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包括絮凝池以及设于絮凝池下方的沉淀罐,沉淀罐下方设置有与沉淀罐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沉淀罐上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沉淀罐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与清水溢流装置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沉淀罐进水管设于沉淀罐的下方,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置在沉淀罐的中部,使得从沉淀罐进水管进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与沉淀罐中的絮体的沉降呈逆向流动关系,让待处理水体与絮体有了更充分、更均匀的接触,有利于提高絮体对溶解态污染物的整体吸附效果;同时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于沉淀罐中部,延长了絮体在沉淀罐中的停留时间,也增加了其老化时间,增加了絮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工程装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
技术介绍
絮凝澄清是环境工程和化工领域的重要过程,在水处理中可以用于预处理和尾处理。大型水厂传统上采用连续流砂滤定期反洗流程,运行成本低,但占地面积大,投资较大。小型分散的污水处理设施多侧重于提高澄清效果和速率,多为连续流,或直接采用纳微过滤器,或先絮凝再经过反洗过滤器。这类技术虽然设备较小,但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稳定性也取决于维护管理水平。对于采用絮凝流程的,现有的澄清设备多采用顺流或横流,就是絮凝混合液的进水方向与沉降方向相同或垂直。这样做的优点是不会影响前期絮体的沉降,从而缩短沉淀停留时间,减小设备体积。但是,当目标物质无法参与絮凝反应而只能通过吸附带走的时候,在同向顺流絮凝澄清流程中,由于絮体与水体的接触时间较短,影响了吸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当目标物质无法参与絮凝反应而只能通过吸附带走的时候,在同向顺流絮凝澄清流程中,由于絮体与水体的接触时间较短,存在着吸附效果欠佳的问题,提供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包括絮凝池以及设于所述絮凝池下方的沉淀罐,所述沉淀罐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沉淀罐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所述沉淀罐上并位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所述沉淀罐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与清水溢流装置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在本技术方案中,沉淀罐进水管设于沉淀罐的下方,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置在沉淀罐的中部,使得从沉淀罐进水管进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与沉淀罐中的絮体的沉降呈逆向流动关系,让待处理水体与絮体有了更充分、更均匀的接触,有利于提高絮体对溶解态污染物的整体吸附效果;同时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于沉淀罐中部,延长了絮体在沉淀罐中的停留时间,也增加了其老化时间,增加了絮体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沉淀罐内壁沿圆周方向设有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相连通进水分配环,所述进水分配环上设置有若干进水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水结构为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设于进水分配环上的进水分配管,所述进水分配管与所述进水分配环相连通,所述进水分配管的出水端偏离所述沉淀罐的中心。优选地,所述进水结构为设于进水分配环上的水平狭缝以及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设于进水分配环上的进水导流板,所述进水导流板偏离所述沉淀罐的中心。优选地,所述沉淀罐进水管至少设置有两组,所述沉淀罐进水管沿径向均匀设置在所述沉淀罐的圆周面上。优选地,清水溢流装置包括沿所述沉淀罐内壁圆周方向设置的出水溢流槽以及与所述沉淀罐内部相连通并位于所述出水溢流槽处的溢流出水管,所述出水溢流槽上还设置有用于导流的出水导流板。优选地,所述溢流出水管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溢流出水管沿径向均匀设于所述沉淀罐的圆周面上;所述出水导流板设于所述出水溢流槽上,其设置方向与所述进水结构的设置方向相反。优选地,两组所述溢流出水管相连通并设有一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上设置有溢流控制电磁阀;所述溢流槽上设置有清水液位传感器及清水浊度传感器。优选地,所述絮体固废排放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沉淀罐中心位置的絮体固废排放管以及位于所述絮体固废排放管上方的浊度传感器;絮体固废排放管的一端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漏斗,所述絮体固废排放管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沉淀罐并设有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所述絮体固废排放漏斗的纵向位置位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与所述清水溢流装置之间;所述沉淀罐底部形成一排污漏斗,所述排污漏斗连通一固废排污管,所述固废排污管上设置有固废排污阀。优选地,所述絮凝池上设有原水进水管,所述原水进水管上设置有两组原水出水口,两组所述原水出水口以絮凝池中心呈对称切向设置且两组所述原水出水口的方向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所述原水出水口处设置有絮凝剂加药管,所述原水进水管上设置有原水进水电磁阀,所述絮凝池与所述沉淀罐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絮凝池出水电磁阀,所述絮凝池中设置有絮凝池液位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在本专利技术中,沉淀罐进水管设于沉淀罐的下方,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置在沉淀罐的中部,使得从沉淀罐进水管进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与沉淀罐中的絮体的沉降呈逆向流动关系,让待处理水体与絮体有了更充分、更均匀的接触,有利于提高絮体对溶解态污染物的整体吸附效果;同时絮体固废排放装置设于沉淀罐中部,延长了絮体在沉淀罐中的停留时间,也增加了其老化时间,增加了絮体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絮凝吸附澄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I;图2是本专利技术絮凝吸附澄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II;图3是本专利技术絮凝吸附澄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III;图4是本专利技术絮凝吸附澄清设备中絮凝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絮凝吸附澄清设备中进水分配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絮凝池、2-沉淀罐、3-清水溢流装置、4-絮体固废排放装置、11-原水进水电磁阀、12-原水进水管、13-絮凝剂加药管、14-絮凝池液位传感器、15-絮凝池出水电磁阀、16-原水出水口、17-管道、22-沉淀罐进水管、23-进水分配环、24-进水分配管、25-水平狭缝、26-进水导流板、31-出水溢流槽、32-出水导流板、33-溢流出水管、34-溢流控制电磁阀、35-清水液位传感器、36-清水浊度传感器、37-溢流口、41-絮体固废排放漏斗、42-絮体固废排放管、43-絮体固废排放电磁阀、44-浊度传感器、51-排污漏斗、52-排污管、53-固废排污阀。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包括絮凝池1以及设于絮凝池1下方的沉淀罐2,沉淀罐2下方设置有与沉淀罐1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22,沉淀罐2上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22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3,沉淀罐2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22与清水溢流装置3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在本实施例中,沉淀罐进水管22设于沉淀罐的下方,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设置在沉淀罐的中部,使得从沉淀罐进水管22进入沉淀罐中的絮凝混合液与沉淀罐中的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池(1)以及设于所述絮凝池(1)下方的沉淀罐(2),所述沉淀罐(2)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沉淀罐(2)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22),所述沉淀罐(2)上并位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3),所述沉淀罐(2)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22)与清水溢流装置(3)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絮凝池(1)以及设于所述絮凝池(1)下方的沉淀罐(2),所述沉淀罐(2)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沉淀罐(2)相连通的沉淀罐进水管(22),所述沉淀罐(2)上并位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上方设置有清水溢流装置(3),所述沉淀罐(2)中并位于沉淀罐进水管(22)与清水溢流装置(3)竖向位置之间还设置有絮体固废排放装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罐(2)内壁沿圆周方向设有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相连通的进水分配环(23),所述进水分配环(23)上设置有若干进水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结构为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设于进水分配环(23)上的进水分配管(24),所述进水分配管(24)与所述进水分配环(23)相连通,所述进水分配管(24)的出水端偏离所述沉淀罐(2)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结构为设于进水分配环(23)上的水平狭缝(25)以及顺时针或逆时针均匀设于进水分配环(23)上的进水导流板(26),所述进水导流板(26)偏离所述沉淀罐(2)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至少设置有两组,所述沉淀罐进水管(22)沿径向均匀设置在所述沉淀罐(2)的圆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絮凝吸附澄清设备,其特征在于:清水溢流装置(3)包括沿所述沉淀罐(2)内壁圆周方向设置的出水溢流槽(31)以及与所述沉淀罐(2)内部相连通并位于所述出水溢流槽(31)处的溢流出水管(33),所述出水溢流槽(31)上还设置有用于导流的出水导流板(32)。
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旗新,王国梁,张冠群,曾永平,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