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42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导电端子组;一绝缘主体,所述绝缘主体具有对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组至少部分的收容于所述绝缘主体内,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位于所述对接槽内的接触部;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套设在所述绝缘主体外部;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在所述金属内壳外部;其中,所述金属内壳包括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壳体下方的下壳体以及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为中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组装简单、节约成本,能有效防止导电端子与金属内壳之间的短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可靠性能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数据快速传输的需求,电子设备上的电连接器需要在高频下稳定工作,因此,如何实现电连接器简单组装且可靠传输高频信号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专利CN104362459B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一金属片20、两端子模组30、两绝缘片40(麦拉片)、一内置电路板50、一内金属壳体60、一外金属壳体70及线缆(未图示);绝缘本体10同时包括顶部、底部,顶部与底部的表面分别设有一第一凹部、一第二凹部132;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贯穿的若干开孔、端子槽,端子槽分别与第二凹部132贯通;两绝缘片40一一收容于绝缘本体10第二凹部132内,遮盖在端子槽外部,限制了导电端子接触部的移动范围。由此可见,为了防止导电端子与内金属壳体60之间的短路,需要将绝缘片40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上。但是,由于电连接器内部结构空间狭小,在组装过程中,操作较为复杂;而且,在组装后,电连接器在插拔过程中绝缘片容易松动或脱落,导致导电端子与内金属壳体或外金属壳体之间的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不仅组装简单、节约成本,还能有效防止导电端子与金属内壳之间的短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导电端子组;一绝缘主体,所述绝缘主体具有对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组至少部分的收容于所述绝缘主体内,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位于所述对接槽内的接触部;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套设在所述绝缘主体外部;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在所述金属内壳外部;其中,所述金属内壳包括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壳体下方的下壳体以及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为中空结构。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中空结构设置为封闭的环形结构或一侧敞开的U形结构。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组连接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内置电路板具有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左右两端的其中一端设置有倒角,另一端设置有直角,且所述绝缘主体后端设有供所述突出部插入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与所述突出部的形状一致。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导电端子组采用下料工艺制成,包括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的厚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厚度。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每一所述电源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以及所述信号端子包括接触部、固定部和焊接部,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接地端子中接触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接地端子中固定部和/或焊接部的厚度。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绝缘主体还包括一上壁及一下壁,所述中空结构具有左右间隔开的一对侧臂及连接该对侧臂前端的前臂,所述绝缘主体的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设有容纳所述侧臂与所述前臂的凹槽。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中空结构还具有连接该对侧臂后端的后臂。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金属内壳的所述两侧壳体还包括与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断开的锁扣臂,所述锁扣臂前端具有位于所述对接槽的勾部,所述绝缘主体两侧设有收容所述锁扣臂的狭槽。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锁扣臂与所述两侧壳体一体成型。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金属内壳还包括延长夹板,所述延长夹板设置在所述金属内壳后端两侧,且所述延长夹板设置有开口。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金属内壳还包括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从所述前臂向前延伸而成,且所述接触弹片的厚度小于所述上壳体及所述下壳体的厚度。上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金属内壳为一体式结构或由两个半壳体左右拼接形成。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内置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导电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绝缘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绝缘主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金属内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金属内壳的结构示意图;图6C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金属内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金属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200:电连接器10:绝缘本体20:金属片30:端子模组40:绝缘片50:内置电路板60:内金属壳体70:外金属壳体132:第二凹部210:内置电路板211:板体212:导电片213:突出部214:倒角220:导电端子组221:电源端子222:接地端子223:信号端子224:接触部225:固定部226:焊接部227:缺口230:绝缘主体231:上壁232:下壁233:侧壁234:定位扣235:端子槽236:收容槽237:狭槽238:对接槽239:凹槽240:金属内壳2401:第一半壳体2402:第二半壳体241:上壳体242:下壳体243:侧壳体244:定位孔245:接触弹片246:锁扣臂247:延长夹板248:开口249:中空结构2491:侧臂2492:前臂2493:后臂250:金属外壳251:定位槽252:尾部253: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连接器200为USBTYPE-C插头连接器,其包括内置电路板210、导电端子组220、绝缘主体230、金属内壳240以及金属外壳250。内置电路板210与导电端子组220电性连接,并收容于绝缘主体230内,金属内壳240套设在绝缘主体230外部,金属外壳250套设在金属内壳240外部。电连接器200还包括与内置电路板210电性连接的线缆,为便于说明,在图中并未示出。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内置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至图3所示,内置电路板210包括水平布置的板体211以及导电片212,导电片212设置在板体211的上下表面,与导电端子组220焊接;内置电路板210的后端用于连接线缆(图中未示出),使得线缆与导电端子组220电性连接,内置电路板210前端还形成有突出部213,在突出部213前端的左右两端的其中一端形成有倒角214,另一端形成有直角215,使得突出部213的左右两端不对称,从而用于防止内置电路板210反向插入绝缘主体230。其中,直角215也可以是与倒角214角度不同的其他角,使得突出部213的左右两端不对称即可,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导电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导电端子组;/n一绝缘主体,所述绝缘主体具有对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组至少部分的收容于所述绝缘主体内,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位于所述对接槽内的接触部;/n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套设在所述绝缘主体外部;/n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在所述金属内壳外部;/n其中,所述金属内壳包括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壳体下方的下壳体以及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为中空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8 CN 2018116543947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电端子组;
一绝缘主体,所述绝缘主体具有对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组至少部分的收容于所述绝缘主体内,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位于所述对接槽内的接触部;
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套设在所述绝缘主体外部;
一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套设在所述金属内壳外部;
其中,所述金属内壳包括上壳体、位于所述上壳体下方的下壳体以及连接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为中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结构设置为封闭的环形结构或一侧敞开的U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端子组连接的内置电路板,所述内置电路板具有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左右两端的其中一端设置有倒角,另一端设置有直角,且所述绝缘主体后端设有供所述突出部插入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与所述突出部的形状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组采用下料工艺制成,包括电源端子、接地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的厚度大于所述信号端子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源端子、所述接地端子以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范敏范立唐文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讯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