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2163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包括:电缆,所述电缆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有电缆对端线芯和电缆测试端线芯,其中,所述电缆对端线芯的另一端接地;线夹,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通电开关,所述通电开关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和接地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电缆纤芯对线器辨识清晰且工作稳定性能高,对工作环境无具体要求,装置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
本技术涉及电缆查线设备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通过“对线灯”来实现电缆查线,“对线灯”具有原理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但外观粗糙简陋,摆放不当将造成电池放电,且每次核对一根电缆线芯需要多次操作,效率很低。例如,申请号为200520010868.6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数字式电缆线芯快速查线仪,由检测器和终端器2个箱体形部件构成,其特征是:在检测器电路里有主电源的正极与2只控制开关、限流电阻、数字电流表按顺序串联电连接后再与30只查线开关的一端共同电连接,30只查线开关另一端分别与30个测试点用电线连接,主电源的负极与公用线测试点电连接;所述终端器电路里有30个测试点分别与30只不同值电阻的一端电连接,各电阻的另一端共同电连接后再与公用线测试点电连接。上述现有技术即采用一种电源灯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电缆的查线存在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通过导通发光原理,采用灵敏的发光二极管,能够清晰的辨识查线情况。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的技术手段: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包括:电缆,所述电缆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有电缆对端线芯和电缆测试端线芯,其中,所述电缆对端线芯的另一端接地;线夹,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通电开关,所述通电开关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和接地端。进一步地,所述电缆对端线芯包括若干根对端线芯单元,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包括与所述对端线芯单元数量相同的测试端线芯单元,所述线夹的包括与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数量相同的线夹单元,发光二极管包括与所述线夹单元数量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其中,对端线芯单元连接于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连接于所述线夹单元,所述线夹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均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进一步地,所述供电电源为若干节联在一起的干电池,其中,所述干电池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所述干电池的负极连接于所述接地端。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通过第一连接线芯单元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芯单元上还连接有第一通断开关。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甲管单元通过第二连接线芯单元连接于所述线夹单元,所述第二连接线芯单元上还连接有第二通断开关。进一步地,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的额定电压为1.8-2.5V、额定电流为10-20mA,消耗功率为0.04W。进一步地,所述供电电源包括2节串联在一起的干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越效果在于:本技术所述的电缆纤芯对线器,通过配合设置线夹、发光二极管、限流电阻、通电开关及供电电源,使本技术中的电缆纤芯对线器辨识清晰且工作稳定性能高,对工作环境无具体要求,装置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电缆纤芯对线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电缆、11-电缆对端线芯、111-对端线芯单元、12-电缆测试端线芯、121-测试端线芯单元、2-线夹、21-线夹单元、3-发光二极管、31-发光二极管单元、4-限流电阻、5-通电开关、6-供电电源、7-第一连接线芯单元、71-第二连接线芯单元、8-第一通断开关、81-第二通断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包括:电缆1,所述电缆1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有电缆对端线芯11和电缆测试端线芯12,其中,所述电缆对端线芯11的另一端接地;线夹2,所述线夹2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12;发光二极管3,所述发光二极管3通过所述线夹2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12;限流电阻4,所述限流电阻4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3;通电开关5,所述通电开关5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4;供电电源6,所述供电电源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5和接地端。所述电缆对端线芯11包括若干根对端线芯单元111,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12包括与所述对端线芯单元111数量相同的测试端线芯单元121,所述线夹2的包括与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121数量相同的线夹单元21,所述发光二极管3包括与所述线夹单元21数量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单元31,其中,对端线芯单元111连接于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121,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121连接于所述线夹单元21,所述线夹单元21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均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4。所述供电电源6为若干节联在一起的干电池,其中,所述干电池的正极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5,所述干电池的负极连接于所述接地端。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的额定电压为1.8-2.5V、额定电流为10-20mA,消耗功率为0.04W。所述供电电源6包括2节串联在一起的干电池。为确保电缆中每根电缆芯线之间绝缘良好、没有电缆破皮、短路现象,做到每根电缆芯线两头一一对应,利用导通发光原理,为所有电缆线芯配置独立光指示元器件,当电缆任一芯与在地构成通路时,会有唯一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点亮,如果两个及以上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同时点亮,则说明电缆芯与芯直接绝缘不良或有短路情况,为提高对线效率,在电路设计时考虑单端并联多条通路。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发光二极管单元31作为查验电缆的判断工具,发光二极管具有体积轻便,耐磨损,不易碎,不发热,工作稳定,安全性高的特性,使本实施中的电缆纤芯对线器能够适合于不同的工况环境。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缆纤芯对线器的使用过程如下:1、检查所述电缆纤芯对线器的连接线路,如线路连接完好,如线路有断路处,检修线路;2、将所述对端线芯单元111的公共端接地;3、将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121和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之间通过所述线夹单元21连接;4、将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均与所述限流电阻4连接;5、将所述干电池的负极接地;6、闭合所述通电开关5,检查所述光二极管单元31的亮灭情况。实施例2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通过第一连接线芯单元7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芯单元7上还连接有第一通断开关8。在本实施例中,仅对所述第一连接线芯单元7和所述第一通断开关8进行具体限定,除如上限定之外,本实施例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实施例3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31通过第二连接线芯单元71连接于所述线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缆,所述电缆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有电缆对端线芯和电缆测试端线芯,其中,所述电缆对端线芯的另一端接地;/n线夹,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n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n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n通电开关,所述通电开关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n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和接地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纤芯对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缆,所述电缆的两端分别为连接有电缆对端线芯和电缆测试端线芯,其中,所述电缆对端线芯的另一端接地;
线夹,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
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所述线夹连接于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
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
通电开关,所述通电开关连接于所述限流电阻;
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通电开关和接地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纤芯对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对端线芯包括若干根对端线芯单元,所述电缆测试端线芯包括与所述对端线芯单元数量相同的测试端线芯单元,所述线夹的包括与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数量相同的线夹单元,发光二极管包括与所述线夹单元数量相同的发光二极管单元,其中,对端线芯单元连接于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所述测试端线芯单元连接于所述线夹单元,所述线夹单元连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单元,所述发光二极管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占卫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