与陆地之间铺设走道,所述走道表面为彩色沥青路面,在走道下方1-5m内土壤内预先铺设透水砖。具体的,所述雨水花园自下向上依次铺设砾石层、砂土层、种植土壤层和直径小于5cm的鹅卵石堆叠成的覆盖层,砾石层内埋设穿孔管,覆盖层相对于地表略微向下凹陷形成蓄水坡,在地表下埋设溢水管连通蓄水坡底部和周围河道,蓄水坡上种植植物。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的构建方法,所述生态景观植物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所述种植区土地每亩投放蚯蚓130-180公斤或在地表土壤混和体积比为10%-33.3%的蚯蚓粪;(2)在所述种植区内散植以拐枣、圆叶乌桕、冬青、樟树为主的高大乔木,沿整个所述区域半闭合围绕种植,相邻两棵高大乔木之间的种植间隔大于10米;(3)在高大乔木之间种植以盐肤木、九里香、女贞为主的小乔木和以冬红、虾子花、桃金娘为主的灌木,小乔木数量按照150-200平方米区域内种植盐肤木5-8棵,九里香4-5颗,女贞15-20棵,灌木数量按照每150-200平方米区域内种植桃金娘6-7棵,冬红20-25棵,虾子花20-25棵;(4)其余空间内种植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播撒草籽的密度为5-8g/m2。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包括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植物缓冲带基础上增设了雨水花园以提高雨水利用,同时通过引入蚯蚓和蚯蚓粪预处理土地的方式改良土壤环境,增加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提高生物群落的环境抵抗力。在种植区种植花期、果期较长的植物,并在第一缓冲区设置浅滩和鸟类喂食台,通过提供食物、水源以及栖息地吸引目标飞禽停留或驻扎。本专利技术在对缓冲带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种植方法进行了具体规划,吸引飞禽停留或驻扎,增加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提高生物群落的环境抵抗力,提高群落自我调节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生态空窗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雨水花园底面铺设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河道,2-第一过渡区,3-第一交界带,4-种植区,5-生态空窗区,51-生态覆盖物层,52-森林表土,53-栅栏,6-第二交界带,7-第二过渡区,8-走道,9-雨水花园,91-砾石层,92-穿孔管,93-砂土层,94-种植土壤层,95-覆盖层,96-溢水管,10-鸟类喂食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包括种植区4、种植区4与河道1之间的第一过渡区2、种植区4与陆地之间的第二过渡区7,种植区4与第一过渡区2的连接处为第一交界带3,种植区4与第二过渡区7的连接处为第二交界带6。城市多种多样的小气候适于很多生物物种的生存,进而丰富了本地的生态多样性,但城市的人造恶劣环境也为很多物种的自然选择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鉴于人造城市形成的小气候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扩大绿地面积,建设完整丰富的城市绿化体系,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确保城市建设朝生态平衡健康发展。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同地域不仅气候差异大,水质土壤变化也很明显,这必然造成各地的生物物种的差异。结合地域特色搞好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系统既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有本土特色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区、种植区与河道之间的第一过渡区、种植区与陆地之间的第二过渡区,种植区与第一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一交界带,种植区与第二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二交界带,所述第一过渡区内设置浅滩,浅滩内设置有鸟类喂食台,第二过渡区内铺设草坪,所述第二过渡区内还设置有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底部与河道连通,所述种植区内种植吸引野生鸟类取食的生态景观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种植区内还设置有生态空窗区,所述生态空窗区由下到上分别为森林表土层和生态覆盖物层组成,边缘设置有防水土流失的栅栏,第一交界带种植高大乔木植物,第二交界带种植灌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区、种植区与河道之间的第一过渡区、种植区与陆地之间的第二过渡区,种植区与第一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一交界带,种植区与第二过渡区的连接处为第二交界带,所述第一过渡区内设置浅滩,浅滩内设置有鸟类喂食台,第二过渡区内铺设草坪,所述第二过渡区内还设置有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底部与河道连通,所述种植区内种植吸引野生鸟类取食的生态景观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种植区内还设置有生态空窗区,所述生态空窗区由下到上分别为森林表土层和生态覆盖物层组成,边缘设置有防水土流失的栅栏,第一交界带种植高大乔木植物,第二交界带种植灌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界带所种植的高大乔木品种为金丝垂柳、柳杉或枫杨中一种或几种,第二交界带所种植的灌木植物品种为非洲茉莉、木槿、海桐、红花檵木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二过渡区草坪所种植草本植物品种为牛筋草、稞草、泽漆、苋类植物、狗牙根之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景观植物中包含桃金娘、冬红、虾子花、盐肤木、九里香、女贞、拐枣、圆叶乌桕、香樟、冬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生态多样性的植物缓冲带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延军苏洪林陈晓熹陈泽敏叶自慧胡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