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光元件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814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感光元件盒,包括:感光鼓,构造为可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与所述第一末端分离设置的第二末端;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第一末端,用于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充电装置,可给所述感光鼓表面充电;下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上框体,可支撑所述充电装置;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能够沿着与所述轴向方向上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和啮合,还包括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驱动力接受构件位于所述下框体中。解决了现有技术因为驱动力接收构件被上、下框体共同支撑,驱动力接收构件定位不稳,而且容易导致上、下框体连接方式复杂,成型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光元件盒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元件盒。
技术介绍
处理盒是一种可拆卸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装置。处理盒一般构造为两种形式:一种为一体式,即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构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以不可拆卸地方式安装,一体地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另一种为分体式,即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以可拆卸地方式连接,感光元件盒可单独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或者单独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感光元件盒上通常包括有框体,框体可支撑感光鼓、充电装置,并且具有容纳显影盒的容纳部等结构。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感光元件盒的上框体和下框体通过保持部件连接,感光鼓驱动力接收构件的一部分由上框体支撑,另一部分由下框体支撑,保持部件连接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但是这种结构的感光元件盒,感光鼓驱动力接收构件由上框体和下框体共同连接,驱动力接收构构件不能很稳定的固定,也更容易导致上、下框体连接方式复杂,成型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而且设置有充电装置的上框体也更容易受到驱动力接收构件的影响而导致成像质量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感光元件盒,包括:感光鼓,构造为可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与所述第一末端分离设置的第二末端;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第一末端,用于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充电装置,可给所述感光鼓表面充电;下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上框体,可支撑所述充电装置;所述下框体包括有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和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所述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一末端,所述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二末端;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能够沿着与所述轴向方向上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和啮合,还包括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驱动力接受构件位于所述下框体中。所述下框体上设置有定位柱,限位凸起以及定位凸台;所述上框体上设置定位槽,限位槽和定位块;当所述上框体与所述下框体连接时,所述定位槽与定位柱啮合,所述限位凸起插入至限位槽中,所述定位块与定位凸台啮合。所述下框体上安装有左轴承和右轴承,所述左轴承和所述右轴承支撑所述所述第一末端和所述第二末端。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有大致圆柱形的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所述保持部件可安装至所述左轴承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感光元件盒。驱动力接收构件只由下框体支撑,不用由上框体支撑,可以稳定的位于下框体中,而且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旋转不会影响上框体中充电装置,这种结构使得上、下框体的连接方式简单,上框体和下框体的成型工艺也更简单。解决了现有技术因为驱动力接收构件被上、下框体共同支撑,驱动力接收构件定位不稳,而且容易导致上、下框体连接方式复杂,上框体和下框体成型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的左侧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左保持构件的示意图图4是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左保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的右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右保持构件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右保持构件的另一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下框体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下框体的分解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感光元件盒下框体和左轴承装配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左轴承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右轴承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右轴承的另一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清洁辊电极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上框体的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上框体的分解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清洁构件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上、下框体的另一分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显影盒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而获得的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为了更方便和清楚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感光元件盒中的位置关系,将感光鼓80的延伸方向限定为轴向方向,也可限定为左、右方向;平行于感光元件盒安装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垂直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第三方向限定为上、下方向,图1和图2所示的A方向为感光元件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安装方向。本专利技术的感光元件盒1可以沿着安装方向A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如图1和图2所示,感光元件盒1包括框体,框体包括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上框体20和下框体1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或啮合。下框体10的后端设置有容纳显影盒(未示出)的容纳部14,容纳部14构造为大致中空形状,下框体10的左侧设置有第一侧壁11、右侧设置有第二侧壁12,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在左、右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构造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后壁13连接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后壁13上设置有迫推装置15和把手13a,把手13a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后壁13的中间处,便于用户抓取感光元件盒。在本实施例中,迫推装置15优选地设置有两个,在左、右方向上分别设置在靠近第一侧壁11的一端和靠近第二侧壁12的一端,两迫推装置15可相对于把手13a对称设置;锁定装置16设置在第二侧壁12上,构造为可锁定安装在感光元件盒中显影盒(未示出),以使得显影盒不会从容纳部14中脱离。图2为感光元件盒1的左侧示意视图,示出了感光元件盒第一侧壁11的结构。感光元件盒1的左侧为驱动侧,设置有驱动力接收构件31,构造为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力输送装置(未示出)啮合,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力;在感光元件盒的左侧还设置左保持构件30。左保持构件30包括有一个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30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构造为接收和支撑驱动力接收构件31,驱动力接收构件31位于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30c内,由于这种结构,当感光元件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或者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时,能够防止由于与其他构件碰撞引起连接件的损坏。如图3所示,左保持构件30的左侧面包括有下游侧端面30a和上游侧端面30b,下游侧端面30a具有第一凸出量d1,上游侧端面30b具有第二凸出量d2,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凸出量d1等于第二凸出量d2,在轴向方向上,第一凸出量d1和第二凸出量d2大致等于大致圆柱状的驱动力接收构件容纳部30c的高度。当左保持构件30安装至第一侧壁11上时,形成为如图2所示的结构,安装至下框体10中的左保持构件30,其下游侧端面30a在轴向方向上凸出第一侧壁第一距离,上游侧端面30b凸出于第一侧壁第二距离,第一距离等于第二距离,所以下游侧端面30a与上游侧端面30b在轴向方向上大致平齐。左保持部件30的左侧面大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光元件盒, 包括:/n感光鼓,构造为可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与所述第一末端分离设置的第二末端;/n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第一末端,用于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n充电装置,可给所述感光鼓表面充电;/n下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n上框体,可支撑所述充电装置;/n所述下框体包括有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和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所述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一末端,所述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二末端;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能够沿着与所述轴向方向上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和啮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驱动力接受构件位于所述下框体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光元件盒,包括:
感光鼓,构造为可绕自身轴线旋转,所述感光鼓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第一末端和与所述第一末端分离设置的第二末端;
驱动力接收构件,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第一末端,用于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
充电装置,可给所述感光鼓表面充电;
下框体,可支撑所述感光鼓;
上框体,可支撑所述充电装置;
所述下框体包括有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和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所述感光元件第一接收部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一末端,所述感光元件第二接收部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二末端;所述上框体和所述下框体能够沿着与所述轴向方向上垂直的方向上相互分离和啮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驱动力接受构件位于所述下框体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俊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