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782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包括从上而下依次复合而成设置的保护层、防紫外线层、第一铝箔层、胶黏剂层、第二铝箔层、基材和抗菌层;其中,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第二铝箔层通过所述胶黏剂层胶黏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胶黏剂层为纳米级聚乙烯醇粘结层;所述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为软态铝箔;所述保护层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所述基材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所述防紫外线层为防紫外线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阻隔、抗菌、防紫外线的双向抗拉伸复合膜,解决现有技术中薄膜抗菌性差、易降解褪色和密封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
本技术涉及薄膜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
技术介绍
包装膜已经广泛地适用在各行各业中,适应于包装各种形状的商品,密封包装好的商品具有卫生性、保洁性以及防尘阻湿,还能够使产品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包装膜的阻隔性能是衡量包装膜优劣的重要指标,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包装效果。利用包装膜进行产品包装时,其内容物发生变化的大多数原因是由于包装膜的阻隔性差,受水分及氧气、微生物影响内容物发生变化。铝箔作为一种金属材料,具有无毒、无味、有优良的导电性和遮光性,极高的防潮性、阻气性,其阻隔性能是任何其它高分子材料和蒸镀薄膜无法比拟和无法替代的。虽然增加铝箔厚度可以减少原铝箔本身的针孔现象,但其受折压后仍然会产生大量新的针孔,从而影响其实际使用阻隔性能。事实上,由于铝箔生产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铝箔,特别是厚度20μm以下铝箔,不可避免地产生针孔缺陷。也正是由于针孔的存在,使得铝箔的氧气透过率和水蒸气透过率并不为零。铝箔针孔的大小和数量对铝箔及其复合材料的防潮性、阻气性和遮光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一般为三层共挤薄膜,是由聚丙烯颗粒经共挤形成片材后,再经纵横两个方向的拉伸而制得的。由于薄膜经拉伸分子定向,所以这种薄膜的物理稳定性、机械强度、气密性较好,透明度和光泽度较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印刷薄膜,主要应用于食品、糖果、香烟、茶叶、饮品、纺织品、皮革用品等产品包装。但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抗菌性能差,时间一长容易被氧化滋生一些细菌从而对被包装品,尤其是食品造成污染。除此之外,传统膜的高透明性使得薄膜不具有抗紫外线的功能,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也会对包装物进行降解和褪色。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高阻隔、抗菌、防紫外线的双向抗拉伸复合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阻隔、抗菌、防紫外线的双向抗拉伸复合膜,解决现有技术中薄膜抗菌性差、易降解褪色和密封性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包括从上而下依次复合而成设置的保护层、防紫外线层、第一铝箔层、胶黏剂层、第二铝箔层、基材和抗菌层;其中,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第二铝箔层通过所述胶黏剂层胶黏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胶黏剂层为纳米级聚乙烯醇粘结层;所述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为软态铝箔;所述保护层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所述基材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所述防紫外线层为防紫外线涂层。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12-38μm。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胶黏剂层为纳米级聚乙烯醇添加聚氨酯乳液后制成的粘结层。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防紫外线层涂层为采用紫外线吸收剂UV-531涂覆在所述保护层上形成的涂层。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抗菌层为树脂添加茶树油后流延而成的薄膜。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基材的厚度为15~50μm。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为3~5μm。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厚度为6.5-7μm。优选的,在上述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中,所述胶黏剂层厚度为1~2μm。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采用双层铝箔复合结构,基本杜绝了铝箔复合膜的针孔问题,且由于第一铝箔层与第二铝箔层通过胶黏剂层胶黏为一体式结构,在保证粘结强度的同时,阻隔性能大大提升,并且胶黏剂层起到缓冲作用,故在受折压时不易产生针孔,提高了铝箔复合膜的阻隔性;抗菌层添加了天然抗菌剂-茶树油,赋予其抗菌性能,大大降低了包装物被污染的可能性;防紫外线层添加紫外线吸收剂UV-531,使该薄膜具有抗紫外线功能,可有效防止包装物因紫外线照射而降解、褪色;基材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使包装膜机械强度高,具有质轻、无毒、无臭、防潮、机械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印刷性能良好、透明性好,具有高透明度、光泽好、阻隔性好、抗冲强度高、耐低温等优点。本技术具有良好的抗菌性、遮光性和阻隔功能,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产品竞争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阻隔、抗菌、防紫外线的双向抗拉伸复合膜,解决现有技术中薄膜抗菌性差、易降解褪色和密封性差的问题。结合附图1,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包括从上而下依次复合而成设置的保护层1、防紫外线层2、第一铝箔层3、胶黏剂层4、第二铝箔层5、基材6和抗菌层7;其中,第一铝箔层3与第二铝箔层5通过胶黏剂层4胶黏为一体式结构;胶黏剂层4为纳米级聚乙烯醇粘结层;第一铝箔层3和第二铝箔层5为软态铝箔;保护层1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基材6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防紫外线层2为防紫外线涂层。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层1的厚度为12-38μm。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胶黏剂层4为纳米级聚乙烯醇添加聚氨酯乳液后制成的粘结层。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防紫外线层2涂层为采用紫外线吸收剂UV-531涂覆在保护层1上形成的涂层。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抗菌层7为树脂添加茶树油后流延而成的薄膜。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基材6的厚度为15~50μm。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抗菌层7的厚度为3~5μm。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铝箔层3和第二铝箔层5厚度为6.5-7μm。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胶黏剂层4厚度为1~2μm。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而下依次复合而成设置的保护层、防紫外线层、第一铝箔层、胶黏剂层、第二铝箔层、基材和抗菌层;其中,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第二铝箔层通过所述胶黏剂层胶黏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胶黏剂层为纳米级聚乙烯醇粘结层;所述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为软态铝箔;所述保护层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所述基材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所述防紫外线层为防紫外线涂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而下依次复合而成设置的保护层、防紫外线层、第一铝箔层、胶黏剂层、第二铝箔层、基材和抗菌层;其中,所述第一铝箔层与所述第二铝箔层通过所述胶黏剂层胶黏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胶黏剂层为纳米级聚乙烯醇粘结层;所述第一铝箔层和第二铝箔层为软态铝箔;所述保护层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所述基材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所述防紫外线层为防紫外线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12-38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抗拉伸复合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志斌吴成旺陈兆烈林大添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惠亿美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