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膜、包括导光膜的组合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79783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导光膜、包括导光膜的组合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导光膜包含具有第一微结构区及空白区的本体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第二微结构区设置于本体的空白区中。当离型纸贴附于导光膜上时,第二微结构区能够降低离型纸与导光膜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离型纸与导光膜之间的黏性,由此使作业人员能够以徒手的方式而无需通过胶带黏附的方式剥离离型纸。因此,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便利性以及作业效率,同时亦能够避免导光膜上残留胶体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膜、包括导光膜的组合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光元件,特别涉及导光膜及其在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现今的显示装置主要利用背光模组对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借此使显示装置显示出画面以供用户检视。背光模组在导光膜的入光面处邻设光源,导光膜上的光学微结构能够反射从光源射入的光,以使光从导光膜的出光面出光。背光模组的导光膜上设有微结构区及环绕微结构区的空白区,光学微结构涂布于导光膜的微结构区中。为了避免导光膜在制造后运输至组装区的过程中导光膜上的光学微结构受损,会在导光膜上贴附离型纸。待作业人员欲组装背光模组时,作业人员必须先剥离黏附于导光膜上的离型纸,才能进行导光膜的设置作业。由于分布在导光膜的微结构区外围的空白区为平整表面,因此当离型纸贴附于导光膜上时,贴附于导光膜的空白区的离型纸会较难剥离。故现今作业人员在剥离离型纸时,会先在离型纸上贴附胶带,随后通过拉动胶带来使离型纸脱离导光膜。然而,如前所述,作业人员在剥离离型纸的作业中,必须先取用一段胶带才能够剥离离型纸,这样不但导致剥离作业有所不便,而且在剥离离型纸后,导光膜上还容易出现残留胶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导光膜、导光膜与离型纸的组合结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借此改善现今的导光膜在剥离离型纸时剥离作业有所不便且容易出现残胶的问题。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包含:本体,其包含入光面、反入光面及光学面,该入光面与该反入光面分别位于该光学面的相对两侧,该光学面包含第一微结构区及空白区,该空白区环绕于该第一微结构区的外围;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其设置于该光学面的空白区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第二微结构区位于邻近该本体的角落的位置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第二微结构区邻近该本体的反入光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第二微结构区设于该本体的边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第二微结构凸伸出该本体的光学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第二微结构区与该第一微结构区之间形成有留白间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第二微结构区连接到该第一微结构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本体具有多个侧缘以及多个弧形角落,每一个弧形角落连接相邻的该侧缘,该第二微结构区从该弧形角落朝向该侧缘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该本体的光学面为反射面。另外,为了达成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导光膜与离型纸的组合结构包含:如前所述的导光膜;以及离型纸,其贴附于该导光膜的光学面上,且该离型纸的部分外缘位于该导光膜的第二微结构区上。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如前所述的导光膜;以及光源,其邻设于该导光膜的入光面。再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其位于该背光模组的导光膜的前方。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在其光学面的空白区中设有第二微结构区,由此当离型纸贴附于导光膜上时,第二微结构区上的微结构能够减少导光膜与离型纸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离型纸与导光膜之间的黏性,由此使作业人员能够直接以徒手的方式而无需通过胶带黏附的方式剥离离型纸。因此,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便利性以及作业效率,同时亦能够避免导光膜上残留胶体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与离型纸的组合结构的立体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数个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本体10及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20。本体10包含入光面11、反入光面12及光学面13,入光面11与反入光面12分别位于光学面13的相对两侧,光学面13包含第一微结构区14及空白区15,空白区15环绕于第一微结构区14的外围。其中,光学面13可以为反射面或出光面。在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光学面13为反射面。更详细地,空白区15可以呈封闭型的环绕状态,例如O型,也可以呈非封闭型的环绕状态,例如C型或U型。第一微结构区14可以为多边形。因此,空白区15位于第一微结构区14的外侧,并界于第一微结构区14的各边缘与本体10的边缘之间。举例而言,当第一微结构区14是四边形时,空白区15可以位于第一微结构区14的四个边缘的外侧,或者空白区15也可以位于第一微结构区14的两个以上的边缘的外侧。此外,第一微结构区14亦可以采用圆形,此时,空白区15呈环状并位于第一微结构区14的边缘与本体10的侧缘17之间。第二微结构区20设置于光学面13的空白区15中,其中第二微结构区20位于邻近本体10的角落的位置处,该位置可以选择为靠近本体10的入光面11或反入光面12。如图1所示,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区20邻近本体10的反入光面12,由此能够确保进入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光线的光路不会被第二微结构区20的网点干扰。再者,第二微结构20凸伸出本体10的光学面13。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区20连接到第一微结构区14。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区20与第一微结构区14之间形成有留白间隔。不论是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一实施例还是第二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微结构的制程中,在第一微结构区14中形成凸点的同时,在第二微结构区20中也形成凸点。这样既不会增加制程的程序或难度,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剥膜的效率。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微结构区20设于本体10的边缘。如图3所示,本体10具有多个侧缘17以及多个弧形角落16,每一个弧形角落16连接相邻的侧缘17。第二微结构区20从弧形角落16朝向侧缘17延伸。在制造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导光膜时,将第二微结构区20形成于本体10的边缘处并使其形成为弧形区域,接着再利用刀具裁切本体10的角落处使本体10形成有弧形角落16,由此使第二微结构区20位于本体10的端缘处。请参阅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与离型纸的组合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如前所述的导光膜以及离型纸30。离型纸30贴附于导光膜的光学面13上,且离型纸30的部分外缘位于导光膜的第二微结构区20上。另请参阅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如前所述的导光膜以及光源40,其中,光源40邻设于导光膜的入光面11。另请参阅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50,其中,显示面板50位于背光模组的导光膜的前方。请参看图3,以本专利技术的导光膜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为例,当离型纸30贴附于导光膜上时,第二微结构区20上的微结构能够减少导光膜与离型纸3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降低离型纸30与导光膜之间的黏性。因此,作业人员能够直接徒手剥离离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包含:/n本体,其包含入光面、反入光面及光学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反入光面分别位于所述光学面的相对两侧,所述光学面包含第一微结构区及空白区,所述空白区环绕于所述第一微结构区的外围;以及/n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其设置于所述光学面的空白区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膜,其特征在于,包含:
本体,其包含入光面、反入光面及光学面,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反入光面分别位于所述光学面的相对两侧,所述光学面包含第一微结构区及空白区,所述空白区环绕于所述第一微结构区的外围;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微结构区,其设置于所述光学面的空白区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区位于邻近所述本体的角落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区邻近所述本体的反入光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区设于所述本体的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凸伸出所述本体的光学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结构区与所述第一微结构区之间形成有留白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毅陈蔚轩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